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會蓮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廣東 深圳 518000)
直接保險公司(以下稱“保險公司”)是否選擇再保險,選擇何種再保險方式、選擇何種類型的再保險機構等事項,看起來雖然是決定再保險有無或大小的問題,涉及再保險質與量的不同層面的變化,可以從影響保險公司再保險的質、量的因素的標準去區分影響因素。但從保險公司再保險的影響因素來看,尤其是具體到某一類或某一保險公司而言,某一個具體因素可能同時涉及到上述幾個事項。例如,以保險監管政策因素而言,強制的再保險事項是不具體考慮某一保險公司是否需要進行該類再保險的,直接決定再保險的有無。同時又可能對再保險公司的選擇,再保險的比例等事項作了原則性規定。因此,區分內外來考察保險公司再保險的影響因素就成為本文的基本框架。
內部因素是指保險公司僅僅從自身角度去考量是否選擇再保險以及選擇再保險的方式和比例等影響因素。從現實角度看,影響保險公司再保險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
我國保險市場中的保險公司大大小小有一百多家,其中既有注冊資本幾億元的小公司也有注冊資本幾百億的大公司,市場競爭激烈。對于大的保險公司而言,其本身多具備兼營再保險業務的權利。尤其是對大的保險集團而言,母公司根據風險管理的需要建立了自保公司,用作非傳統風險的轉移載體[2]。再保險對這些保險公司而言,既可以轉移控制風險,總體上又不減少保費收入,其再保險的驅動較強。而對于小的保險公司而言,雖然再保險要分出去一部分保費。對于小的保險公司而言,囿于其資金實力,其業務擴張規模受到一定限制。在我國現有監管模式下,再保險費部分不計入保險公司業務量,小的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再保險來增強擴張能力,可以保持小保險公司在我國激烈的保險市場競爭中能夠掙得立錐之地。
保險公司保險的范圍根據風險類型的不同,可以分為財產險保險公司和人身險保險公司。比較這兩類公司,經營財產險的公司其再保險意愿高于經營人身險的保險公司。根據2005 年統計資料,我國人身保險的再保險需求為44.98 億元人民幣,占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的1.2%;財產保險的再保險需求量為263.11,億元人民幣,占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21.35%。我國財產保險再保險需求從總金額和占比方面都比人身保險再保險需求旺盛。[3]
我國非壽險公司車險業務比例較高,特別是一些中小公司的車險業務比例高達80%左右。車險具有標的分散、流動性強、風險集中程度低、賠付率相對穩定、發生巨災和影響經營穩定性的可能性較小的特點[4]。這些業務特點導致其通過再保險分散風險的積極性不高。
另外,在財產保險中,對于財產價值重大的保險標的,例如船舶險、航空器險等,保險公司在確定一部分自留額后,將會積極通過再保險的方式將風險分散開來。
保險公司本身屬于管理他人風險的公司,其本身面臨的風險主要有四類,即市場風險、政策風險、價格風險和管理風險。對于某一具體保險公司而言,其核心風險也是有差異的、動態變化的,管理層風險管理理念的不同也對其選擇再保險有重要影響。另外,對于再保險公司而言,其風險主要來源于保險公司對風險的控制能力。根據實證研究,公司規模與資本結構比率呈反向關系,說明規模大的公司資本來源多,每單位資本支撐的業務量少;規模小的公司由于資本來源少,融資成本高,每單位資本支撐的業務量大。[5]在不受其他情況影響時,在同樣的條件下,再保險公司更傾向于與風險管理嚴格、每單位資本支撐業務量少的保險公司合作。
相比內在因素影響而言,在再保險事項中,保險公司受外在因素的影響更大。例如保險是在社會經濟生活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產物,而再保險則是在保險發展到一定基礎上才產生的。就保險公司的再保險而言,其受到眾多外在因素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投保人需要保險公司保障的標的物的價值越來越高,有些保險金額較大的業務,單一的保險公司根本無法承擔,只能與其他保險公司共保。而共保人之間的競爭又印發了臨時再保險的出現,隔斷再保險人與投保人之間的聯系。而臨時再保險一單保險一簽約的繁瑣程序不適合效率要求,這時又出現了固定再保險,而后第一家專業的再保險公司——科隆再保險公司在德國成立。因此,社會發展是保險公司產生再保險需求的直接外在因素。
保險本身是一種社會共濟機制,保險公司根據大數據進行經營。保險公司是否合法經營,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再加上保險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都導致了保險是一國監管當局對保險業的嚴格監管。
監管當局可以通過立法的方式來確立強制再保險,防止風險的過度集中。同時,監管當局為了保護本國再保險業,對承包的再保險機構的性質也有明確規定。比我國在2006 年法定再保險業務取消以前,所有中國保險公司的必須由中國的再保險公司承保法定再保險業務。
