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尚之
古籍整理出版要保質量創高峰
□文|吳尚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文化建設特別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他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在新形勢下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如何抓住機遇,加強創新,乘勢而上,是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下面,我就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近期的工作情況和進一步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談幾點意見。
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與原新聞出版總署合署辦公以來,圍繞古籍出版規劃、精品圖書出版、資助項目管理、古籍人才培養等重點工作,在學術界、出版界的大力配合和共同努力下,近年來推動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和可喜的成績。
(一)古籍出版中長期規劃不斷完善,規劃實施和落實卓有成效
編制、完善和實施國家古籍整理出版中長期規劃,是古籍小組和古籍辦這幾年的中心任務和重點工作。古籍小組充分繼承和吸收前六次古籍出版規劃編制的優良傳統和有益經驗,確定五大整理出版的重點方向,循序漸進地安排和部署古籍整理工作。編制和實施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突出了兩個特點:一是將古籍規劃納入國家中長期出版規劃體系,實現了古籍規劃的動態管理。所謂動態管理,就是根據古籍整理出版的新形勢、新發展對規劃進行定期調整、定期檢查、定期督促。2013年古籍規劃進行了第一次增補,增補了41個項目;2014年又增補了44個重點項目。目前古籍規劃已經收錄了554個重點項目。二是將古籍規劃與國家古籍整理專項經費、國家出版基金有效銜接,保障了古籍規劃的落實。近幾年古籍規劃獲得中央財政各類出版資助的項目共計155個,占項目總數的29%。其中國家古籍整理專項經費共資助《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古本戲曲叢刊》《史記會注考證》等127個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共資助《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全唐五代詩》《杜甫全集校注》等28個規劃項目。通過加強規劃的管理和保障,不僅有力促進了規劃項目的實施,而且保證了規劃項目的出版質量。規劃實施三年多來,推動了一大批古籍整理精品力作的出版,在學術界引起強烈的反響,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目前已有《顧炎武全集》《陸游全集校注》等近30個規劃項目成果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等國家級出版獎項。
(二)古籍整理資助項目管理不斷加強,專項經費使用績效顯著
2009年以來,國家古籍整理專項經費共資助603個重點項目,資助總金額達1.3億元。為了用好這筆寶貴的出版經費,古籍小組和古籍辦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經費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一是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古籍專項經費資助評審、項目監督和成果鑒定等管理機制。古籍小組相繼出臺《古籍整理專項經費管理暫行辦法》《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等一整套規章制度,推動經費使用和項目實施的規范化、科學化。古籍小組還根據實際需要適當調整和完善古籍專項經費評審工作,從今年起,要求出版單位報送樣稿的比例提高到全書的50%,力爭通過關口前移、嚴格把關,提高資助項目的質量。二是項目成果質量檢查和經費使用實地檢查實現常態化、制度化,資助項目和資金的管理效果明顯加強。2014年,古籍辦組成檢查組先后赴天津、遼寧、吉林等地對7家出版社進行實地檢查,同時積極配合總局開展的“出版物質量專項年”專項質檢活動,進一步加大了資助項目成果的質檢力度,通過初審、終審會,最終判定13種資助項目成果為不合格圖書,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和整改。通過嚴格的管理,有效增強了出版單位的質量意識,切實提高了資助項目的出版質量。在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獲獎名單中,有14種獲獎圖書為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至此,在前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的榜單上,共有37種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獲此殊榮。一大批古籍專項經費資助項目成果能夠在出版界最高獎項的評審中脫穎而出,充分說明專項經費的使用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也彰顯出資助項目的卓越品質和示范引領效應。
(三)古籍整理出版隊伍不斷壯大,為古籍出版事業提供有力保障
為加強古籍出版隊伍建設,古籍辦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更多的出版單位加入到古籍整理出版事業中來。近年來參與古籍整理的出版單位不斷增多,從近兩年來申報古籍資助和古籍規劃項目的出版社的情況看,非古籍專業出版社所占的項目份額和項目質量逐步提高。古工委的成員單位從一開始的20余家專業古籍出版社增加到現在的近40家,形成了特色鮮明、團結協作、良性競爭的古籍出版氛圍。為加強古籍編輯的培養,古籍辦每年定期舉辦古籍出版編輯培訓班,迄今已經培訓學員近1100人次,邀請著名專家學者舉行了170余次專題講座。同時,古籍辦通過大型項目培養年輕編輯,在有條件的古籍專業出版社倡行編輯導師培養制,均取得了良好的培養效果。經過多年來的持續培養,目前全國已經形成了一支近700人的古籍編輯隊伍,為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古籍整理精品力作不斷涌現,古籍整理出版影響不斷擴大
在正確的規劃導向、積極的資金引導、嚴格的管理措施和有力的人才保障下,近年來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古籍整理精品力作,特別是在古籍小組確定的五大整理出版重點方向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基礎性古籍目錄出版工程方面,推出了《中國古籍總目》《中國家譜總目》《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匯編》等一批重要的古籍書目類整理成果。
