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寧 趙 婕
由單純封面漂亮到整體設計雅致*
——淺析中國書籍裝幀設計的流變
□文|王 寧 趙 婕
書籍是文字與承載材料結合在一起形成的整體,作為傳承文化與知識的重要載體,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書籍發(fā)展與演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我國書籍裝幀設計的發(fā)展與演進從甲骨卜辭開始至今已有大約3500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我國的書籍裝幀設計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品位,飽含著古樸、簡潔、典雅的東方意蘊,在世界書籍裝幀設計史上獨樹一幟。
書籍裝幀設計 書籍整體設計 設計美感 閱讀習慣
在我國的書籍設計歷史上,書籍裝幀的形式曾出現(xiàn)過許多變化,尤其是在造紙術與印刷術發(fā)明后,曾先后出現(xiàn)過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書裝形式。現(xiàn)代人為了適應書籍形式多樣化的需求,也發(fā)明出許多新的裝訂方法,如穿線訂、平訂、鐵絲訂、騎馬釘、無線裝訂等。明代孫以添在《藏書紀要》中有過相關裝幀概念的論述:“裝訂書籍,不在華美飾觀,而要護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為第一。”這反映出先賢對于書籍裝幀概念的樸素理解。
“裝幀”一詞在20世紀30年代由我國美術教育家豐子愷從日本引入,其本義是把紙張折疊成一幀,由線將多幀裝訂后再附上書皮、貼上封面進行具有保護功能的裝飾設計。“裝幀”一詞如此稱謂并沿用至今主要是受到傳統(tǒng)圖書出版工序的制約與早期設計理念的局限。在傳統(tǒng)書籍出版中,作者提供文字,編輯負責排版校對,設計師進行裝幀設計,印刷廠輸出成書。各工序相互割裂,設計師只對書籍封面進行設計,很少設計書籍內部,導致長期以來“書籍裝幀”一詞就被誤指代為“書籍封面設計”。這種相互割裂的傳統(tǒng)分工工序與陳舊的設計理念有礙于提高出版業(yè)與書籍設計業(yè)的整體水平。
日本書籍裝幀泰斗原弘先生曾于上世紀70年代發(fā)表評論稱,相比“裝幀設計”來講,“書籍設計”一詞更能明確表達出目前裝幀的意思。隨著現(xiàn)代書籍設計理念的演進,“書籍裝幀設計”越來越朝著“書籍整體設計”的概念在轉變,現(xiàn)代書籍裝幀理念遠遠超越了古之先賢對于裝幀的理解。今天的裝幀設計概念已經不僅僅限定在給書做外包裝,同時還包含書籍裝幀、封面設計、版式設計和編輯創(chuàng)意設計等整體設計概念,裝幀只是書籍設計眾多程序中的一環(huán)。
我國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先生十分贊同由“裝幀”向“書籍設計”概念的轉換,他認為書籍設計涉及書的方方面面,從封面設計到內文版式,從外在造型到內在信息傳達,從物料設計到工藝實現(xiàn),從閱讀美感到實用功能,這些不僅是一系列書籍整體設計的程序性過程,更是一個融合感性與理性、內容與形式、時間與空間、審美與功能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在傳統(tǒng)媒體出版萎縮、新媒體數(shù)字出版活躍的今天,展現(xiàn)紙質書籍的設計魅力有助于提高讀者的書籍藝術欣賞水平與對書籍價值的認知。
當今是“設計的時代”,設計的重要性在任何領域都受到人們的重視,以至于難以找到與設計完全無關的事物或活動。書籍設計是平面設計中諸多視覺設計元素綜合運用的產物,其中包括色彩、文字、圖像、材質、時空感的營造等。
1.書籍整體設計是一個感性與理性交疊的創(chuàng)造過程
一部好的書籍設計作品,應該像一部綜合運用各種旋律與曲調的“交響樂”,它的序曲、過場、高潮、低潮、結尾等部分應具備一致的音樂風格。優(yōu)秀的書籍設計也應在封面、環(huán)襯、目錄、序言、內文等各部分的設計上和諧統(tǒng)一、恰到好處。知名設計師韓家英曾說,“設計師要做的就是導演的工作,將不同的資源優(yōu)化整合,再用最合適的方式展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不能只憑自身主觀的感受進行設計,更需要具備對信息進行理性梳理和歸納的能力。
