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珍
批評性評論期刊:一種新的學術期刊形態
□文│李文珍
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當下,構建和完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亟須學術創新、理論創新,這需要在學界大力提倡展開批評性評論,并辦好批評性評論期刊。批評性評論期刊注重對研究成果的綜合分析、評估,指出其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指明未來的方向和趨勢,更傾向于在評價實踐中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因而將成為學術評價體系的有益補充,促進學術的反思、批評和自我更新,實現學術的長遠、健康發展。
學術評價 學術批評 批評性評論 學術期刊 期刊評價
“批評性評論”一詞來源于英文的“critical review”,相較于“評論”一詞,學術上的“批評性評論”更注重對研究成果的綜合分析、評估,并指出其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指明未來的方向和趨勢。“批評性評論”與“學術批評”一詞,較為接近。按照張茂澤的定義[1],學術批評是學術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或環節,批評對象是學術問題,批評的方法則要有合理性。二者相比,學術批評的覆蓋范圍更廣,包括對學術環境、學術規范、學術成果等的批評,而批評性評論則以對學術成果的批評為主。近年來,學界出現了專門性的批評性評論期刊,更注重對學術成果的批評及針砭學術發展的功能。
本文引入批評性評論及批評性評論期刊概念,探討在中國當前的學術環境下,作為學術評價體系的有益補充之一,批評性評論期刊如何推進批評性評論的實踐,及如何運作批評性評論期刊,以促進學術的反思、批評和自我更新,實現學術的長遠、健康發展。
我國學界對學術批評的研究是相對較多的。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成果的傳播與發布平臺,天然承擔著學術批評的功能。有學者[2]指出,學術刊物應率先垂范,帶頭改變學術批評的環境,多一些爭鳴、對話,少一些吹捧、壓制,為學術論爭營造健康、濃郁的學術氛圍。但作為學術批評的承載平臺,學術期刊在學術批評方面的實踐仍然比較單一,主要包括以下兩類。
書評文章。國內學術期刊也有書評文章出現,但研究指出,中國學術期刊一直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書評制度,所以一本雜志中,主體是論文,書評只占極少的篇幅,甚至沒有書評[3]。以史學為例,史學評論在數量上遠遠低于專業學術文章,在質量上則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評論學術質量不高[4]。
對學術文章的批評實踐。自2000年以來,學術期刊也開始重視對學術文章的批評。《學術界》雜志自2000年起設“學術批評” 欄目,欄目第1期刊發的《“思想的無端驕傲”——評〈中國思想史〉第一卷》,有較大影響。《汕頭大學學報》[5]《學術月刊》等也開設了學術對話與爭鳴欄目。一些專業期刊,近兩年也開始刊登少量觀點商榷文章。2013年,《社會學評論》創刊,其內容之一就是開展社會學學術批評。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評價》創刊,其核心定位就是開展有深度的學術評價。學術類報紙也設有學術批評版面。
由于學術批評氛圍薄弱,學術批評類文章在學界仍屬極其少數。開設有學術批評欄目的月刊,12期中能保證2期有學術批評文章,已實屬不易。
中國現代學術,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已經到了提出本土理論、進行理論建構的關鍵時期。需要借鑒各方觀點,進行充分交流和爭論,吸取各方所長,從而豐滿自身的理論架構。因此,學界需要批評的聲音,需要交流的聲音,需要批評性評論期刊。
創辦批評性評論期刊,可為研究人員提供本領域的學術研究前沿及進展狀況,有助于學術研究從重復性到累積性的轉化;為不同細分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本人研究領域之外的學術進展,有助于研究人員突破細分領域的局限和視野限制,避免學術研究的碎片化,實現從碎片到整合的轉化。
批評性評論期刊對專業學術期刊也將有益,專業學術期刊的編輯可以根據批評性評論文章,對本學科發展有更好的把握,淘汰掉不合要求的低水平重復研究成果。
批評性評論期刊、專業學術期刊以及研究人員間的互動,事實上可以形成對研究人員的分層和分類,有能力的研究人員開展深入的、有創新性的研究,平庸的、渾水摸魚的研究人員很難有建樹,而逐漸淘汰;對研究人員的分層和淘汰,是對有能力的研究人員的鼓勵,此種形式的學術評價將促進學術與評價之間的良性循環,激發學術創新。