在散失海外中國古籍珍本回歸工程方面,推出《美國圖書館藏宋元版漢籍圖錄》《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選刊》《日本國會圖書館藏宋元本漢籍選刊》等一批海外漢籍整理成果。
在出土文獻整理出版工程方面,推出了《商周金文摹釋總集》《肩水金關漢簡》《江陵鳳凰山西漢簡牘》《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陜西神德寺塔出土文獻》《楚地出土戰國簡冊研究》《洛陽新獲七朝墓志》等一批最新的出土文獻整理和研究成果。
在社會檔案整理出版工程方面,推出《徽州文書》《閩臺族譜匯刊》《清水江文書》《開灤煤礦檔案史料集》等一批第一手的檔案文獻資料。
此外,還有《清文海》《楚辭珍稀文獻叢刊》《歷代曲話匯編》《子弟書全集》《蘇軾全集校注》《元典章》《中國印論類編》《文獻通考》等一大批重要古籍文獻整理成果得以出版,有力推動了相關學科的學術發展。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古籍整理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時代價值和歷史地位,精辟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大現實意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新時期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進一步深刻理解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作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重要環節,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要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高度來充分認識古籍整理出版事業的重大意義,增強使命感、責任感,更加努力地做好這項關系到傳承中華文明、惠及子孫萬代的偉大事業。
(二)進一步鞏固提高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值得我們每一位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深思。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的古籍整理圖書已近3萬種,近10年來每年出版的古籍整理圖書接近2000種,每年申報國家古籍專項經費資助的項目也接近400種。出版的絕對數量雖然增長了,但是并不代表精品的數量也同步增長了;出版的整體水平提升了,但并不說明代表國家頂尖水準的力作也增多了。古籍整理出版領域也存在一些重復炒冷飯的項目,大而不當的項目。近年來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國家出版基金每年資助的重點古籍整理項目一直保持在100種左右。要在鞏固現有成績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古籍整理出版的水平,既要有數量,更要保質量;既要有高原,更要創高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采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要很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在觀念認識、系統挖掘、創新發展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認真地學習領會,在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中不斷地加以貫徹落實。
(三)進一步加大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工作的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要做到這兩個“講清楚”,既要在學術上做到深入,也要在普及上做到淺出。學術和普及是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兩翼,二者互為支撐、相輔相成。目前,普及性古籍整理圖書的受眾面雖然更廣,但卻存在規范性不強、創新性不足、質量總體不高等問題。要做好普及性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關鍵是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要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對古籍整理圖書的多樣化需求。
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實施古籍10年規劃為龍頭,充分發揮國家古籍整理專項經費的引導作用,加大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在內容、管理、技術和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的創新力度,促進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一)著力引導古籍整理出版的內容創新
內容是出版業的核心競爭力,內容創新是精品力作的必備要素。總局和古籍小組將重點從三個方面引導古籍整理出版內容創新:一要挖掘古籍整理出版的深度,提倡和鼓勵基于研究的高水平深度整理,充分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整理方式、出版方法上根據不同類型古籍的特點加以創新,充分反映研究水平和整理含量。二要拓展古籍整理出版的廣度,擴展學術視野,增強學術敏感,不斷探索新的古籍版本,挖掘新的文獻資料,拓展新的出版領域,系統性地整理出版散失海外文獻、民間文獻、出土文獻、科技文獻。三要充分考慮需求的不同層次,認真研究當前形勢下細分市場對古籍整理出版內容生產提出的新要求。深入了解不同層次讀者對古籍整理圖書的不同需求,做到有層次、有針對性地開發古籍整理圖書。對于學術性的古籍整理圖書,不僅要做到很好地服務學術,更要力爭做到推動學術進步,引領學術發展;對于普及性的古籍整理圖書,不僅要嚴謹準確,更要努力按照時代的特點和要求,賦予古籍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了進一步加強普及性古籍圖書的出版工作,總局和古籍小組今年將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圖書推薦活動”,在推薦優秀普及性古籍圖書的同時深入總結此類圖書的編輯出版經驗,不斷提高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出版水平。
(二)繼續深化古籍整理出版的管理創新