書籍設計要為讀者服務,更要注重信息內容閱讀表達的科學性,構建起秩序化的視覺引導與閱讀規(guī)律。日本知名圖書評論家臼田捷治也認為,設計不是為表面做裝飾,它必須對目標設計事物有正確判斷,并加入縝密深入的思考,從而進入一個有序的設計世界去發(fā)揮無限的創(chuàng)意想象,從而促成優(yōu)秀設計的產生。可見,書籍設計不僅強調感性的創(chuàng)造,更強調理性的控制。其中最突出體現(xiàn)這一理念的是科技類與辭書類的書籍設計,這類書籍通常信息量大且不易理解,如何避免讀者在閱讀時感到枯燥乏味是設計師應當首要考慮的問題。因而對設計師來說,不僅需要發(fā)揮自身藝術素養(yǎng)中的感性力量,運用藝術家敏銳的感知力賦予書籍一定的審美品位、文化意蘊、創(chuàng)意聯(lián)想,還應具備科學家的嚴謹與理性,使整本書的布局編排更具節(jié)奏性、邏輯性、科學性,從而增加可讀性與易讀性。例如,由日本設計師原研哉撰寫的關于無印良品設計理念的《設計中的設計》一書是一部經典的書籍設計作品。擔任此書翻譯及設計工作的朱鍔先生無疑是第二個了解作者意圖與設計理念的人。全書大量運用留白的設計語言,在空靈中賦予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其“留白”在版面設計中的運用,同時也暗含了對貫穿全書的無印良品“空”的設計理念的闡釋與解讀,全書充滿了含蓄、內斂、詩意般的東方美學意蘊,既在“白”中強化了文字解說,又充分突出了主體畫面,在不失審美品位的同時又做到了對信息內容的準確傳遞,無疑是一部具備感性創(chuàng)造與理性控制的書籍設計“交響曲”。
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先生認為,書籍設計是一門“構造學”,是營造外在書籍的物料構想和對內在信息傳達的理性思考的綜合學問。這句話的解讀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方面設計師需要運用自己的設計美學修養(yǎng),對內容進行感性體會;另一方面設計師需要進行周密整體的計算和規(guī)劃,對內容進行理性的整理和有條理的控制,同時把握工藝和材質的運用。通過感性的創(chuàng)造賦予書籍設計美妙的節(jié)奏與鮮活的生命感,通過理性的設計使書籍的文字能夠進行高效的視覺傳達。
綜上所述,書籍設計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整體到局部、從邏輯到遐想、從外在形態(tài)到內在語境傳達的感性與理性相互交疊的創(chuàng)造過程。
2.書籍整體設計是一種內容與形式相互融合的思維方式
把握好書籍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是設計一本好書的關鍵,過分夸張書籍外在的包裝形式與過分強調單一的文字內容都是不可取的。好的書籍設計能用視覺設計語言傳達文字中蘊含的意境追求,通過運用與內容相符的紙張和材料傳達出書籍的不同特點。這是一個從概念到物化,從抽象到具象的過程。德國著名書籍設計學家馮德利希說,“重要的是必須按照不同的書籍內容賦予其合適的外觀,外觀形象本不是書的標準,對于內容的理解才是書籍設計者努力的根本標志”。這說明做出好看的封面或畫出有藝術性的插圖并不代表書籍設計的全部,書籍設計應該具有與內容相對應的價值。
呂敬人先生十分認同書籍設計者應成為文本閱讀的第二作者這一專業(yè)理念,他認為設計師只有對書籍內容有深刻理解,才能找出最適合的視覺表現(xiàn)形式。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如同中國傳統(tǒng)美學理論中“形”與“神”的關系,“形”表現(xiàn)的是外在的視覺表現(xiàn)形式,而“神”傳達的則是內在的精神情感與氣韻。在香港知名設計師陸智昌先生看來,關于一本書“美”的核心,應該是情感。情之所在,形有時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而要傳遞出一本書內在的情感,設計師無疑要對書的內容有充分理解。他在設計書籍時一直堅持不懈地踐行這一原則,在出版《昆德拉作品集》前,陸智昌花了一年的時間來讀懂這本書,并不斷追問出版者再版昆德拉作品的意義。優(yōu)秀的設計師不會單純考慮書籍的外在形式,而會尤其注意內文視覺傳達規(guī)律與外在視覺表現(xiàn)的關系。陸智昌先生的另一部代表作《十二美人》曾獲2012年“中國最美的書”稱號,此書豎排文字,定量留白,精致有序的圖文排列使得該書極具中國傳統(tǒng)書籍的古典雅致之美,美人顏色與華麗設計交相輝映,既反映出精致宮廷生活的閑情適意,又遍布美人遲暮的落寞感傷,賦予讀者詩意的聯(lián)想,充滿了中國古典書卷清幽含蓄之美。一函兩冊的《十二美人》是一件很好地把握了外在視覺表現(xiàn)與內在精神氣質和諧統(tǒng)一關系的設計作品,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tǒng)一。
從以上優(yōu)秀書籍設計作品的成功中我們能夠領悟,一本書在設計上雖受制于內容主題,但也絕不是狹隘的文字解說或簡單的外觀包裝,只有挖掘出內容本身的深層含義,把握好外在與內在的呼應關系,才能設計出一部主題旋律明確,情節(jié)節(jié)奏跌宕起伏的好書。
3.書籍整體設計是一種時間與空間流轉的陳述手段
