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天虹
《手把手教你建筑結構設計》誕生記
——記我的策劃編輯處女作
□文|李天虹
文章詳細敘述了《手把手教你建筑結構設計》這本科技圖書從選題產生,可行性市場調研,書名、大綱、語言風格的確定,到新書宣傳的整個策劃過程及其經驗,可為剛入職的新編輯提供參考。
《手把手教你建筑結構設計》 科技圖書 選題策劃 新編輯
圖書策劃編輯是一個不易上手的工作,需要靠積累,包括選題想法的積累、作者資源的積累、各種經驗的積累等,新編輯一開始往往覺得無從下手。作為一名編輯,我初入職時也經歷了辛苦轉型的階段。幸運的是,我的選題策劃處女作《手把手教你建筑結構設計》取得了不錯的業績。該書2009年2月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之后僅一年多的時間里累計銷售達萬冊,連續兩個月在當當網的建筑結構類圖書(除規范標準類圖書外)中銷量第一,并獲得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年年度優秀圖書獎。這本書策劃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體會,希望能為剛入行的新編輯提供一些參考。
我學的是土木工程系建筑結構專業,畢業時懷著對編輯行業的好奇與憧憬進入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剛進社的一段時間,我陷入了彷徨和無助。每天的工作以加工老編輯的稿件為主,看著老編輯們書柜里堆得層層疊疊的各種樣書,每月選題會上滔滔不絕地講著新選題,我的心里難免有些著急,特別想有自己的選題,但是卻總找不到方向。
翻看社里的圖書名錄,各種手冊、規范講解、設計指導,好像建筑結構專業該有的書都有了;行業里的專家、大師們,都是老編輯們的“御用”作者。怎樣才能有自己的作者,有自己的選題?我去找社里的老編輯請教,希望老編輯能給我一些指點。老編輯告訴我,編輯行業最重要的是積累,不必急躁,多和行業內人士接觸,多調研,慢慢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想到我有很多同學、師兄師姐都在設計院工作,我可以多和他們聊一聊,看看能有些什么收獲。在一次同學聚會上,我和我研究生教研組的一位師兄孫海林聊起我的職業困惑。他這時也剛參加工作三四年時間,但憑著出眾的專業能力,已經被評為高級工程師,并在行業里小有名氣。他說其實不光編輯行業,在設計行業也會有從“學生”到一個“熟練的設計師”的艱難轉型過程,學校學到的知識和工作中要用到的技能之間存在著斷檔,沒有一個人來手把手教你。憑著自己去體會、摸索,難免會走一些彎路。他自己也經歷了這個過程,感觸很深。我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既然設計師也會經歷這個過程,我們何不就做這樣一本書,給正在經歷這個轉型過程的畢業生們一些參考呢?孫海林已經成功地完成轉型,何不就將自己的成功經驗寫下來?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他,他當即同意,并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就這樣,我們一拍即合。
做一本給設計師“新手”指路的書,初步的想法有了,但其市場前景究竟會怎樣,我還有些拿不準,于是我開始進行市場調研。
首先,我開始跑實體書店、逛網上書城,看看有沒有類似的書,銷量如何。我發現類似的書很少,有一兩本打著“結構設計入門”旗號的書,但是內容和其他介紹結構設計方法的書差不多,沒有突出滿足新手的需求。
接著,我進行了讀者調研。在這方面我應該有明顯的優勢,因為我有很多同學畢業以后都進入了專業對口的設計院,現在正處于由高校畢業生到設計工程師的轉變階段,他們就是這本書的讀者對象。我把我的想法跟他們說了以后,很快收到了大家的回復,一致反映特別需要這樣的書,但是內容一定要具有針對性,突出解決實際問題。
既然讀者需要這樣的書,而市場上又缺乏,我覺得這本書的市場前景是看好的。
科技類圖書的書名一般都比較刻板,我希望這本書的書名能新穎一點。作者最開始提供的書名是《見習結構工程師入門》,我感覺這個書名太普通,沒有亮點,況且市場上已經有名為《結構工程師入門》的書,于是和作者商量換一個書名。我提出一個《從大學生到結構工程師》,作者卻指出,剛進入設計院工作的不一定都是“大學生”,還有可能是碩士生、博士生,或者大專生、中專生。
想了好幾個書名都覺得不夠好,要么和大多數專業圖書的書名一樣太古板,要么不能準確表達這本書的內容。什么樣的書名能既新穎,讓人一下就能記住,又能突出這本書的特點呢?我突然靈感一現,跟作者說,要不然我們就叫《手把手教你建筑結構設計》吧,咱們這本書不就是想“手把手地教會讀者”么?作者也覺得很好,于是書名就這么敲定了。
