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政銳

中國文化代有傳承,延澤數千年,究其原因,書院可謂功不可沒。著名的書院,無論是東林書院,還是岳麓書院,抑或白鹿洞書院、應天書院,我們都能看到其清楚的文化傳承。而其自身文化傳承對社會普遍性的文化影響則是不可估量的。從書院走出的文化巨匠不可勝數,范仲淹、司馬光、朱熹、顧憲成,這些文化史上的大師級人物,不僅延續著中國文脈,他們對中國政治史的建構、中華民族精神史的升華,也起著深遠的影響。
書院模式:構建與歷史相交融的文化力量
歷史走到今天,在這個與傳統相距甚遠又對傳統無限仰望的時代,傳承文明,構建與歷史相交融的文化力量,“書院模式”大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所謂“書院模式”,是指以傳統書院為核心,借助書院的歷史和文化優勢,通過現代文化傳播方式,來傳承文化、啟迪智慧、凈化心靈。以東林書院為例,少兒經典國學誦讀、東林國學講堂、民俗節日觀禮等一系列文化活動,使這所創建了近千年的書院重新煥發了生機。縱觀東林書院的發展史,我們清楚的看到了文化傳承的軌跡,它不僅是一個精神符號,而是一種實在的物態化行為。
許多學者都在探討,人類的幾大古老文明體系,為什么只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不但沒有中斷,在新的時代,她正以和本源保持相近的模式,繼續發展。原因固然有許多,但自宋代開始的書院文化,是其中的一個。北宋是一個軍事、外交疲軟的王朝,同時又是一個經濟、文化極度發達的王朝。盡管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蒙古,但從文化的大歷史格局來看,取得最終勝利的還是宋代。朱熹的《四書集注》在明清被列為科舉考試的必考書目,《清明上河圖》被后人的無限敬仰,蘇軾文化史地位的確立,都是明證。那么,書院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文化進化中,又扮演什么角色呢?我們不妨回溯,看看東林書院的幾個歷史節點。
東林書院創始之初,僅供講習、棲息之用,創建者楊時是著名理學家程頤、程顥的學生,學術傳承是東林書院最初的使命。歷史的發展往往會成為文化的拐點,大約500年后,學者顧憲成重新修復東林書院,并在此聚眾講學。此時的講學內容大異其前,顧憲成曾有名聯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文化傳播在這里是不缺的,但最重要的是當時士子對“家事、國事、天下事”的關心。政治與文化在這里找到了一個嚴密的結合點,明末黨爭,明清之交的士人心態,我們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痕跡。對現實的積極參與,是一種自《詩經》之后所形成的風雅精神,書院在這種精神的宣揚中起到了應有的作用。盡管現代學者對東林清流的歷史價值紛爭不斷,但無論如何,不參與社會進程的文化是孱弱的,對時代沒有積極回應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正因如此,東林書院的文化精神才能澤輩后世,并進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序列。
“五四運動”把傳統和現代割裂開來,白話文興起了,文字的形態逐漸有了很大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在變化,歷史在一段時間內被視為垃圾箱,灰塵亂飛。橫亙在傳統與現代的是一道幾乎不可逾越的鴻溝。當我們需要回歸傳統,需要從歷史和文化中汲取力量,書院的價值就再一次凸現出來。還好,至少我們還能從空間上,從有形的物質上,近距離地觸摸文化、觸摸歷史,在這個維度上看,東林書院善莫大焉。另一方面,東林書院的發展史可視為中國文學、中國學術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它是一枚中國文化的活化石,中國文化的若干基因仍存活其中,東林書院自身的文化價值不言而喻。
文化回歸:時代的特殊價值和意義
文化的最本質意義或許會因為歷史或政治的聯系而名噪一時,但它最終會回歸其本來面目。
我們所處的時代,就是文化回歸的偉大時代,而書院的道路并未走完,它在這個時代的特殊價值和意義還需要進一步昭示。
毋庸諱言,書院在文化傳承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將書院定位為文物保護單位或一定級別的旅游景點,對書院的現代化價值生成而言,頗有遺憾。以東林書院為例,無數文人士子曾在這里休憩、思考,如今卻人去樓空,風采不再。那么,在東林書院的基礎上建一所現代化的大學如何?至少,某個大學的文科院系可以進駐其中。試想,學子們在文氣如此厚重的環境中閱讀李白、杜甫,在氛圍如此莊嚴肅穆的場所里研究宋明理學,其感悟力和心靈的浸潤力一定會飛速提高。盡管此種設想難度極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但讓盡可能多的學子來此讀書,感受獨有的人文精神,應該是能做到的。在此方面,岳麓書院做的要好一些,它已經和湖南大學融為一體,并依托高校的資源,更好的發揮自己的長處。
東林書院自然是做學術研究的好地方,中國古人講的天人合一,或許在這里能得到很好的體現。當然,這項工作已經開始了,朱文杰編纂的《東林書院叢談》已經出版,但對于這樣一個千年書院而言,成果實在是太少了。而且,學術可以不局限于對東林書院自身的研究,置身于這樣一個環境,無論做何種研究,成果都應該是不錯的。所以,東林書院應該多吸納優秀學者的加入。這是實現其現實價值的最直接方式。
值得欣慰的是,東林書院已經開始利用自己的優勢,在文化傳播中有所作為。少兒經典誦讀在這里長期舉行,東林國學講堂也已舉辦多場,以節日為中心的主題文化活動正如火如荼。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東林書院的作用初步凸現出來。當然,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將自己納入有序的良性運轉中,是東林書院長期面臨的課題。
歷史上的書院模式多屬個人行為,學院的山長負責制使得學人的學術理念、生活理想很快付諸實踐。如今的學院模式則屬于官方行為,其優勢在于經費的保障和整體工作的全面、有效推進。自由與專制的抗衡,學術與金錢的博弈,構成了書院獨有模式,獨有的氣派。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書院在現代的文化建構中必將會進一步發揮作用,而它所承載的學術精神、道德力量和參與社會的積極意識,也會為前行的人們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