□文|張 艷
關于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育出版的幾點思考
□文|張艷
我國語文教育出版的相關圖書,包括教材、教參、課外讀物等歷經數次改革、矯正,但依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處。就語文教學體系來講,首先要努力追求語文教材與生活接軌,工具性與人文性合一,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節拍;其次,教師用書要推陳出新,與時代同步;再次,課外讀物要保留原著的本來面貌,益豐宜精不宜簡。[關鍵詞]語文出版生活創新
自2003年新課程改革迄今,語文教學一直在改變中摸索前行,“建構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充滿靈動與生命的光彩、交織理性與人性光輝的語文課堂”是廣大教育同仁奮斗的愿景。為此人們紛紛把目光聚焦到課堂,聚焦到教學模式與方法的變革,卻很少去專業解讀語文教育出版的相關圖書,潛心關注其現實性與針對性。
作為語文教學重要載體的語文教育出版的相關圖書是提升語文素養、啟迪智慧的媒介,如不能積極跟進,與改革相配,與時代相通,教育改革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自改革伊始,我們的語文教學用書,含教材、教參、課外讀物等歷經數次矯正,依然存在一些瑕疵,語文教育出版任重道遠。筆者僅以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語文》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材即教科書。語文學科綜合性、實踐性極強,既是表達感情、交流思想、傳承文化的工具,更具借助語言文字這一載體,通過文化的熏陶與浸染,實現“涵養思想、陶冶情操、汲取知識、發展能力、提升文化修養、促進精神成長”的教育功能。“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關注自我”,接洽生活,尊重情感體驗,滿足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發展的需求。
1.與時俱進,編排要跟上時代節拍
2003年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語文教科書》密切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著力搭建知識與現實的橋梁,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淡化了文體概念,每個單元以主題的相同或相近為依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如七年級語文上冊以“人生”切入,包含自然、親情、想象4個專題,以專題組材,其中“人生”涵蓋兩個單元10篇文章,第一單元選錄的《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兩篇》《紫藤蘿瀑布》《童趣》,形式不一,穿越古今,橫亙中外,均在細微處著眼,抒寫人生的頓悟與超脫。第二單元是前者的延續,偏重理想與信念的養成。但就所選文章而言,《理想》《我的信念》等思想教育功能遠勝于文學價值。整個單元語言生澀難懂,內容滯后抽象,很難激起學生的共鳴共振;單元后安排以單元主題活動為統帥的“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但綜合性太強,操作難度較大,過度關注活動性,忽略訓練性,繁華過后寫作目標達成指數偏低。
本著“理性回歸”的原則,2013年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集專家智慧對教科書再度修改,正式發行使用。這套教材在保持原有的重視人文內涵、重視語文實踐的基礎上,增補一些語文知識,均衡配置課本的諸要素。[1]閱讀和寫作、口語交際分編。寫作從綜合性學習中剝離,簡化了頭緒,突出了重點;調整單元次序,棄舊篇添新文。如七年級上冊刪除深難的第二單元,將第一單元“感悟生命”移到第四單元。教材以“溫馨的親情”專題切入,選用史鐵生的散文《秋天的懷念》,拉近師生與文本的距離,讓中學生咀嚼“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苦澀,汲取豁達從容的正能量。文章短小卻撼人心弦。新教材整個第一單元選材典型,無論是悠閑的散步,還是因羚羊木雕發生的爭執、雪中詠詩品句的雅趣,都在傳遞愛的主題,與后面的寫作練習相得益彰!
2013版較2003版無論是編排體系還是選材都更貼近學生,踐行了“教育開始走向樸素,回歸生活”的理念。責任與擔當是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動力,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社會責任感”也是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但遺憾的是新版語文教材依然未將“責任與擔當”獨立編排、專題強化,只是分散于單元、隱含于文章中,需要教師深度挖掘。筆者認為教材的專題劃分一定要貼近生活、切合學生、抓住時代的脈搏。
2.守正創新,要保留經歲月沉淀的經典篇目
考慮到語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 相比2003版而言,2013版語文教材選錄篇目涉獵面愈來愈廣,遵循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及身心發展規律,對一些篇目進行了調整。但筆者認為保留與更換的個別篇目有不妥之處,調整篇目應以學生為本,兼顧單元主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多保留一些經歲月沉淀的、底蘊厚重的經典篇目。
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文言文《陳太丘與友期》在問答中呈現的是7歲孩子的聰敏機智,與本單元主題“親情”偏離。如更換為《孔融讓梨》或《歸鉞早喪母》更宜。《孔融讓梨》在生活小事“讓梨”中表現手足親情,弘揚“禮讓”的民族精神;《歸鉞早喪母》傳承的則是孝道,“身微賤而其行卓”的歸鉞將孝道演繹得淋漓盡致。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詮釋“親情”,其教育影響力亦遠勝于《陳太丘與友期》。
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童話《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詩一般的境界流淌著愛的清泉,“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孤寂的盲孩子在影子的幫助下重現光明,影子在幫助別人時獲得生命。文章立意唯美,意境唯美,只是兩處硬傷有悖于童話特質。一是盲孩子莫名其妙地恢復了光明,沒有任何理由。要知道,即使完全虛構的童話情節,也有著嚴密的自身邏輯,往往需要介入外力才會出現奇跡。二是盲孩子的視力是漸漸恢復,違背童話的“瞬間原則”。在童話中,大凡屬于個體能力的奇跡,都是在剎那間完成。[2]鑒于以上原因,此篇童話應對原情節加以修改。
