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眾
畬鄉之變
李澤眾
今年清明時節,筆者回故鄉掃墓,目睹了故鄉的新風貌,感受頗深。
我的故鄉是泰順縣司前畬族鎮左溪村,與溫州“大水缸”珊溪水庫、烏巖嶺國家自然保護區毗鄰而居,52省道和童東公路穿境而過。全村2053人,少數民族占60%以上。左溪村地理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好,擁有紅巖、石柱、朱家譚等多個景區。
以前的左溪村與大多鄉村類似,農業是村里的第一經濟支柱,工業和商業很少。農業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業為主,形成農業=種植業=糧食的單一產業結構。整個產業結構處于極不合理的狀態,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極低,只是作為農業的必要補充。而此次回鄉,筆者看到了不同的光景。左溪村依托自身優勢,做優第一產業、做強第二產業、做活第三產業,全村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良好勢頭。
——做優第一產業:特色農業成亮點。左溪村因地制宜規劃土地利用,將山地規劃為經濟作物種植區,種植獼猴桃、櫻桃、楊梅、葡萄、茶葉等經濟作物;靠河的水田依然種植了水稻等農作物;將遠離生活居住區的一塊閑置空地,規劃建設了養殖場,拆除了原本緊挨著住房的豬欄、鴨廄、雞籠,進行統一管理。左溪村積極發展具有市場優勢的特色種養業,鎖定高效農業示范區建設目標,改變了傳統粗放農業增長方式。
——做強第二產業:竹木加工成亮點。畬鄉要大發展,工業是必不可少的支撐。左溪村擁有林地面積25369畝,毛竹面積7460畝。依托這些豐富的資源,在村半山腰處共同組建了玩具加工場,主要從事竹木制品、木制品玩具深加工。這是一家集設計、開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加工型企業,占地面積達10000平方米。加工場引進了全球先進的全自動化生產線,產品遠銷日本、歐美等市場,帶動了周圍幾百戶林木種植農戶,解決了大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
——做活第三產業:鄉村旅游成亮點。左溪村以“打造畬族風情文化品牌,建設鄉村旅游示范村”為目標,堅持民族特色建村思路,建設精品生態休閑旅游。一方面,全力推進民宿建設。通過“外立面”改造、“畬鄉小院改造”等為游客提供住宿服務,目前已修建17家“畬家小院”。另一方面,全力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將經濟作物種植區規劃為水果采摘園,鼓勵村民興辦農家樂,以美味的畬族特色菜肴招徠游客。此外,通過“濱水景觀建設”工程,打造出融生態、審美、游憩、健身于一體的開敞式濱水景觀帶。小小畬鄉已化身為旅游勝地,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流與收入。
目前左溪村產業發展已經擺脫以前以第一產業為主的結構形態,進入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階段,三產聯動良性循環更是帶動畬鄉全面發展。從勞動力分布狀況來看,這些年,正如“配第-克拉克定理”所言,全村第一產業就業占比逐漸呈現下降趨勢,第二、第三產業就業占比呈上升趨勢,第三產業就業占比上升趨勢更為明顯。
畬鄉之變讓人看到了近年“三改一拆”“四換三名”“五水共治”等工作成效的縮影,也折射出了浙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轉型趨勢。這些年,調結構、轉方式一直是浙江不斷努力的一個方向,而畬鄉蒸蒸日上的鄉村旅游業等服務經濟比重持續較快上升更是折射出全省服務業發展大趨勢。2013年,浙江服務業占GDP比重首次超過工業,達到45.2%。2014年,服務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達到47.9%。今年以來,浙江服務業延續強勁的勢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4.9%。
同時,浙江山海并立,山區發展的空間很大。畬鄉之變讓人看到了自然資源不會自動變成財富資源,綠水青山也不會自動帶來金山銀山,只有依靠人的實踐,才能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而山區農村發展正在步步緊隨浙江經濟大勢,將不斷釋放更多經濟增長活力,或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著力點之一,助力浙江經濟結構調整再下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