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欣
秋窗風雨夕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續。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
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
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命運悲劇
在《紅樓夢》第四十五回里的這首《秋窗風雨夕》,其實比二十七回中的《葬花吟》更接近黛玉的命運走向。黛玉,就是一個被造化精心培育的靈魂,披染著如秋一般的耀眼與哀愁,美好至斯,卻已將逝。就像是,秋光美麗如許,卻轉眼即枯,秋夜耿耿之長,卻轉眼天涼。
所以,《葬花吟》是黛玉的過程,而《秋窗風雨夕》是黛玉的結局。
讀《秋窗風雨夕》會讓人意識到,原來苦遇風霜的花顏在春日里的一切掙扎,最終都毫無例外地一步步走向了魂斷秋歌。當秋雨濕透寂寞黃昏的時候,再回頭看那些辛苦的來時路,這才發現,葬花時節其實還是溫暖的,至少那時候有春光的和煦相送,就像是,黛玉在那時的傷感里還有知己寶玉的相陪。書中二十八回就寫道:“那林黛玉正自傷感,忽聽山坡上也有悲聲,心下想道:‘人都笑我有些癡病,難道還有一個癡子不成?想著,抬頭一看,見是寶玉。”在林黛玉最脆弱、最敏感的時候,有最知心、最契合的那個人剛好相伴,這是一種多么奇妙而幸福的體驗!寶玉的癡心,陪著黛玉的癡情。因為有知心人的陪伴和參與,黛玉的葬花,縱使悲苦卻不孤獨,黛玉的眼淚,縱使傷悲卻沒有浪費。但是在生命的秋殺之際,黛玉卻不得不獨自走向終結。
寶玉和黛玉二人之間的悲劇感,不僅在于無法終成眷屬,一種更深刻的悲劇還在于:前世,絳珠草靠神瑛侍者澆灌的甘露才得以存活;今生,神瑛侍者下凡投胎為寶玉是主動要來歷練人生的,而絳珠草只是為了向他報恩才隨之而來。書中第一回就寫明,絳珠仙子曾說:“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這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是一種追隨的關系,絳珠仙子全部的意義就只在神瑛侍者身上。所以這就注定了,無論是前世還是今生,黛玉與寶玉的關系,都只能是一個對另一個的依附和償還,而不可能是相生相伴。當絳珠仙子把眼淚還盡后,她來人間一回的任務就結束了,就要從人世抽離;而神瑛侍者作為寶玉,那時的紅塵歷練還未結束,還將繼續。他們注定不是同來,不能同歸。
因此,曹雪芹從一開始就讓人預設了結局,那就是:黛玉終將在某一天孤獨走向死亡,而不允許有愛人的陪伴。死亡,正如一張通往未知的船票,不設雙人坐席。《紅樓夢》里有很多悲劇,家族的悲劇、個人的悲劇、興衰的悲劇、榮辱的悲劇等等。而愛情的悲劇在于,注定了黛玉與寶玉的相逢:不是走向團圓,而是走向分離;不是走向緣聚,而是走向緣散;不是走向歡笑,而是走向淚干。
他們的相逢,就如同黛玉葬花時曾經觸景傷情的那些春花的命運一樣:掙扎吧,在苦海里無論怎樣翻騰也必將被命運吞沒;生長吧,一株脆弱的花草無論恩遇多少雨露也必將在寒秋枯萎。
那么,這種無可避免的命運性的悲劇非常接近古希臘神話的悲壯,就像《俄狄浦斯王》那個故事,俄狄浦斯無論再怎樣努力,也逃不開注定要弒父娶母的命運安排。而黛玉和寶玉,他們的相愛越是熱烈,就越是要讓黛玉淚灑相思,淚灑越多、也就越會讓她的獨殤早日來臨。如同陷在沼澤,所有掙扎的動作只是帶來更快的沉沒。
《秋窗風雨夕》開篇就喻示著“秋花慘淡秋草黃”,秋殺時節無可挽回的生命落幕、愛情落幕、希望落幕,黛玉一首詩寫盡萬事萬物的最終歸宿。
宿命之秋
寶玉、黛玉的愛情正值誤會重重時,黛玉吟得《葬花吟》,寶玉、黛玉的愛情已經趨于穩固時,黛玉寫了這首《秋窗風雨夕》。將這兩首詩詞作比,就可以讀出,《葬花吟》中黛玉的悲泣,還含著她極大的憤慨與自傲:“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這里面有多少矜持,多少高傲!而她在《秋窗風雨夕》中,只有無可奈何的哀傷和不得不直面命運判決前的平靜:“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是在自我解脫地勸慰著:哪里沒有悲劇呢?哪里沒有花落呢?這是已經看破,已經認命,是與其掙扎,不若接受。
《秋窗風雨夕》寫于黛玉病中,也是寶玉、黛玉正值兩情相悅中,所以詩中不再負氣了,卻有負累了。之前是負氣于寶玉為何辜負自己的情;現在是負累于與寶玉的愛情該如何結局。黛玉作《葬花吟》,是她一種負氣的表達,而寫《秋窗風雨夕》時那種對于傷逝的無奈,應該是黛玉在冥冥中對于未來的宿命,有了預感和接納。她已經隱約地明白,縱教情深,奈何緣淺,縱然花香,不耐秋霜。
詩中最后一句:“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在這首詩的最后,黛玉完全沒有了《葬花吟》里對“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埋怨,她知道,如果連生命里那些風刀霜劍的磨難、那些風雨交加的困難也都枯竭停歇了,那就是她的命途盡頭、就是她的淚盡將歸。到時,黛玉的眼淚沒有了,卻將換來寶玉淚眼滂沱,淚濕她的斑竹和窗紗。“已教淚灑窗紗濕”,要換寶玉用眼淚來續寫他們之間那已經無望的故事,那將是這個故事的尾聲,是屬于寶玉一個人獨白的結局。
黛玉作完這首詩,剛剛擱筆,寶玉就一步踏了進來,當時寶玉的形象是,頭戴箬笠、身披蓑衣,被黛玉笑作像是漁翁。那時寶玉還不知道,他此刻一步踏入的,正是他們的愛情在秋天的挽歌。
終有一日,他將被放逐在刺骨的寒冬,正像孤舟蓑笠翁,獨釣生命盡處的江雪。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