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姚 嵐
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附屬衛生學校,湖北武漢 430030;2.華中科技大學醫藥衛生管理學院,湖北武漢 430030
近年來,我國衛生事業改革正朝著逐步轉變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的方向發展,醫療機構可根據病情及人群健康基本需要,實行上下級醫院間病人連續性的轉移診療。為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與三級醫院間的交流與聯系愈加頻繁,這對現有社區護理人員專業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優化社區護士培養模式,使其具備“六位一體”社區衛生服務能力[1],從而更好的服務于社區居民,將顯得尤為重要。
醫院護士主要是在醫院承擔臨床護理工作。醫院護士是以疾病為中心,以恢復病人健康為重點,其護理模式的任務主要是按照醫囑的要求,以科別和分級護理的方式,為患者執行打針、發藥等具體的護理措施,其定位集中于功能性醫療護理。
社區護士主要是在社區承擔全科業務工作。社區護士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以家庭為范圍,以需求為導向,以婦女、兒童、老人、殘障人、慢性病人等為重點,主要是向他們提供集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連續、便捷的社區衛生護理服務。
社區護士與醫院護士相比,無論是在服務對象、服務內容上都有著明顯差異。在服務對象上,社區護士更強調要以群體為中心,包括社區范圍內的個人及家庭,且更傾向于群體。在服務內容上,社區護士更強調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不僅需要定期評估、分析社區狀況,還要能識別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主要問題及影響因素。因此,相對于醫院護士只需針對住院病人開展臨床護理工作而言,社區護士更強調以集體為主的全局護理觀念。社區護士要能積極應對社區人員的疾病、心理、生理上出現的突發狀況,在護理領域內從事臨床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管理、護理教學和護理科研等工作。
《中國護理事業規劃發展綱要(2011—2015年)》明確指出,要以深化醫藥體制改革為契機、加強護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護理服務能力和專業水平,重點解決增加護士隊伍總量、優化護士隊伍結構、改革護理服務模式、加強護理內涵建設等關鍵問題。為充分了解我國社區護士的培養現狀及社區護理人員的技能需求,找出現存的不足及短板,為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護士培養模式提供依據,該課題組在武漢地區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的結果報告如下。
2.1.1 調查對象 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2014年5月—8月,在武漢洪山區、武昌區、漢陽區、江漢區和江岸區各抽取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計5家)共150名社區護士作為調查對象。
2.1.2 調查方法 采取文獻回顧和問卷調查的方法,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基本信息統計、教育培訓現狀及教育培訓需求三個模塊。共計發放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11份,有效回收率為74%。最終采用Excel2010和SPSS21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及分析。
2.2.1 受訪者基本信息 通過對武漢5個行政區域的111名社區護士進行問卷調查:①性別年齡上,受訪者全為女性,平均年齡27.27歲,其中25歲以下44人、占比 39.64%,25~30歲37人、占比33.33%,30歲及以上30人、占比27.03%;②學歷上,中專7人、占比6.31%,大專67人、占比60.36%,本科37人、占比 33.33%;③職稱上,護士61人、占比54.9%,護師38人、占比34.23%,主管護師11人、占比9.91%,副主任護師及以上1人、占比0.9%;④聘任方式上,合同聘用制護士98人、占比88.29%,正式在編護士11人、占比9.91%,其他臨時聘請護士2人、占比1.8%。
