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滕 越 徐 云 高曉天
在貿易過程和買賣合同中,對于商品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反映商品的真實屬性,還包括了外觀結構的一些特征,如顏色、工藝等,有助于貿易過程和買賣合同的順利實現。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的可靠性,第三方檢測逐漸介入供需雙方兩個主體之中。這就要求供需雙方和第三方對樣品的描述保持一致,以避免在整個流轉過程中因為描述差異導致檢測結果偏離。本文以紡織品為例,對檢測合同樣品的描述規范化進行探討。
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樣品的描述、待檢樣品的評審應正確反映商品、待檢樣品的真實屬性,包括其外觀、顏色、結構屬性和成衣部位測試要求等。這些要素既是紡織品服裝貿易合同中服裝品質的重要指標,也是紡織品檢測合同評審中樣品描述的重點內容。因此,在對描述的性質進行深入認識的基礎上探索描述的規范性,具有重要意義。但就目前來說,一些紡織品檢測機構的合同評審中,對于送檢樣品的信息記錄易出現一些不規范問題。
① 樣品無外觀、性狀、數量的描述或描述不完整。對來樣包裝狀態的正確描述和普通委托檢驗的樣品包裝狀態描述(除監督抽查、監督復查、執法抽查等政府委托類檢測外),并未得到充分重視,時常會忽略樣品來樣時的包裝狀態,合同評審時未進行細致記錄。如,紡織品甲醛含量的檢測,是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中的強制性檢測項目。若樣品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甲醛含量會隨著暴露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降低。因此,樣品送檢時的包裝狀態如何,將直接影響到甲醛含量的測試結果。又如,GB 18401-2010中的異味項目檢測,和甲醛有著相似的要求,進行氣味項目檢查時,都是需要樣品在密封狀態下送樣。由此可見,描述樣品包裝狀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② 樣品本身的性狀、樣品數量等應進行詳細記錄。因為樣本量(包括件數、質量數及包裝單位)的大小,依據不同的測試項目、檢測方法及實驗室制樣代表性要求,以及是否要進行平行檢測、留樣復驗、實驗室檢測質量控制等方面,是會存在不同的要求,要符合實際檢測工作的需要。
不同的樣品會對應特定檢測項目,但其相關參數指標未有明示,例如:克重、纖維含量、含絨量和絨種等,類似情況屢見不鮮。信息記錄的不全,檢驗項目敘述不規范等,有任何一個地方存在疏漏和缺陷,對實驗室最后的檢驗結果都存在很大的風險。有些疏缺,甚至會影響實驗室的發展前景,極端情況下還可能因此倒閉。這種情況,究其原因,有的可能是與重檢測、輕前期樣品登記工作或管理體系不完善有關;有的可能是合同評審人員專業素養不夠、樣品接待工作未落實到位造成的。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2條規定: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條款包括有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標的,數量,質量(內在質量和外在質量),價款或報酬,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解決爭議的方式。這條規定是對我國法律和司法經驗的一般總結,是各類合同中常見的主要條款。引申到紡織品服裝買賣合同,條款規定是指:商品的內在素質和外觀形態的綜合。前者包括商品的物理性能、機械性能、化學成分和生物的特性等自然屬性;后者包括商品的外形、色澤、款式等。
對于紡織產品,內在品質往往需要通過檢測才能得知,而外觀形態則常??梢酝ㄟ^肉眼觀察得到。首先,接受樣品時,樣品接待人員必須明確樣品的真實屬性,如樣品是衣服、褲子還是鞋類、箱包。因為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產品標準、檢測項目和檢測方法。其次,樣品的顏色是可以通過肉眼觀察描述的。顏色的描述有時和檢測沒有直接關系,但檢測機構本著對來樣負責的原則,描述來樣顏色可以說明出具的報告是針對特定顏色的產品,防止報告使用方同款不同色的產品只檢測一種顏色就代替整批大貨的風險。當然,有些時候委托方對來樣顏色有自己特定的名稱,同時希望體現在報告上。如果該顏色名與產品真實情況不矛盾,也可按此描述。
除此之外,面料的組織結構和花型有時也是需要描述的,要與委托方事先確認、核對樣品,必須準確無誤。當成品存在拼接時,對于不同拼接面料組織結構和花型的描述,將有助于實驗室正確地理解委托方的要求,如白色襯衫正面為針織物,反面為機織物,當委托方要求正反兩面檢測不同的項目時,為避免混淆,可以正面描述成白色針織物,反面描述成白色機織物。當拼接為不同印花或提花花型時,相應的描述也能很好地區別成品上不同的配料和鑲料。
最后,對于紡織成品,往往由許多部件組成。如上衣由前片、后片、袖和領等部件組成,對于不同部件名稱的正確描述也可以減少理解上的偏差,便于檢驗鏈上信息的正確傳遞和報告使用者的正確解讀。
由此可見,顏色、結構屬性和成衣部位三大合同要素是紡織品服裝貿易合同簽訂內容中,服裝品質至關重要的保障,也是合同評審中樣品描述的重中之重。同時,樣品的實際狀態描述中,也需對商標、單位、大小、號型、面料號/款號/貨號、等級和包裝情況等進行規范化的闡述。