書籍作為一種平面載體,在表現(xiàn)時間與空間方面有一定局限性,然而現(xiàn)代書籍設計理念卻十分強調書籍設計在時間與空間中的延展性。杉浦康平先生曾說:“書,就像打開未知卻充滿預感的井蓋,深井里面盛滿故事與思想,聲音與影像,生命與地球歷史……可以說是觸及未知世界的載體。書與一粒種子一樣,它能承載釋放世間的萬事萬物。一張紙亦然,拿在手上自然產生天頭地腳,從左到右畫線,即呈現(xiàn)從過去到未來的時間流,一張紙既反映時間,又反映空間。一張白紙也是一個宇宙。紙張組合起來的書就是高深的容器或一口井,知識與智慧既能往里深入,亦能從中汲取。”杉浦先生的設計思想極富東方宏觀宇宙觀的智慧哲思,學習建筑設計出身的他受到立體思維的影響,認為書籍設計是注入時間概念且塑造三維空間的書籍“建筑”,從左到右翻頁,有時間體現(xiàn)的余白,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時空的流轉,使讀者的想象得以發(fā)揮。對于設計師而言,幾張排列的紙張意味著演繹時間的劇場,設計師可謂時間的操縱者,或更像一個導演,一張張翻動的紙張,暗含著時間的流動。空間與時間概念在設計中介入的多少,意味著一個故事講述方式的好壞。而敘述方式的好壞,與讀者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息息相關。
好的書籍設計師不僅要具備對整書設計風格、節(jié)奏層次的掌控,其中包括封面、封底、環(huán)襯、扉頁、序言、目錄、圖像和文字內容等諸多要素的整體駕馭能力,更要學會通過諸多視覺要素的綜合使用來營造時間與空間,為讀者提供一個最恰當?shù)年愂龇绞健Mㄟ^對時間與空間要素的運用,設計師便能為讀者營造一個有秩序、有邏輯的書籍建筑,使龐雜的故事線索更易于讀者理解,讓讀者在參與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得到更多啟發(fā)思考。
4.書籍整體設計是一種閱讀審美與實用功能的相互補充
優(yōu)秀的書籍整體設計是審美與閱讀功能相互融合的產物。在追求書籍審美功能的過程中,許多人受傳統(tǒng)裝幀觀念影響,認為書只要有一個漂亮的外包裝,足夠吸引讀者眼球就已達到審美,無需花太多精力進行整體架構的設計研究。還有一部分人,過分追求外在形式美觀,不惜鑲金燙銀,采用復雜印刷工藝,做出與主題內容毫無關系、不具備實際閱讀功用、過度裝飾的書籍。在杉浦先生看來,書籍設計的本質要體現(xiàn)兩個個性,一是作者的個性,二是讀者的個性,設計即是在二者之間架起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梁。由此可見,書籍設計師的工作也是一個信息重構的過程,如何在信息的視覺轉換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達到審美與實用功能的平衡,是設計師需要著重考量的問題。好的設計無需通過夸張的外在形式展現(xiàn)自身美感,而應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專心領略文字本身的美與意境。
由敬人書籍設計工作室出品的《馬克思手稿影集》是一部審美與功能完美融合的范例。此書以馬克思當年寫給友人的書信真跡為素材,通過紙張、木材、皮革、金屬等材料以及雕刻等工藝構建出一本全新形態(tài)的書籍。全書極具18世紀的滄桑感與厚重感,木板與皮革結合的封面設計喚起了讀者對已逝的年代與偉人的追憶,書籍最外層采用光滑牛皮的封套既傳達出樸素之美,又起到實際保護作用。從審美與功能的結合來看無疑是書籍設計的一次成功嘗試。從中我們亦能領悟到書籍設計不是簡單的裝飾,設計師也是內容的傳達者和參與者,在實現(xiàn)書籍設計美學與信息閱讀功能融合的努力中,設計師應當以讀者的立場去完善文本傳達的有效性,帶著書籍設計藝術性的審美追求著重細節(jié)處理和工藝環(huán)節(jié)控制,捕捉表達全書內涵的各類要素。“利用到位的書籍形態(tài),嚴謹?shù)奈淖峙虐妫瑴蚀_的圖像選擇,規(guī)矩的構成格式,動感的視覺旋律,到位的色彩配置,個性化的紙材運用,毫厘不差的印刷工藝,去尋找與內文相關的文化元素,升華內涵的視覺感受”。總之,實現(xiàn)書籍美學與實用功能相互補充的過程,也是賦予書籍“生命”的過程,在求取書籍藝術賞心悅目的同時,不能單純?yōu)榱嗣栏卸鵁o休止提高成本,更要注重書籍的可讀性。
我國古代書籍素來墨香紙潤,素雅端正,講究和諧規(guī)矩且富有書卷之氣。我國現(xiàn)代書籍裝幀藝術起源于清末民初,在“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以及魯迅先生的積極倡導下,一代代書籍藝術家們前赴后繼,為我國書籍設計藝術開創(chuàng)了新時代。隨著當代設計理念與數(shù)字科技的產生,我國書籍設計藝術更加呈現(xiàn)出多元化、多樣化的趨勢。縱觀我國書籍設計藝術的演進發(fā)展,有幾點啟示需要我們在未來進行思考。
1.書籍整體設計概念的認知還需逐漸深化
目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書籍品質良莠不齊,受陳舊裝幀思維模式影響,許多出版機構缺乏對書籍整體架構的研究,仍停留在書的外部封面裝飾及簡單的版面裝潢層面,這與書籍整體設計理念有不小差距,相互割裂的分工觀念使設計者的主觀能動性受到極大制約,延緩了書籍設計整體水平的提高,由“書籍裝幀設計”向“書籍整體設計”概念的轉換反映了新時代的需求,書籍出版業(yè)應當充分認識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深化對于書籍整體設計概念的認知,用好的設計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溝通橋梁。