截止2014 年3 月,我國共有再保險機構10 家,其中中資4 家,外資6 家,還有超過200 家的境外再保險公司通過離岸交易的形式接受國內分出業務。境內外資機構及境外機構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60%[6]。
造成這一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我國再保險發展本身時間較短經驗較國際老牌再保險機構稍顯不足;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和再保險公司結構造成。根據《保險法》規定,再保險中,原保險人就其分保業務負有告知義務;同時,在相關業務洽談中分出人要向接受人解釋自身業務的整體情況及相關的經驗技術。因此,在缺少專業再保險公司的情況下,很多國內保險公司愿意和與自己無利害沖突的外國公司做分保業務[7]。因此,由于法律法規的特別規定,導致了保險公司對不同再保險公司的選擇偏好。
按照國際慣例,一些諸如衛星發射等技術難度大、風險比較高的保險業務,都是通過熟悉保險管理技術、市場行情并與眾多投保人、保險人和再保險人保持廣泛聯系的再保險經紀人進入市場[8]。在我國民航行業,已經有專門的保險經紀公司(航聯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來從事相關的業務。由專業的保險經紀公司來選擇適當的再保險機構對于再保險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從目前我國再保險經紀發展現狀看,我國非常欠缺有經驗的保險經紀機構,以至于在再保險市場上保險經紀機構所起的作用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境內許多再保險業務品種主要依托并服務于傳統再保險。傳統再保險模式下的再保業務主要有合同分保和臨時分保,對保險分出和分入從機構安排到份額比例有嚴格的要求和約束。同時傳統分保缺少靈活、多樣的業務種類,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再保險規模的發展[9]。
再保險方式是再保險制度中的基本問題,安排再保險首先必須確定再保險方式,再保險方式通常有臨時再保險方式與合同再保險方式兩大類;預約再保險方式是介于臨時再保險方式與合同再保險方式之間的一種再保險方式,一般歸類到臨時再保險方式之中臨時再保險方式是最早的一種再保險方式,而合同再保險方式雖然產生較晚,但呈現上升趨勢在現代再保險市場中,這兩種再保險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10]
有研究顯示美國的再保險市場與巨災規模呈現了以下關系:巨災損失規模在5 億美元以內,再保險在總損失規模中所占的比例有上升趨勢;隨著巨災保險損失規模增大,再保險的比例急劇下降。也就是說再保險的滲透力大小與巨災規模呈現反比關系。[11]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于再保險業有著不小的影響,例如眾多保險公司再保部或再保險公司都建立了計算機網絡為依托服務處理中心,實行再保險業務集中式數據管理和分布式處理。增強其在再保險市場的競爭能力和服務水平。
綜上,保險公司再保險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影響了保險公司的在保險行為。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發展階段和發展定位的再保險方式是每一家保險公司都應該關注的問題。
[1]孫祁祥.《保險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第5版,第284頁.
[2]成一碩.《論我國再保險發展》.載《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17期第68頁.
[3]高舜嘉.《道德風險——我國再保險供給不足成因的新視角》,載《改革與戰略》,2008年第4期,第63頁.
[4]保監會財產保險監管部:《歐洲再保險監管法案研究》,載保監會網站 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5267/info261638.htm2005年12月12日發布.
[5]景珮,李秀芳.《我國財產保險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權衡理論的實證檢驗》,載《金融研究》,2013年第1期,第85頁.
[6]《積極培育再保險市場 促進現代保險服務業建設》(作者不詳),載中國保監會網站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5207/info3911813.htm,2014年3月28日發布.
[7]王臣,范喬希.《我國再保險市場的發展》.載《統計教育》,2007年第2期,第48頁.
[8]王臣,范喬希.《我國再保險市場的發展》.載《統計教育》,2007年第2期,第49頁.
[9]唐輝,李俊萍.《我國再保險現狀分析及建議》.載《保險論壇》,2010年第6期,第52頁.
[10]鄭云瑞.《論再保險的方式》.載《法學》,2003年第11期,第94頁.
[11]方春銀,駱艷.《巨災風險與再保險》.載《中國金融》,2005年第7期,第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