古籍小組將深入總結已有的工作經驗,根據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發展和需要,努力構建古籍規劃、經費資助、項目管理、質量檢查、人才培養、推優表彰、輿論宣傳等多環節緊密銜接的古籍整理出版全流程管理體系。一是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設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管理信息系統,實現項目、經費管理的全程追蹤與追溯。同時,在組織編纂“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圖書總目提要”的基礎上,構建涵蓋圖書、出版項目、整理專家、責任編輯等信息在內的古籍整理出版數據庫,為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決策依據和重要參考資料。二是逐步完善質量管理標準,通過組織制定《古籍整理圖書質量評定細則》,建立涵蓋學術質量和編校質量的古籍整理圖書質量綜合評價體系,進一步提高古籍整理出版的規范化水平和整體質量。目前,“古籍整理圖書質量評定體系研究”已經作為重點項目列入到總局的2015年新聞出版課題研究指南。三是探索資質準入機制,對于承擔國家專項經費項目的出版單位和責任編輯進行必要的資質準入。將對資助項目申報中弄虛作假、項目實施不力、項目成果質量不合格等問題計入信用檔案,將出版資源向誠信、優質的出版單位傾斜。四是加強古籍整理優秀成果的宣傳力度。去年和前年古籍小組充分利用 《光明日報》等國家級媒體對古籍規劃和古籍精品力作進行深入宣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古籍小組將持續對首屆向全國推薦圖書進行深入宣傳,將評介總結文章匯編成書,既擴大古籍精品圖書的影響力,同時也起到總結交流經驗的目的。
(三)有力推動古籍出版與新技術的融合創新
出版業的發展,既離不開內容建設,也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有力驅動。古籍數字化作為一種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傳統出版與新興媒體的業態形式,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彰顯。推進古籍數字化的統籌與創新,是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工作。中央領導同志對此非常重視并作出重要批示,學術界和文化界非常關注,廣大讀者也非常需要。去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召開局長辦公會對此進行專題研究探討,確立了基本的工作思路。在此基礎上,古籍小組通過廣泛調研、反復論證,決定以整合全國古籍整理出版數字資源為基礎,推進建立具有較高整理水平、較強創新能力、較大資源規模的國家級古籍整理出版數字平臺,并以平臺建設為抓手,切實推動我國古籍整理出版數字化工作的統籌協調和集約化發展,從而系統解決目前古籍數字化工作中存在的人才培養、標準建設、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問題。該平臺的建設將充分發揮骨干企業的示范作用,創新平臺運營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以資源和資本為紐帶的平臺建設發展路徑,通過平臺的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和可持續發展,全面提高整個古籍整理出版行業的技術水平,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為了推進平臺的建設,總局和古籍小組已經做了大量的統籌、協調和指導工作,平臺建設目前已經進入了實質性操作階段。下一步,總局和古籍小組將與有關部委密切合作,充分運用資金和行政手段,有力推動平臺建設,為古籍整理出版的技術創新和升級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四)努力探索古籍人才培養的機制創新
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目前經過各方努力已經建立起一支古籍整理出版隊伍,但是總的來看,與新形勢下古籍整理出版的新要求還不相適應,突出反映在高水平古籍編輯不足、領軍型古籍編輯培養乏力,古籍編輯隊伍不夠穩定,部分出版單位的專業古籍編輯流失嚴重,隊伍結構存在斷層等方面,這就迫切需要我們研究進一步改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力度。古籍小組正在探索建立短期培訓、項目培養、專業培養相結合,多層次、全覆蓋的古籍人才培養機制,積極推動高等院校定點培養高級古籍專門人才的模式,注重培養古籍整理出版領域的學者型編輯、領軍性人才。
為在新形勢下全面推進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樹立優良學風、行風,保質量創高峰,我對古籍整理出版項目的評審工作提出幾點要求。
(一)要堅持弘揚學術正氣
各位專家肩負著國家和人民的重托,承擔著為古籍整理出版行業樹立優良學風、行風,杜絕虛假、浮躁之風的重要使命。通過我們的評審工作,要向全國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傳達這樣一些信息和導向:哪些古籍整理選題是我們大力支持的,怎樣的學術態度是我們大力弘揚的,何種工作作風是我們大力提倡的。要提倡嚴謹踏實、精益求精的學風,對于十年磨一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學者和編輯,要給予充分鼓勵和大力支持。對弄虛作假、重名輕質、改頭換面、貪大求全、粗制濫造的項目給予堅決抵制。
(二)要堅持嚴格的學術標準
評審工作要重點支持既有很高學術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也有很高整理含量和整理水平的項目,重點支持符合學術規范,遵循古籍整理規范的優秀整理成果,高標準嚴要求,堅持質量第一,確保資助項目的國家水平。特別要指出的是,對于已經列入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規劃的項目,各位專家在給予重點關注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其質量的審查力度,如果整理水平達不到要求,同樣不能給予資助。
(三)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評審原則
要嚴格按照既定評審程序開展評審工作,執行嚴格的回避原則和公示程序,使得我們的評審工作和評審結果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四)要提倡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創新精神
要提倡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學風,特別關注那些注重開拓新的整理領域、研究新的整理方法的項目,重點關注那些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原創性作品。要鼓勵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的揚棄使傳統古籍在新時代發揮積極作用的整理項目。
(本文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吳尚之3月25日在2015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項目評審會上的講話,刊發時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