2.既要立足本土美學意境,又要不失現(xiàn)代氣息
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內設計師在汲取國外先進設計理念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本土文化的審美取向,追求傳統(tǒng)書籍的設計氣息,這說明書籍設計師們已經意識到彰顯本土文化審美品位的書籍設計作品也具有極大的經濟文化價值。近年許多植根本民族文化特質的書籍設計作品在國內外書籍設計大獎賽中摘得桂冠。例如,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梅蘭芳戲曲史料圖畫集》獲得2004年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金獎,也是我國首次獲此殊榮。由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曹雪芹風箏藝術》獲得2006年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金獎。在2012年舉辦的“中國最美的書”評選中,也涌現(xiàn)出一大批有著中國文化烙印的獲獎作品,如 《十二美人》《留園印記》《書與法》等。
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獎項評審標準非常清晰地傳達了書籍設計的內核,第一是文字圖像之間的和諧,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第二是書籍的物化之美,對質感與印制水平的評判;第三是原創(chuàng)性,鼓勵想象力與個性;第四是注重歷史積累,體現(xiàn)文化傳承,這是一種全方位的衡量標準。從該評審標準中可見民族文化審美的重要性,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強調中國本土風格并非墨守成規(guī),而是實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兼收并蓄,既適應現(xiàn)代讀者的閱讀與審美習慣,又保持民族獨特精神內涵與審美意境才是當代書籍設計的立足點。
3.要利用現(xiàn)代科技,拓寬書籍設計藝術的手段
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網絡電子媒介的普及,現(xiàn)代書裝設計已經擺脫了生產力與技術水平的局限,使得書籍形制越來越趨向多樣化,出現(xiàn)了許多打破傳統(tǒng)的書籍形制,其中以電子書和二維碼圖書為典型。例如,近年來由故宮博物院出品的電子書《胤禎美人圖》與《韓熙載夜宴圖》可謂傳統(tǒng)審美與流行科技相結合的點睛之作。在傳達視聽感受與時空體驗方面,運用新媒體交互技術的電子書明顯比紙質圖書更具優(yōu)勢。面對信息膨脹且多元化的新媒體數(shù)字出版大潮,傳統(tǒng)書籍設計師應當以開放包容、勇于探索的精神,利用科技創(chuàng)新大潮中各種現(xiàn)代化技術拓寬書籍設計藝術手段,進一步推動書籍形態(tài)的傳承與發(fā)展,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具創(chuàng)新精神與生命力的好作品。
在書籍演進的漫長歷史長河中,書籍設計的每一次創(chuàng)新都是對既有形式與秩序的否定。從甲骨文與青銅銘文的萌芽期開始,我國的書籍形制經歷了簡冊、卷軸、冊頁等不同階段,每一次變革都為探索最完美的書、最易閱讀與保存的書、最具審美功能的書做好了鋪墊。書籍冊頁制誕生后,書籍形制就已基本形成,隨著書籍設計理念的進步,今天的書籍設計標準已經遠遠超越了“護帙有道”“款式古雅”。伴隨著新媒體數(shù)字出版的發(fā)展,書籍設計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視覺表現(xiàn)形式,傳統(tǒng)書籍裝幀的思維方式為滿足現(xiàn)代人的閱讀需求被賦予新的內涵,開始強調由裝幀設計向書籍整體設計概念的轉變。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
[1]臼田捷治.旋—杉樸康平的設計世界[M].呂立人,呂敬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2]呂敬人.書藝問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3]李叢芹.呂敬人教授訪談錄[J].裝飾,2005(8)
[4]余秉南.書籍設計[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5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青年英才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014BAK18B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