這本書出版以后,社里其他編輯都覺得這個書名很好,于是紛紛出了《手把手教你供配電設計》《手把手教你暖通空調設計》《手把手教你當好資料員》《手把手教你繪制建筑施工圖》等書,這雖是后話,但卻能反映這本書的書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敲定書名后,作者很快發來寫作大綱,全書分為“準備篇”“計算篇”和“施工圖繪制篇”。準備篇主要介紹怎樣看懂建筑圖,以及常用的輔助軟件,為正式開始設計做準備;計算篇介紹結構計算分析的過程;施工圖繪制篇介紹施工圖繪制的全過程。這個大綱基本上是按照建筑結構設計的進行順序來寫的,比較合適且全面。
在進行讀者調研時,有一個同學提出建議,希望書里能重點介紹學校專業知識與工程實踐的差異。另外,除了介紹專業知識,還希望涉及設計院的技術管理程序,包括各技術部門的職責、部門協作程序等,以及設計的各個階段及其技術管理特點,設計各階段需要把握的主要問題等。
我覺得這個建議非常好,因為在以往的專業圖書中,這些東西幾乎不曾涉及。但對于一個新員工來說,如果在工作中慢慢摸索,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了解這些,有利于結構設計師從總體上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認識和把握。因此我把讀者的建議轉告給作者,作者也覺得這個建議非常好,決定在書中增加這部分內容。
受此啟發,作者又覺得“注冊結構工程師”考試的內容也是剛進入工作崗位的結構工程師十分關心的,因為這個考試幾乎是人人必考,但通過率卻很低。作者希望將自己參加考試的復習心得寫到書里,給讀者備考提供一些幫助,但是又覺得這部分內容和大綱中的其他內容都不大相關,放到哪里都顯得突兀,因此來征求我的意見,到底要不要寫這部分。
我覺得,既然是讀者非常關心的內容,并且篇幅不長,不會影響整本書的結構設置,就可以寫進去。如果覺得放在書的正文中和其他內容不相關,可以當作附錄放在書的最后。
我又給作者提出,既然我們這本書的目的是給讀者提供一個“手把手”的導師,那么在寫作的語言風格上,應該避免像其他的技術書籍那樣過于嚴肅古板,而可以生動活潑,適當口語化一點。甚至在書中的適當位置,可以根據需要插入一些諸如“小貼士”之類的內容,既能畫龍點睛地給讀者指出一些值得特別注意的事項,做到事半功倍;又能使形式活潑,給讀者枯燥的閱讀節奏提供一些變化。
在敲定了寫作大綱和語言風格后,作者就開始了寫作。由于是第一次寫書,作者也非常慎重,寫完一些章節,就發來給我看看,我就從編輯的角度給他提供一些意見和參考。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書的寫作過程進行得很順利。
科技類圖書由于受到其銷量和讀者群的限制,除了一些大師的著作,通常情況下,出版社很少會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去進行宣傳推介。但這是我策劃的第一本書,非常希望能有一個比較好的銷量,因此想方設法利用更多的渠道宣傳這本書,讓更多的人知道它。除“書訊”這種常規的宣傳渠道之外,我決定重點利用網絡論壇的力量。
因為這本書的讀者群是剛進入設計行業的新設計師,而這個人群經常會光顧一些技術論壇和高校論壇,因此我注冊了行業內知名的幾個技術論壇和高校論壇的賬號,天天趴在網上。不但在相關的板塊發布了新書推薦的信息,還及時關注網友的回帖,解答他們關于該書的問題。一個同事看見我在網上忙活得不亦樂乎,打趣地說:“如果你的第10本書還能保持這股勁兒,你肯定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編輯。”
通過努力,這本書的銷量喜人,得到了滿意的回報。我在編輯崗位上工作了7個年頭,對于圖書的策劃有了一些心得,做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回想起剛開始做策劃編輯時的彷徨與焦慮,希望這些經驗能給后來者一些幫助。
圖書編輯行業重在積累,作者資源的積累,各種經驗的積累……因此剛入行的新編輯千萬不要著急,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然而新編輯卻有著老編輯所不具備的新鮮視角和沖勁兒,多學習,多交流,多豐富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是會水到渠成的。
(作者單位: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