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宇欣 張正敏
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注重運用法治方式,實行多元主體共同治理”。同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首屆中國質量(北京)大會上再次指出, 要努力構建全社會質量共治機制,堅持標準引領、法制先行,樹立中國質量新標桿,推進質量社會共治的大幕由此全面開啟。在此背景下,建立企業主體、行業自律、政府監管和公眾監督的質量社會共治模式,已經成為創新監管模式、提升監管效能、促進質量整體提升的發展方向。建立相關方共同關心質量、維護質量、發展質量的質量治理模式,必須建立質量信息共享交流機制,堅持“數據說話、技術執法、科學治理”,以質量數據體系為專業支撐的政府監管和社會參與是質量共治的基本前提,更是大質量工作格局形成的核心支撐。
政府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的科學、有效推進,尤其需要數據的支撐,但目前質量數據碎片化、孤島化現象依然嚴重。舉例來說,工業產品的質量監管信息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掌握,食品、藥品及醫療器械等相關產品的質量監管信息主要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掌握,而農產品的質量監管信息則主要由農業監督管理部門掌握,各條線質量數據自成體系,大質量的數據仍是一個個孤島。正是這種信息的離散化直接影響到質量監管工作的系統性和連續性,加大了產品質量情況追溯的難度,造成政府管理資源的浪費。
對于企業而言,一般僅能掌握自身產品的質量數據,對于上下游產業鏈的質量風險和總體質量狀況,通常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科學的評估。從行業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上游供應商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必然會對下游企業造成影響,從而影響整個行業的質量水平,進而引發系統性的市場風險。質量數據獲取和行業共享困難已成為制約企業、行業質量水平提升的瓶頸問題。
社會公眾是質量消費的直接受眾,苦于目前尚無有效的渠道可以全面了解產品和企業的質量情況,質量信息不對稱導致社會公眾難以真正發揮質量監督的作用。社會公眾(尤其是消費者)由于缺少獲取產品質量信息的有效、統一渠道,造成其在選購時存在盲區,容易產生質量糾紛,影響到消費體驗。個別企業利用目前質量信息的不對稱,經常在市場中踩黃線,不重視產品質量的自我提升,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屢屢發生,直接影響到正常的市場秩序。
要破解上述瓶頸,切實發揮質量社會共治的集合效應,構建全市層面集中統一的質量專業數據平臺是不二選擇,也是國際慣例。通過質量專業數據平臺的建設,能夠切實解決質量數據來源單一和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也為監管部門的權威發布和主動推送信息提供了一個統一且具備公信力的公共載體,為質量社會共治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專業化支撐。
對于政府而言,平臺匯集了全市層面完整的質量數據,包括企業的基本信息、質量監督管理數據、消費者質量投訴信息等。通過數據信息的共享和融合,打破現行管理制度下質量監管工作中的數據分割分治局面,為政府開展和創新質量監管模式提供全面的專業支撐。多維度的數據不但能夠服務政府對質量的全過程監管需求,通過構建分析模型和數據挖掘,還能夠定量分析質量監管的有效性、有效提升風險預警的準確性,與目前開展的質量抽檢工作形成良性的互補。
對于企業和行業而言,利用質量專業數據平臺,除了可以掌握自身質量狀況外,還可以獲悉所在行業的其他企業質量狀況以及全行業整體情況,真正地做到知己知彼。另一方面,行業和企業還可以借助質量專業數據平臺全面掌握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質量狀況,從而提高行業防范系統性風險的能力和水平。
對于社會公眾和消費者而言,借助質量專業數據平臺,消費者能夠準確獲得企業的基本信息、動態質量狀況,使其在消費前對企業有較全面的了解,有效避免因不客觀宣傳而導致的損失,能第一時間精確地維權,有效履行社會監督,從而倒逼企業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有利于形成多方參與的質量社會共治的良性循環。