新教材刪掉文學巨匠魯迅的經典作品《風箏》,從教學反饋來看這是一種遺憾。創作于1925年的《風箏》曾作為魯迅代表作品刊登在紐約出版的《亞洲雜志》上。文章意蘊豐富,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的極好教材。文章憶及兄弟間的往事,身為兄長,因為愛不許小弟放風箏,這近乎“精神的虐殺”讓醒悟的兄長愧疚自責。無論是極端的管教,還是深切的悔恨,都洋溢悠悠手足情,讓人心曲蕩漾。同時它所反映的兒童教育問題依然有現實意義。
3.守本固元,可適當增補語法知識和應用文專項訓練
“培養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語感,使學生具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和文化底蘊”[3]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功能。現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選錄思想內容深邃、語言富有魅力,能啟人智慧、開人心竅的現當代精品和部分外國文學作品,便于學生在古今中外文學藝術的殿堂徜徉,夯實語文根底,發展語文能力。教材導向正確,特別是2013修訂版凸顯語文特質,新增了“詞義和語境”“詞語的感情色彩”“比喻”“比擬”“夸張”等漢語知識。遺憾的是這些必要而簡明的知識闡述,數量偏少,內容單薄,系統性不強,且作為課本的補充內容穿插在各單元供學生自學,不屬于教學內容,因此未得到師生的高度重視。如八年級語文下冊新增的“句子的主干”,只列舉“像米開朗琪羅的摩西一樣,托爾斯泰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來源于他那天賦般的猶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一種“主+動+賓”式主謂句提煉主干的方法。其實我們常見的句式有多種,在主謂句基礎上還可衍生出“定+主+動+賓”“定+主+動+補”等。只列舉一種方法遠遠不夠,應把“語音、文字、詞匯、句子、修辭及基本的語法規則”均納入教學內容;如把這些語法知識仍列為自學內容,則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示例豐富,避免學生斷章取義,以偏概全。
同時,新教材應用文體訓練依然缺失。我們不否認有些應用文體在生活中很少使用,但是諸如請假條、通知、證明、介紹信、啟事等,使用頻率頗高。就2015年河北省中考語文試卷第一部分“修改征文啟事”,某縣3000多名考生能準確找出4處錯誤并正確修改的只占28.1%。這也反映出應用文體訓練在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未得到相應的重視,這些知識學習與積累未能跟進。學不能致用,語文的工具性就喪失了。
時代在變化,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意識觀念也在相應轉變。“交織著多層意義和關系的極其復雜的組合體”的文學作品需要我們以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進行知性的解讀,才能充分發揮其熏陶濡染的價值。作為教材必要補充和重要延續的教師教學用書,是連接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實踐的橋梁,直接決定著閱讀教學的導向,其研發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如2013年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七年級上冊)》對《羚羊木雕》主題的界定與2003年大同小異:批評大人“只知東西貴重,不知孩子心靈貴重的愚蠢行為”“父母的威逼有如無情的風雨摧殘了嬌艷的鮮花”,歌頌小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筆者覺得此說法有失偏頗。事件的元兇不是父母重財輕義的潛意識,而是缺少溝通,如果父母事先講清木雕的價值,如果“我”事先征得爸媽同意,結果可能就不同。無獨有偶,2003年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語文下冊)》在《斑羚飛渡》教學建議中指出:“二、本文把動物的行為提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來認識,這是非常新穎和動人的。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重點理解作品的主旨,作為人類的一員,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筆者認為此說法欠妥,在生死存亡關頭,老斑羚心甘情愿從容赴死,以身體做踏板助小斑羚飛渡,讓種族延續,與“妄自菲薄”“妄自尊大”無絲毫關聯。遺憾的是2013年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未能將此建議糾正,依然沿襲傳統的觀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開闊視野、積淀智慧、提高修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并規定必讀篇目諸如《駱駝祥子》《魯濱孫漂流記》等30篇。為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很多出版社推出名著的導讀版、壓縮版。“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無論是名著導讀版還是壓縮版,都是編者咀嚼、研究、提煉的產品,均帶有自身的一些觀點與傾向,會無形左右讀者思維,特別是涉世不深的中學生。要知道閱讀的境界不是快速,而是個性理解頓悟、吸收鑒賞。更多時候讀書要小火慢燉,才會幽香彌遠。壓縮版的名著縮水的不只是篇幅還有價值,所以建議學生課外讀物還是原汁原味的好。同時必讀篇目也應隨時代而調增,增加一些諸如《平凡的世界》等貼近生活的佳作。
總之,語文教育出版能否跟上時代、人文合一、推陳出新,直接決定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成敗。像魏書生、錢夢龍那樣能把“編得不像樣子”的教材也能教得“很像樣子”的老師畢竟屈指可數,因此希望編者能認真解讀課程標準,回歸民間深入調研,編撰出與時代同步、啟能開智的優秀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多出版原汁原味的學生課外讀物。
(作者單位:河北省盧龍縣盧龍鎮中學)
[1]劉真福.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修訂概述[J].語文學習,2013(9)
[2]郭初陽.謊話說不圓[J].讀寫月報:新教育,2013(7)
[3]初中語文課程標準[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