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速度趨穩結構趨優壓力不減穩中有憂
嘉興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嘉興經濟運行總體上呈現“速度趨穩結構趨優、壓力不減穩中有憂”的發展態勢。面對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艱巨任務,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推進各項經濟社會工作
今年以來,國內外發展形勢更趨復雜,嘉興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面對困難局面,嘉興市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采取各項穩增長促發展政策措施,經濟運行總體上呈現“速度趨穩結構趨優、壓力不減穩中有憂”的發展態勢。
(一)經濟增長企穩回升。與一季度相比,經濟增長穩中有升。
“回升”表現在:一是經濟增長速度回升。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593.4億元,增長6.8%,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二是投資增速有所回升。上半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1257.4億元,增長11.1%,增幅比一季度提升3.7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回升明顯,完成投資540.9億元,同比增長10.7%,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3.1個百分點。三是財政收入和企業效益增速回升。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7.4億元,增長4.7%,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9個百分點。四是金融和房地產增長加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5980億元和4975.7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345.7億元和334.4億元,證券交易額1.5萬億,增長3.9倍。全市商品房銷售呈快速增長,商品房銷售面積278.9萬平方米,增長36.5%,商品房銷售額202.9億元,增長37.8%,分別比一季度回升38.9和40.9個百分點。
“平穩”表現在:一是工業繼續低位運行。上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672.4億元,增長5.5%,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企業效益增長平穩,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75.1億元,增長25.1%。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平穩。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9元,增長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23元,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分別增長7.4%和8.5%,同比分別提高0.8和1.2個百分點。三是物價保持平穩。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6%,保持平穩運行。
(二)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與去年同期相比,結構調整不乏亮點。
產業結構繼續改善。農業基本穩定,養殖業減量提質,生豬存欄減少至49.5萬頭;漁業整治力度加大,漁業生產面積下降1.8萬畝。工業結構繼續優化,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4%和17.5%,增速均列全省同產業首位,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提高到41.9%、29.1%;新產品產值1259.4億元,總量全省第四。服務業支撐作用增強,服務業增加值增幅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快于工業增加值增長3.9個百分點,對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56.2%。
投資結構出現新變化。除民間投資占比略有下降以外,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項目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及生產性服務業投資占服務業投資比重分別達27.5%、80.6%和25.6%,同比分別提高3個、2.5個和3.1個百分點。項目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達80.6%,同比提高2.5個,高于全省9.7個百分點。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4%,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0.8個百分點。可喜的是,高耗能產業投資194.7億元,下降11.9%。招大引強取得進一步成效,引進世界500強項目1個,億美元以上項目9個,列全省引進生產型外資項目的首位。
新增長點培育有特色。重點推進樓宇經濟發展,帶動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快速發展,全市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稅收增長15.4%。加大主導產業培育力度,研究制定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經濟為核心的信息經濟,上半年全市網絡零售額316.9億元,增長61.4%,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415.3億元,增長17.3%,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7.7%。南湖基金小鎮、海鹽核電小鎮等5個集產業、文化、旅游于一體的集聚區被列入全省首批特色小鎮。與此同時,加大高耗能重污染企業淘汰力度,全市淘汰關停“低小散”企業1026家,騰退低效用地7162.3畝。
(三)經濟運行穩中有憂。