有資料表明,目前在買賣合同糾紛案中,實際樣品與協議內容不一致的情況屢見不鮮,使得貿易雙方都蒙受損失。除去由于供應商弄虛作假的原因外,第三方質檢機構對于樣品描述的客觀性和規范性不足,也是引起貿易糾紛的間接因素之一。
基于符合《合同法》的背景下,第三方質檢機構中涉及到樣品狀態描述用語的有抽樣單、委托檢驗合同(協議)、樣品流轉單和檢驗報告等,規范和統一地使用樣品狀態描述用語,能有效地規避檢驗工作中由于樣品不符所帶來的風險。抽樣單、委托檢驗合同(協議)和樣品流轉單是樣品進入試驗室實施檢驗工作前的重要文書,樣品狀態的專業描述可以使檢驗人員了解檢驗樣品是否滿足檢驗需要、包裝是否完好、是否有其他物質污染的情況等等,初步判斷對檢驗結果所產生的影響程度。檢驗報告是檢驗結果向客戶提供的書面文書,樣品狀態描述體現了檢驗樣品對結果的影響范圍和結論的偏離程度。同時,有些紡織品的考核項目,如: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色牢度、pH值、甲醛等,其對顏色的變化比較敏感。規范描述成品樣品面料組織結構的不同,有助于區分,避免混淆。檢驗部位描述的統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檢測部位的精準性,描述不當會直接導致取樣部位不正確,進而導致差錯報告的產生。
隨著經濟和科學發展的腳步日益加快,市場上商品的種類也日新月異,許多針對商品顏色的描述也隨著設計能力的提升變得五花八門,例如:波爾多紅、星河紫、冰川藍等。對顏色的傳統描述是基于動植物和常見物體的顏色,例如:磚紅、西瓜紅等。但由于科技的開發,原本常用的紅磚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灰色的環保磚;西瓜因為農業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黃瓤的西瓜等,這些現象使得人們不得不對原本概念里的色彩名稱進行重新理解和定義。顏色是人們出生后最早接觸的事物之一,作為基礎認知的一個重要部分,不當的顏色描述對于色彩的認知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在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已推出相應的標準,如:JIS Z 8102-2001《不發光物體顏色名稱》和KS A 0011-2010《物體色的名稱》,對某一色彩區域內的顏色進行統一的命名。早在19世紀50年代,美國推出了ISCC-NBS《色彩名稱與色值》標準,對顏色進行系統命名。從美國、日本、韓國推出的顏色名稱標準中可以看出,所引用的均為蒙塞爾顏色系統(Munsell)。在我國,GB/T 15608-2006《中國顏色體系》和紡織行業標準 FZ/T 01099-2008《紡織顏色體系》中也均采用了相同的理論依據,但在上述標準和 GB/T 21898-2008《紡織品顏色表示方法》中,僅對每種顏色的色號表示方法以及具體色號的Lab色彩模型的具體數值進行了規定,以確保在各類產品生產環節中使用顏色的統一,但對于最終產品在向消費者信息傳遞上的顏色標準化名稱而言,仍然處于缺失的狀態。
紡織品的結構屬性是專業性較強的內容。紡織品大多由織物組成,首先要區分纖維、紗線、針織物、機織物和非織造布;其次,區分不同的加工工藝,如印花、提花、色織、爛花和染色等。根據GB/T 5708-2001《紡織品 針織物 術語》和GB/T 8683-2009《紡織品 機織物 一般術語和基本組織的定義》對織物結構屬性的描述,應充分依據標準,對結構屬性進行規范性描述,有助于提升合同評審的準確率。新結構的產品,需要三方及時溝通,達成共識,避免歧義。
紡織品分類應結合GB/T 4757-2011《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行業慣例,將紡織產品分為服裝及配飾、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和紡織中間產品。按照GB/T 23560-2009《服裝分類代碼》又可將服裝及配飾分為服裝(針織服裝、機織服裝、毛皮及皮革服裝、特種服裝)、傳統服飾(帽子、圍巾、手套、領帶等)和延伸配飾(鞋類、箱包等)。當遇到紡織成品檢測,且委托方需要對成品不同部位進行不同的檢測時,還要對待檢的部位名稱進行正確的描述。按照GB/T 15557-2008《服裝術語》等資料可將服裝部位按照上裝、下裝、小部件及局部部件分別歸納總結,對于檢測中可能涉及的部位準確命名。
紡織產品合同評審的樣品描述研究是以合理化、規范化和標準化為目的,對顏色、結構屬性和部位名稱加以梳理,如實客觀地反映樣品的表觀特征,在流轉、檢測、匯總和審核等程序中避免混淆,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度,使樣品最終檢測結果有效。因此,應鼓勵和加強同行業第三方檢測機構、服裝生產企業和品牌商、專業院校對樣品分類描述規范化的關注度,將進一步推動行業內樣品描述統一化規范化進程。
[1] 王天思.論描述的性質及其規則-兼及悖論產生的描述根源[J].哲學研究,2007,8:92-97.
[2] 李雁茹,顧伯芳.談實驗室內檢測樣品的標識系統[J].中國纖檢,2006,10:36-37.
[3] 王濤.規范樣品描述用語規避檢驗風險[J].品牌與標準化,201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