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易江
跨境電商:溫州亟待開辟的“新藍海”
邱易江
當前以電子商務與物流、金融融合發展為顯著特征的跨境電子商務,正成為重要的新型國際貿易方式。溫州市跨境電商貿易也異軍突起,2014年全市跨境電商銷售額同比增長50%。
溫州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具有很好的基礎。一是產業優勢。溫州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形成了鞋服、汽摩配、眼鏡、箱包等傳統輕工產業群,產業基礎穩固,具有較強的集聚效應。而這些產品大多是可以越過諸多中間環節,直達終端消費者的制成品。二是網絡優勢。目前,有245萬溫商在全國全世界發展,形成巨大的溫商網絡和人脈資源。在外溫商網絡可以發揮引資、引智、引平臺的作用;同時,海外溫州人的優勢在于加強與內外溫商企業家合作,發揮境外倉儲和售后服務的完善等作用。三是消費基礎。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常住人口為907萬人,從近年來的“海淘”熱現象可以發現,溫州人對于中高端日用品特別是境外的母嬰用品、化妝品、保健品具有強烈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同時,全國的溫商在各地都建立了較大的商貿平臺和營銷網絡,為通過跨境電子商務模式進口,打造區域乃至全國的進口奢侈品、消費品集散基地提供渠道。四是郵局互換局。目前,全省僅杭州和溫州兩地設有國際郵局互換局,具有能夠直接向境外郵政機構封發和接收郵件總包的功能。溫州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產品可以在溫州郵局國際郵局互換局查驗后直接封關轉運,無需到異地進行中轉出境,為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企業降低通關成本,提高通關效率。
此外,2014年,溫州市已經獲批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為溫州跨境園區爭取納入省級跨境電子商務園區創造了條件。
同時要看到的是,目前溫州市發展跨境電商貿易還面臨著不少瓶頸制約。一是缺乏整體的規劃布局。目前溫州對于發展跨境電商貿易的設想僅在2014年提出的《溫州市電子商務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略有涉及,沒有對跨境電商貿易提出完整的發展規劃,不利于跨境電商貿易的長遠發展和整體布局。二是跨境電子商務園區、監管、綜合服務等平臺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為尚未建立各類成熟的跨境電商管理平臺和服務平臺,對各平臺之間的數據傳輸進行有效整合。目前溫州智德跨境電商園區和龍灣外貿跨境電商園的兩個跨境電商園的定位和分散布局與在保稅物流園區、綜合保稅區等區域內建設跨境電子商務園區進行集中管理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兩個跨境園內均存在規模較小,缺乏大型電子商務企業、物流企業、綜合服務企業,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等問題。三是缺乏品牌創建和質量保證。目前溫州產業仍以中低端產品制造為主,缺乏自主品牌和具有核心技術的產品,削弱了境外消費者在跨境貿易交易平臺上產品認可度和交易轉化率,而且容易引起境外貿易糾紛和知識產權侵權案件。四是專業人才欠缺。
面對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的新機遇,溫州必須創新思維,主動作為,積極謀劃,努力開辟國際貿易的“新藍海”。
——努力爭取成為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試點城市。目前全國列入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為七個,出口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有30余個,溫州市應全力向海關總署爭取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試點城市資格。
——盡快推進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優化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布局,加強跨境電子商務園區與保稅物流中心(B型)、出口監管倉庫、公共保稅倉庫等平臺的聯動,整合倉儲、物流、保稅、通關等功能。主動吸引阿里巴巴、大龍網、京東、網易、順豐海淘等一批跨境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在園區落戶。
——海外倉庫和營銷網絡布局。目前全省首批跨境電子商務公共海外倉分布在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阿聯酋等11個國家,建議用好海外溫商資源,內外聯動,做好“海外倉”的建設和海外營銷網絡的布局。
——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以發展“時尚化”戰略為契機,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鼓勵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積極實施品牌化經營,鼓勵企業創立、收購區域性、行業性品牌,同時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跨境電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充分發揮溫州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設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專業或課程,加強繼續教育,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同時加強對高端跨境電商人才的引進,提升人才接納、創業孵化、金融支持等配套能力,促進高端跨境電商人才在產業園集聚創業。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