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碳配額如何分配
汪燕
碳交易是1997年《京都議定書》提出的以國際公法為依據的溫室氣體排減量交易。其理論依據來源于科斯(Coase)的產權經濟學,科斯認為,只要產權清晰,就可以通過交易方式來解決外部性問題,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碳市場不同于一般的生產要素市場,是由政府主導形成的,即政府部門通過設定溫室氣體的排放上限,規定企業要進行溫室氣體排放就必須向擁有排放權的企業或個人購買這種權利。因此,政府對排放總量的設定直接決定了資源的稀缺程度,政府確定的分配方式和發放方式直接影響市場供需和配額價值,并進而影響交易市場的活躍程度和價格穩定。
根據我國碳市場建設的總體安排,2016年將啟動全國統一的碳市場,目前7個試點地方正在碳交易的基本要素設計上積極探索。一是總量設置上,主要根據“十二五”規劃經濟增長目標、國家下達的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來設定年度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再按照控排企業的排放占比來確定年度配額總量。二是配額分配上,采用歷史排放法和行業基準法相結合的辦法,比如,上海市在電力、航空、港口、機場等行業采用基準線法,工業(除電力行業外),以及商場、賓館、商務辦公等建筑都采用歷史排放法。三是配額發放上,上海等6個試點均免費發放,廣東采用部分免費發放和部分有償發放相結合,其中,電力企業的免費配額比例為95%,鋼鐵、石化和水泥企業的免費配額比例為97%,配額有償發放以競價形式發放。
目前7個試點都已建立完整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培養了我國首批碳市場參與方,在碳交易各項要素的設計上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從試點運行情況看,主要呈現了兩大特點。一是各試點活躍度出現明顯差異。截至今年7月16日,7個試點中,湖北碳市配額總量最大,成交量和成交額分別約為1619萬噸和4億元;北京和深圳碳市總量相對較小,但市場流動性較好,成交量和成交額分別達到527萬噸和2.36億元、414萬噸和2.05億元;廣東累計成交量近600萬噸,累計成交額1.49億元;上海累計成交量約為415萬噸,累計成交額約為1.27億元;天津累計成交量和累計成交額分別為203萬噸和0.36億元;啟動最遲的重慶碳市活躍度最低,累計成交量僅約24萬噸,累計成交額約631萬元。二是碳價在波動中下降。北京碳價從2013年啟動之初的52元/噸上升到2014年7月的76.8元/噸再到目前的41元/噸,上海從30元/噸左右上升到2014年7月的48元/噸再下降到目前的11.7元/噸,廣東從60元一路下降到目前的16元/噸左右,湖北價格最為穩定,在25±5元/噸上下波動。
上述特點反映了制度設計中存在配額總量設置過大、企業配額分配過剩等問題,這與歐盟第一階段排放權發放超過實際排放量的情況比較類似,主要原因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變,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各試點在總量設置上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大。同時,由于大部分試點采用歷史分配法為主,在企業生產經營景氣度下降的時期就容易造成企業配額過剩。
全國碳市場啟動在即,浙江省無論采用哪種模式參與,都必須涉及到如何科學設定碳配額的分配方法。總結試點經驗,必須要重點把握以下方面:
——把握總量設置的松緊有度。設定配額總量時不僅要根據中期經濟目標來設定,為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更要能根據年度經濟運行情況進行適度調整,確保總量控制行之有效。
——把握配額分配的公平和效率。從分配方法來看,行業基準值法更公平,也更能體現碳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源配置效率,因此應加快對重點行業的摸底,盡量按照基準線進行配額分配。
——把握配額發放免費與有償的平衡。經驗和理論都證實,拍賣方式優于免費發放方式。歐盟碳交易的三個階段中,拍賣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別考慮到不同行業的碳排放量不同、產業轉移風險等因素,在第三階段中,電力企業拍賣比重達到30%。因此,在發放方式上也要把握好經濟發展與控制碳排放的平衡,既能充分體現碳排放空間的資源寶貴,在碳市場的作用下,促進企業自主降碳,也不會給企業帶來過分的負擔,為產業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