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壯哉東林:一座民族精神的豐碑
“直到今天,人們參觀東林書院后,還由衷地贊嘆道:“東林精神永垂不朽!壯哉東林魂!”
記者:朱教授,您好,作為東林書院研究專家,請您給我們講講東林書院在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中具有怎樣的地位,又是如何達到這種地位的?
朱文杰:東林書院創建于北宋,是創辦較早的我國古代書院之一,在我國文化、教育、思想史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創辦人楊時,是宋代一位偉大的愛國學者、著名的理學家,也是一位社會教育的文化巨匠。東林書院是宋代理學南傳的主陣地、主課堂、重要活動中心,是開啟構建南宋福建閩學即朱子學的發祥地。儒學從孔子創立,經孟子等人傳承發揚,到北宋二程推廣傳授,其思想影響主要還在我國北方一帶。楊時將理學正統傳到我國南方,構建了宋代程朱理學的正統學術歷史地位,這一歷史豐碑和文化功績是永遠值得后人敬仰銘記的。
到了明代,無錫顧憲成等東林學者為了繼承楊時講學遺志,繼承發揚理學傳統,將東林書院修復,開始講學。他們申明宗旨、確立規程、訂立會約、首列孔孟之教,以標明講學方向與統宗。東林書院不分尊卑長幼、來去自由、集體討論、暢所欲言、敞開門庭、廣納眾議,不執門戶之見。提倡關心國事、廉潔奉公、振興吏治、革除積弊、關心民生疾苦、提倡實際有用學問,反對談空說玄的誤世腐朽學風,這在國家政權建設及思想文化建設等方面均產生了巨大、廣泛、深遠的影響。東林書院名聲大震,一時朝野士大夫皆以東林為歸。東林書院成為國內探索、傳承、發揚傳統文化學術思想的重要活動中心和一流學術論壇,樹立學人風范的一面標的與旗幟。對明末社會及學術思想界起到規導、指引和推動的重要作用。
東林書院在講學中提倡實學有用,反對脫離實際的空談學風。我國實學思想歷來為學術界所關注,而首開實學思想先河的,當首推東林書院。它使明末社會思想由空乏玄虛轉向務實有用學風,使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傳播,這一艱巨的歷史重任主要是由東林學派完成的。
東林學人敢于說真話,嚴于律己,敢于揭露當時弄權小人和貪官污吏。東林學人胸懷大局、志在世道,主張拯時救民、和衷共濟。這在客觀上嚴重侵犯了一部分權臣和貪官的實際利益,最終引起了所謂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激烈斗爭,最后導致東林書院被矯旨拆毀,廣大東林學人遭受迫害。這一事件時間長達半個世紀,震動全國。
這一局面的形成,不是東林講學及東林人士的錯,而是由當時社會的嚴重腐敗造成的。這場爭論斗爭,實際上是愛國與誤國、為公與營私、廉正與貪腐、正直與邪惡之間的較量和碰撞。直到今天,人們參觀東林書院后,還由衷地贊嘆道:“東林精神永垂不朽!壯哉東林魂!”
東林書院從創建開始到明清,一直以傳承儒學正統文化為己任,帶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積極探索、堅持傳統、反復宣傳、竭力推廣、百折不撓,經過數代人的艱苦努力,雖朝代更替、社會變遷,東林書院傳承傳統文化的宗旨始終沒有變,最終成為我國一處著名的歷史文化勝跡。
整肅風習:傳承儒學的一方圣地
“儒學的核心內涵及社會價值,就是遵循天地人客觀的自然發展規律,構建和諧共濟的社會環境。”
記者:您的《東林書院叢談》以檔案、調查、史料為支撐,引用了各學派的言論及其他學理分析,不少材料和觀點頗具新意,是一部學術水平與歷史價值較高的著述,您的創作初衷是什么,在創作過程中經歷了哪些挑戰?
朱文杰:東林書院是江蘇省首批公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書院以往講學,一直貫徹愛國、關心社會的優良文化傳統,是一處社會文化教育陣地,值得深入總結。
從清代中期以后,無錫包括國內沒有研究東林書院的專著。以往所存《東林書院志》,版本較早,全是文言,人們閱讀不便,而且受體例限制,內容不夠完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更好地適應讀者的需要,應該撰寫一部通順完整,資料全面,既能把握文字內容的嚴肅真實和準確性,又要考慮到知識性與可讀性。盡量做到章節內容平衡,通俗易懂,言之有據,避免空話。
東林書院是傳承儒家學說的一方圣地。儒學的核心內涵及社會價值,就是遵循天地人客觀的自然發展規律,構建和諧共濟的社會環境。我國目前處在和平發展的大好時期,政府提倡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繼承優秀文化傳統,構建和諧社會。因此東林書院是一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好場所、好教材。本人撰寫這部書,所選取素材都是積極向上、勇于進取的人物內容,使人讀后能夠受到啟迪。
撰寫這部書所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要反復學習,認真理清書中所涉及的歷代有關古典文獻資料。書中所列書目,從《十三經注疏》到先秦諸子及各類書籍種類繁多,如果缺乏傳統文化知識及必要的古典文獻知識,要解決問題恐怕是非常困難的,前輩學者在介紹自己的寫作甘苦與體會時說“晚睡燈盡后,早起鳥鳴先。”又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其中的經歷滋味本人也是感同身受,其實這也是一種挑戰,只有堅持,才能到達彼岸。
記者:古代的書院還是以講學為主,那么東林書院是如何講學的呢?會有些什么具體舉措來貫徹落實書院的學風?
朱文杰:明代東林書院講學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管理體系,從講學禮儀、講學內容,到生活安排等都有明確的要求與規定。通常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會期三日。每月都有主持,并推舉一人講解儒家經典著述中的一段內容,然后相互探討商量。并審訂有《東林會約》,開列孔孟等人的語錄為與會者遵循的準則,還羅列修身、格物、處事等修煉內容。要求學人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就是學要應用,聯系實際。
另外,顧憲成還增加了多項規誡學人的思想體系要求,要求講學人胸懷大志、誠意從學、講行一致、不務虛名,要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并達到去掉浮躁妄談,整肅風習的作用。東林會約對講學之人的思想影響非常深刻,他們大多數人都能以古代圣賢風范要求自己,嚴格自律,成為尊德守禮的社會有用人才。
時代印記:讀書人的一致心聲
記者:顧憲成先生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可謂是家喻戶曉,它表達了知識分子認真讀書又關心國家大事的精神,您覺得這種精神對于現代社會有什么重要意義?
朱文杰:顧憲成這幅對聯是其對傳統儒家學說的高度概括和精辟闡述,是其愛國憂時思想的真實寫照與具體反映。它說出并代表了天下士大夫以及所有讀書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心聲。該聯雖文字簡單,但含義深刻、影響深遠,教育號召意義大。直到今天,仍然能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稱頌和思想共鳴,是現今社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素質教育的好內容、好實物、好材料。這幅對聯的思想宗旨必將成為現今及以后所有讀書人與社會人士長期共同遵守的永恒主題。
采訪過程中不難感到,朱文杰對東林書院的那份堅定的熱愛,他治學嚴謹的態度何嘗不是對東林精神最好的守護和傳承呢,他把自己的家風總結成16個字:清白簡約、坦誠心正、平和敬業、律己從善。正是長輩們的言傳身教,給后人做出了好榜樣,小到“我家”,大到“國家”,這種精神的傳承是無聲與無價的,讓每一個國人受益終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