1.辦刊定位
提倡客觀理性的批評性評論,避免標簽化和符號化。理不辯不明。通過批評性評論這種方式,對初具雛形的理論進行總結、反思,對研究方法甄誤、改進、完善,并展開具體研究領域和問題上的學術批評與爭鳴。這就是批評性評論的意義所在。在學術界倡導客觀、理性的對話、爭論和交流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支撐批評性評論期刊產生的現實基礎。
百家爭鳴,鼓勵和提倡學派的生成、壯大。鼓勵和提倡不同學術流派發出自己的聲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一理論辨識和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會有一批人,接受這一理論觀點;而另一些人,持相反意見,或不盡相同的意見,從而形成不同的學派。這也是批評性評論期刊辦刊的目標之一,當然,如何弱化學術圈的派系之爭,也是批評性評論期刊應該努力和積極去扭正的。
堅持以學術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倡積極健康的學術討論風氣。批評性評論期刊要堅持以學術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學術角度展開討論與交流。在實踐中,這需要學術期刊有更寬廣、公正的視野,同時需要學術圈給予更多的寬容。
2.組建一支高層次的作者隊伍
批評性評論期刊的作者應主要包括以下幾類群體。
學術名家。通常是指各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們能夠對學科或研究領域的整體發展有全局的把握和深刻的洞見,能夠預見學科發展的未來趨勢,并指明未來發展方向。以《美國社會學年評》為例,1983年,在科學知識社會學和科學社會學之爭中,哈里·柯林斯(Harry Collins)在《科學知識社會學:對當代科學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對科學社會學的挑戰。當時出現的科學知識社會學,與科學社會學的研究傳統有很大的不同,不僅造就了歐洲知識社會學在科學社會研究領域的復興,而且從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都脫離了傳統的科學社會學。當時刊登的這篇文章,是對這一學術史發展過程的記錄[6]。
學術界的新起之秀。學科發展和繁榮之時,也是學科研究理論和實踐創新之時。中青年學者更有可能關注新興研究領域,對現有理論提出修補、質疑,或者提出新的理論、研究方法等。這也是批評性評論期刊要關注的作者群體。
3.選題策劃重視四個方向
一是對某一研究領域研究狀況的總結與反思,指出在某一研究領域中,當前的研究進展、待解決的研究問題、新的研究機會、主要轉向(新方向),以及研究面臨的挑戰等。二是關注新出現的研究萌芽,幫助厘清概念、內涵、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基本問題的文章,提醒學者關注一些有爭論的問題和未決問題。三是關注對當前理論的缺失、謬誤的調整,以及新的理論框架的提出。如何通過對理論研究的關注,充分發揮批評性評論期刊對學術發展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界加強對宏大敘事的研究和理論構建,以總結中國整體社會發展,將對中國學術的發展產生深遠的益處。四是方法論方面的進展以及批評和爭鳴文章。
4.發揮對學術的引導作用
通過議題設置,發揮引導作用。議題設置功能是學術期刊的基本功能之一。學術研究問題層出不窮、熱點繁多,學術期刊要心中有數,刊登哪些問題對學術發展、社會發展最有價值和意義,并且能引起學術界及大眾的最熱切關注。批評性評論期刊每期刊登文章的篇幅有限,哪些議題是學術研究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哪些是基礎理論問題,又有哪些是需要扶持的新興研究方向,哪些是需要扶持的跨學科研究問題,對這些選題的深入探討,將對學術研究起到引導作用。傳播媒介通過兩條途徑形成高度一致的公眾議題:把議題列入公眾議程,提高社會不同群體對議題的認同來形成優勢議題[7]。學術期刊則通過把選題刊登在一定的欄目,并通過欄目的不同表現形式(筆談、論文、綜述等等),及在欄目之外,通過報紙、網絡、智能終端的第三方應用程序(APP)等渠道與作者、讀者互動,來完成學術研究選題的優質化。