關注部分指標與全省差距。上半年,嘉興生產總值增速居全省第九位,增長仍然比較靠后,與全省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也應看到,盡管嘉興服務業增加值快于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3.4個百分點,但由于服務業占比低于全省3.7個百分點,無形中削弱了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關注兩大回落壓力。一是對外貿易形勢嚴峻。上半年進出口152.29億美元,下降7.6%;其中出口110.18億美元,下降1.6%,降幅比一季度擴大4.9個百分點。進口總額42.11億美,下降20.4%。二是消費增速回落。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0.9億元,增長8.2%,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248.1億元,增長3.7%,增速分別比一季度回落1.1和3個百分點。
關注經濟運行壓力。一是工業生產經營壓力大。1-5月規上工業虧損企業上升12.4%,虧損面28.3%,同比擴大2.1個百分點。盡管企業利潤增長29.3%,主要是化纖、化工和電力行業貢獻了增量的89.5%,大部分行業效益難有好轉。二是投資增速雖有所回升,但后勁仍然不足。全市億元以上項目683個,同比減少15個,計劃總投資下降1.2%。房地產投資下降1.7%,比一季度回落15.6個百分點,影響第三產業投資增速約5個百分點。續建項目進度慢或規模收縮,形象進度滯后。全市列入土地“供而未用”計劃竣工項目739個,到6月底僅竣工245個,為年度計劃的33.2%。
落實好幫扶的各項措施。一要政策落實到位。全面、及時落實國家、省、市出臺的各項穩增長扶持政策,抓緊出臺嘉興促進平穩發展創新發展政策意見。加快年內財政扶持資金、獎勵資金到位速度。二要跟蹤服務到位。重點針對5億元以上重大項目、銷售超10億元大企業和上市企業以及重大平臺,跟蹤走訪、排查問題、協調解決。三要自身改革到位。加快“四張清單一張網”建設進度,全面落實行政審批層級一體化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進一步簡政放權。
抓好工業穩增長。特別關注好幾個工業大縣運行情況,加強對18個產值超百億元的工業大鎮和112家銷售產值超10億元的大企業運行監測和幫扶。加大工業技改投資項目推進力度,重點瞄準機聯網、機器換人、節能技改等項目,確保完成全年工業投資目標任務。加快企業上市步伐,提高企業直接融資能力和證券化率,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扶持發展現代服務業。突出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研究制定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促進服務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推廣和應用。推進旅游業從觀光為主,向集觀光、休閑、度假綜合型轉變,打造江南運河國際旅游休閑城市。積極發展健康養老等惠及市民的生活性服務業。
發揮好投資關鍵作用。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推進機制,確保完成年度投資計劃。多層面舉行招商引資、項目集中開工、銀項對接等專項活動,營造抓投資的濃厚氛圍。繼續抓好招大引強,加快項目招引進度。積極主動謀劃一批項目,加強項目庫建設;加快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前期項目;完善PPP項目庫,對采取PPP等形式引進的資金,視同招商引資。
促進出口平穩回升。加大扶持力度,修訂完善市級外經貿促進政策,提高扶持資金效率。創新對外貿易發展模式,鼓勵企業開展產品、貿易模式、管理和技術創新工作;跟蹤研究義烏市場采購貿易模式,推動海寧皮革城爭取試行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拓展嘉興外貿發展新空間。鼓勵企業利用互聯網信息化手段開展國際貿易,完善政策配套,加快海外倉試點建設,推動跨境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調整出口市場結構,積極組織、支持企業參加各類國際性展會;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鞏固并提高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的出口比重。
重視培育新增長點。高度重視樓宇經濟,進一步強化財政政策的扶持和導向作用,研究制定促進樓宇經濟提質發展的實質性政策措施,加緊制定和組織實施“三個一批”實施方案。圍繞十大產業鏈,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培育發展互聯網經濟,推動“互聯網+”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組織實施“兩化”深度融合五大專項行動,鼓勵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等新型的服務業創新;籌備好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積極爭創全國互聯網產業創新發展綜合試驗區。
重視科技創新。完善科技經費分配評價機制,探索“科技創新券”制度,獎補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購買技術成果和技術服務。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重點支持秀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科技城爭創省級高新園區。抓緊研究出臺推進嘉興“眾創空間”發展具體措施,合力搭好眾創平臺,確保全年全市“兩創”中心建設完成投資20億元以上、標準廠房竣工面積62萬平方米以上。
重視體制改革。全面啟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營造全市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良好氛圍。全面落實資源要素配置改革4個方面24項改革任務,進一步拓展資源交易范圍。修改完善全國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方案。突出小城市和特色小鎮建設,提早做好特色小鎮區域內空間指標的安排落實;積極組織第二批省級特色小鎮申報準備工作;推進落實小城市建設各項扶持政策,謀劃新一輪培育試點計劃。分層推進其他領域經濟體制改革。
抓緊開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圍繞“十三五”規劃“三個重大”和“五個一批”要求,進一步謀劃可列入國家、省級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為全市發展爭取更多支持。推進各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形成“十三五”規劃完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