基于多年努力,上海市的質量工作體系運行卓有成效,在全國范圍具有示范和引領效應。市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標準化聯席會議等質量和標準化領域的工作機構已經基本涵蓋了與大質量相關的各個政府部門,全市質量發展規劃、政府質量工作考核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已全面成型。市質量技監局、市工商局、市食藥監局、市建管委等相關部門在各自職能范圍內開展了條線上的質量相關數據的采集和發布。在行業層面,上海市率全國之先,成立了行業質量工作促進會,承擔基于行業質量數據為基礎的行業自律職責。在技術機構層面,市質監系統各技術機構以及其他專業技術機構也積極參與大質量工作,在質量軟科學研究、企業質量技術服務、標準、計量和檢驗檢測服務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為全市的大質量工作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上海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以下簡稱“市質標院”)作為市級層面唯一的集質量與標準為一體的綜合性專業技術機構,目前不僅借助上海標準化信息服務網承擔著全市標準信息公益性服務的供給,還借助于國家編碼中心的部署統一管理本市并共享全國的商品條碼信息。2015年,上海市質量數據中心設立于市質標院。由此,市質標院承擔起了上海市質量狀況分析、區縣質量考核、質量金獎評審、質量傷害信息監測、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品牌價值測算等專業支撐工作,具備了全面承擔上海市質量專業數據平臺建設的專業經驗和技術儲備。
質量數據來源獲取的穩定可持續是數據平臺建設的關鍵,上海市質量專業數據平臺的數據來源主要包括三大類:
①政府相關部門在履職過程中主動搜集或自然生成的質量及其相關的數據。例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建設管理部門等的監督抽查數據;企業基本信息;產品信息等。此類信息主要服務于企業、社會公眾等,并且為質量分析工作提供基礎數據。
②行業組織、技術機構、公益性第三方等在工作開展過程中自然產生的質量數據。例如企業質量信用、質量傷害監測數據、客戶滿意度等信息。此類信息主要服務于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是分析評價工作的重要參考數據。
③通過大數據技術,從互聯網中主動搜集的質量相關數據。例如國內外標準信息、進出口產品質量狀況、檢驗檢疫數據、輿情動態、客戶投訴等信息。此類信息主要服務于政府、企業等,并且為質量分析工作提供補充數據。
目前,上海市在上述信息的采集與共享方面已經具備了扎實的基礎。政府監管信息已通過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提供了一個可共享的載體,市行業質量工作促進會、各個質量專業技術機構也通過自身的工作廣泛采集了行業和企業的質量信息。目前的問題是除了標準信息已在上海標準化信息服務網上實現歸集和提供公共服務外,其他質量專業數據還沒有實現在全市平臺上的歸集和專業分析。作為上海市唯一的質量與標準化的公益性專業機構,市質標院已經具備了質量專業數據平臺建設的全方位的儲備,目前已完成了上海質量發展與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與運維的總體策劃設計。
上海質量發展與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將秉承“專業、權威、公益”理念,打造一個市級層面統一的質量與標準化權威的公共數據中心,將實現標準與質量數據的最全面歸集和最權威的專業分析,平臺致力于服務本市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中心與質量高地建設的專業支撐需求,專業數據平臺的功能框架見圖1。

圖1 上海質量發展與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想
根據總體策劃,擬建設的上海質量發展與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將打造“全標準、大質量”的數據體系,以支撐上海市大質量工作格局的完善。在支撐政府層面,基于風險監測、風險預警等質量數據和分析信息,政府能夠大幅提高質量抽檢、質量監管工作的前瞻性和針對性。在服務行業和企業層面,以市場風險、質量評估評價等為基礎的質量信息,為行業自律和企業自身質量的提升提供一體化的數據來源,支撐行業自律的方向性和企業質量提升的目標性。在社會應用層面,為消費者提供全面了解宏觀層面質量狀況和微觀層面的質量信息,為其參與質量社會共治提供科學的依據和參與的渠道。

①質量信息查詢功能。可提供涵蓋企業基本信息、產品質量信息、服務質量信息等的查詢。政府、行業、企業和消費者可借助此功能,滿足各自的需求,從而實現質量信息的歸集、共享與公開。
②質量分析功能。可針對區域、行業和企業開展針對性的質量分析。政府通過區域分析,可以評價區域的整體質量水平;行業通過分析結果可掌握本行業的質量綜合狀況和識別質量風險點;而企業則能夠對其質量信用、品牌價值以及滿意度等進行評估,了解其在行業中的相對水平。
③質量風險預警功能。可提供質量評估結果和趨勢分析。政府可對出口以及國內市場的質量風險進行預警和預防,前瞻性規避系統性風險;行業和企業則可借助行業質量的綜合信息,科學布局行業產業鏈和企業供應鏈體系,識別并規避進出口貿易和國內市場的質量風險。
④標準文獻信息服務。可提供標準信息的數據化服務產品,功能覆蓋標準文獻管理與服務全流程,提供文獻題錄與全文查詢、標準有效性驗證、國外標準服務等 ,可為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提供定制服務。
社會共治是新時期質量監管工作的新模式、新方向。作為社會共治的專業數據載體,質量專業數據平臺建設將契合質量發展對專業質量數據歸集和分析的綜合性需求,為質量各相關方提供集成統一的專業化質量數據產品服務,進而解決質量監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信息孤島問題,為質量社會共治提供堅實的專業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