召開學術會議,發揮學術引導作用。學術期刊主辦召開的學術會議,其議題往往反映了期刊主編和編輯的興趣點。在這樣的議題下,學者參加會議并提交論文,就是對這一議題產生了關注,并產生了研究興趣、實際開展了研究工作。學術期刊也因此實現了學術引導作用。擁有卓越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社的辦刊經驗之一,就是每年召開學術會議,借此聯系作者,獲取稿源,但實際上,其發揮的更深層次的作用就在于引導學術話題和學術研究的方向。批評性評論期刊須每年召開特定主題的學術會議,以充分發揮其對于學術研究的責任與功能。
基于批評性評論期刊的以上特點,毫無疑問,此種類型的學術期刊將成為學術評價體系中急需的、有益的組成部分。其對研究成果的直接評價、定性評價,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學術評價過程中存在的過于偏重量化和偏重即時評價的弊端,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學術共同體在評價主體中缺位的狀況。
1.批評性評論期刊的評價是對研究成果的直接評價,現行評價體系是以刊評文,是間接的評價
在學術評價中,目前科研管理評價常見做法是關注教研人員在核心期刊發了幾篇文章,這些文章可以計為多少分,即“以刊評文”,更多實際上是對期刊影響力的評價,不是對教研人員研究成果的評價,是一種間接評價。雖然“以刊評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顯然不能代替對文章的直接評價。
隨著網絡的發展,現如今用戶不僅可以通過圖書館獲取信息,例如人民網、CCTV、新華網、新浪等新聞媒體順應時代需求,建立網絡門戶,即使是學科論文,也可以從中國知網、百度文庫中查到。所以,即使在家里,通過計算機、手機就可以查到自己所需的相關信息。面對如此激烈的信息服務機構的競爭,公共圖書館需要評價體系提高自身服務水平,促進圖書館的發展。
批評性評論期刊作為對學術成果的一種直接評價,其好處就在于,可以清晰了解這一成果的優劣。這兩種評價之間的差異明顯。
2.批評性評論期刊的評價是種定性評價,現行評價體系更多的是量化評價
目前的科研管理評價更多是一種量化的評價,考察的是發了幾篇文章,在哪些期刊上刊發,做了哪些國家級、部級課題項目,從而將科研成果計算成一個分值。而批評性評論期刊的評價是定性的評價,這就好像是評價的左右手,定量評價是左手,定性評價是右手,兩者缺一不可。
3.批評性評論期刊的評價是長時評價,不是即時評價
批評性評論期刊的選題設置,一般都是對較長一段時間內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和反思,因此,其評價并不是當下的,而是立足于一個較長時段的。相比于即時評價,長時評價考慮到了研究成果的較長時期內的影響,更容易對研究成果給出客觀的判斷,更有利于鑒別研究成果在學術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批評性評論期刊更傾向于在評價體系中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
現行學術評價體系被詬病的另一個問題是,學術共同體在評價主體中的缺位。文獻計量學的評價方法成為主流,學術共同體隨著定性評價的式微而缺席學術評價。這也是學術期刊的評價功能被夸大,“以刊評文”普遍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批評性評論期刊充分發揮了編委會和學術共同體的作用,在議題設置、成果評價方面依賴的是學術共同體。作者、審稿人、讀者都在批評性評論期刊的編輯出版傳播中,都參與到實際的學術評價中來,因此其評價結果更符合被評價對象本來面貌。這一點是對科研管理評價體系的極大補充。
但具體到實際操作中,由于批評性評論期刊的評價可以是正面的積極的評價,也有可能是負面的評價,難以量化,如何與現有評價體系結合需要考慮。這也是解決其身份和定位的一個關鍵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注釋:
[1]張茂澤.論學術批評[J]. 學術界,2001(2)
[2]余乃忠.當代中國學術批評的困境與反思[J].中州學刊,2011(2)
[3]榮新江.書評那點事:什么是理想的學術書評[J].出版廣角,2014(5月下)
[4]周祥森.1997-1999年史學評論狀況評析[J].史學月刊,2001(2)
[5]吳二持.構建學術批評平臺,有利學術在爭鳴中發展——《汕頭大學學報》“學術批評與爭鳴”專欄述評[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6] H M Collins. 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Science[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9(August 1983)
[7]麥斯韋爾·麥考姆斯.制造輿論: 新聞媒介的議題設置作用[J].顧曉方,譯.國際新聞界,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