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振楠
論新聞人法治思維的培養路徑
□文│程振楠
通過對全媒體時代下,信息不當傳播表現形式的總結,指出新聞人應當學會運用法治眼光觀察新聞事件,對信息的把關和核實能力要建立在法治思維的基礎之上,并提出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程序思維、權利義務思維、證據思維,通過四種路徑培養法治思維。
全媒體 依法治國 新聞 法治思維 培養路徑
技術的革新催生了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在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的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不再是信息傳播的唯一載體,人人都有麥克風,原來的新聞受眾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堅力量,各種不同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信息的傳播變得及時、高效、快捷,但也越來越魚龍混雜、不可控制。由于傳播的目的、關注點以及傳播者專業背景的懸殊,信息傳播出現謬誤的可能性增加。一旦出現違背新聞工作規范的報道,就會在社會上造成強烈的負面影響。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加重了新聞人核實素材,去偽存真,引導輿論的責任。
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全媒體時代的信息不當傳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為了博取點擊量,吸引眼球,故意制造懸疑或迎合低級趣味。在傳播題材的選取上,他們體現出搜異獵奇的畸形的新聞價值觀,與真善美的要求相背離,熱衷于渲染不合社會良知的人和事,陶醉于對“性”(兩性之事)、“腥”(血腥之事)、“星”(明星之事)的傳播,且樂此而不疲。在傳播方式上,他們故意突出、放大能對受眾產生強烈的感官刺激的內容,或通過片面和夸張的表現手法造成令人驚詫的效果,甚至不惜制作懸疑新聞和搞“標題黨”。[1]而時下,微信平臺上發布的許多信息內容并無不妥,但標題總會讓人浮想聯翩,配圖更是用大尺度照片吸引受眾點擊閱讀。
第二,新聞報道內容失實。記者不認真核實消息源,草草成稿炮制出了諸如“老漢約女網友開房卻是兒媳”“村支書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等一些假新聞。這些假新聞因內容失實,引發公眾質疑,透支著媒體的社會信譽,而新聞人的一些觸犯法律底線的言行更是加深了受眾對媒體可信度的懷疑。2014年10月10日,上海市檢察院第一分院以涉嫌敲詐勒索、強迫交易、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和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依法分別對“21世紀網”總裁劉冬、副總裁周斌等25人批準逮捕。根據警方初步偵查發現,2013年11月以來,21世紀網總裁劉冬、副總裁周斌以及部分采編經營人員,聯合公關公司,采取公關公司招攬介紹和業內新聞記者物色篩選等方式,尋找上市公司或知名企業,作為目標對象,進行非法活動。
第三,基本常識特別是法律常識出現謬誤。在《咬文嚼字》雜志社2014年評出的十大語文錯誤中,8個錯誤來自媒體報道。比如,兩會報道中常見的用詞錯誤“提案”“議案”混淆;明星“污點”事件報道中常見的用詞錯誤:“拘留”誤為“逮捕”等等。新聞報道中,將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混為一談,對檢察院和法院的機構設置和職權設定混淆的情況時有發生。某省級電視臺在新聞字幕中就曾出現過“中級檢察院”的錯誤表述。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法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助推法治成為國家信仰,倡導依法行事成為公民的生活方式。如今,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新聞人應當學會運用法治眼光觀察新聞事件,對信息的把關和核實能力一定要建立在法治思維的基礎之上。
法治思維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于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2]它要求新聞人具有基本的法律知識,運用法治的眼光觀察社會,始終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不跟風炒作,不徇私偏袒,能夠運用規則意識、程序意識、權利義務意識、證據意識去分析新聞事件,從而引導社會輿論,營造法治氛圍,推動法治中國建設。
廣州《新快報》記者陳永洲被長沙警方拘捕事件引發媒體的持續關注,《新快報》連續兩天在報紙頭條呼吁“請放人”。許多媒體將報道的矛頭指向警方,給警方的工作帶來了很大被動。就在此時,《檢察日報》刊發評論稱,“誰也不敢說‘亂抓人’一定不存在,但在未掌握‘亂抓人’證據之前,選擇相信辦案機關,應是法治社會中理性公民的選擇。隨著偵查深入、事實明晰,‘放人’未必不會成為事實,但現在說‘亂抓人’,卻可能對正常辦案造成不當干擾。既然長沙警方說了‘盡快向社會提供情況說明’,我們就耐心等等。‘亂抓人’判斷,先不急著下?!?/p>
冷靜觀察社會熱點事件,將法律作為事實和價值判斷標準,不感情用事,不人云亦云,上述這個例子為如何運用法治思維進行新聞報道和評論做了最好的注腳。
養成法治思維,既需要國家和社會層面由外而內地推動,更需要我們自身由內而外地自覺培養。新聞人一方面要不斷學習,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另一方面,新聞人的法治思維會通過引導輿論的形式,在社會上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新聞報道中,如何運用和體現法治思維呢?
首先,法治思維是一種規則思維。法律是行為的基本規范,不會因人而異。規則表現在一種理性期待,意味著有因必有果,這之間的聯系是必然的。在報道新聞事件過程中,應當運用法律規定對當事人行為和事件本身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倡導公眾樹立法律的底線思維,并養成誠信觀念和契約意識,讓公眾在新聞作品中感受到法律的尊嚴和規則的約束力。
其次,法治思維是一種程序思維。法律以程序公正作為實現實體公正的途徑和渠道。在新聞作品中,對這種程序性的正義要充分體現。此外,連續地跟進報道,防止新聞出現“爛尾”十分必要。新聞真實是階段性的,即使記者在事發現場,缺乏了背景與原因的介紹,稿件所傳遞的信息有可能出現偏差甚至是錯誤。因此,要樹立程序的意識,不孤立地看待事件。將每一個新聞片段放在整體新聞事件中去考量,依據符合法治的判斷標準,盡可能多的提供新聞背景知識,并跟蹤報道,力圖還原新聞事件背后的真實。
再次,法治思維是一種權利義務思維。有權利必有義務,履行義務必享有權利,同樣,有權力必有責任。傳達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3]新聞報道應當從權利義務的角度觀察和分析事件,解構當事人的關系。同時,報道本身應當尊重新聞當事人的各項權利,不可侵犯他們的權益,包括隱私權、名譽權等。
最后,法治思維是一種證據思維。英國法學家邊沁提出:證據乃司法之基礎,也是正義之基礎。必須承認,居中裁判的第三方無從知道事情的本來面目,裁判的依據只能是有證據證明的法律事實。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之間有時是不一致的。法律承認這種不一致,并規定無法提供證據的一方要承擔敗訴的風險?!白C據裁判主義”使裁判最大限度地建立在客觀存在和理性考量的基礎之上。新聞報道的目的同樣是展現新聞事件背后的真實,為客觀中立呈現真實狀況,避免成為一方的“傳聲筒”和“輿論陣地”,新聞人要樹立證據思維,對一方新聞當事人的主張和觀點,應當千方百計核實,多個消息源印證,不能偏聽偏信,經過核實和印證的新聞事實與法律事實性質相同,雖可能與客觀真實不一致,但同樣具有正當性。同時,新聞報道中應尊重用證據作為裁判標準的司法邏輯,使收集證據和用證據說話的意識深入人心。
(作者單位:檢察日報社)
注釋:
[1]丁柏銓.網絡新聞點擊率的是是非非探析[J].新聞與寫作,2014(11)
[2]張立偉.什么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N].學習時報,2014-03-31
[3]汪永清.法治思維及其養成[J].求是,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