在受訪者中,參加社區護理工作前擁有臨床經驗的有100人,占比90.09%,且平均臨床工作年限為4.62年。在受訪者中,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平均年限為3.84年,由此可見,武漢地區社區護士性別傾向非常嚴重,年齡趨于年輕化,學歷普遍偏低,以專科職校為主。職稱結構上,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師、護師、護士的分級配比結構均衡。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入,絕大部分社區護士均采用合同聘用制,并且在參與社區護理工作之前都擁有著較長時間的臨床經驗。但由于社區護士崗位的獨特性,隨著年限的增長,最終堅持在社區護士崗位上的人員不斷減少。
2.2.2 受訪者教育培訓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63.06%的受訪者曾受到過系統的社區護理教育或培訓,在教育層次上,65.77%的受訪者接受了新的學歷教育或培訓,而對于學歷教育或培訓的具體內容,83.56%的受訪者表示學習了專業理論知識,76.71%的受訪者表示學習了專業護理技能,57.53%的受訪者表示學習了護理管理技能,60.27%的受訪者表示學習了護理職業道德。
針對社區護士護理能力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護理技能,從調查結果來看,在現有教育培訓課程中,三級預防理論(76.71%)、社區護理的先進理念與方法(58.9%)、以個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方法(57.73%)、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識(57.73%)、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相關理論和方法(56.16%)是受訪者所接受到排名前五的專業理論知識;老年人常見疾病的居家護理(67.12%)、常見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管理(63.01%)、院前急救基本技能(61.64%)、老年人常見疾病的防治(60.27%)、中年人常見疾病預防的健康宣教(60.27%)是受訪者所接受到排名前五的專業護理技能。其他常見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護理技能的教育培訓情況分別如圖1、圖2所示。

圖2 專業護理技能培訓情況
2.2.3 受訪者教育培訓需求 通過對社區護士日常護理工作內容的調查結果顯示,社區護士日常護理工作內容以基本護理服務(94.59%)為主,對于其他7項社區護理工作,社區護士參與較多的依次為:社區預防服務(49.55%)、健康教育服務(47.75%)、社區保健服務(33.33%)、疾病咨詢服務(30.63%);參與較少的依次為:計劃生育服務(17.12%)、社區康復服務(11.71%)、社區心理服務(9.91%)。
有上述調查結果顯示,當前我國從事社區護理的人員主要有兩類:①第一類屬于醫院臨床護士崗位調整或其他專業轉崗人員。這一類護理人員有著一定年限的臨床護理經驗,但普遍存在社區護士學歷及整體專業技術水平較低、知識結構老化、綜合素質不高的問題,并且缺乏系統的在職進修通道及途徑。②第二類屬于護士學校畢業的中專或大專水平畢業生、大學護理專業畢業生,這一類護理人員雖接受了較為系統和完善的護理知識與技能教育,但存在普遍缺乏臨床護理經驗的問題。其在校學習期間接受了社區護理學課程,但多數均為考查課形式開展,缺乏系統的社區護理、人際溝通及護理管理方面的學習,護理專業技能也僅依靠畢業前實習期間的臨床護理操作而來,很難獨立勝任社區護理這種全科的業務工作。
對比國內外社區護士培養現狀,我國對于社區護士的培訓還遠遠不夠。為此,借鑒國外經驗,探尋符合我國國情的社區護士培養模式,優化社區護理人員的再教育途徑,將極大地促進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制度的推行,使得社區護理人員能更好的服務于社區衛生醫療機構。
結合我國現有國情的實際狀況,筆者對社區護士培養模式提出以下建議。
社區護理強調促進健康,而并不僅僅是對病人的治療及護理。從事社區護理的人員除了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科別的醫學護理基礎知識要熟練掌握之外,還應在社區護理專業學制中加強預防、保健等基本知識的理論學習,以利于培養社區護理及社區健康、衛生維護處理的專業人士[2]。
因此,社區護理人才的培養要以護理學制為基礎,在高等院校、自學學歷教育等積極增設社區護理及老年護理專業,并針對性的開設與社區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公共關系學、社區康復護理、老年護理、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社區精神衛生護理等課程。如此一來,方能促進醫療資源的整合和護士的轉崗培訓,幫助護理人員掌握社區護理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轉變護理服務理念,達到社區護士崗位的基本要求,具備向個人、家庭及社區提供綜合性、連續性、性護理服務的基本技能,以期不斷滿足國內衛生領域的人才需求,推動我國社區護理人才的培養。
社區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護理學生的學習結果將直接反映在具體社區護理工作中的效果上。因此,除了必備的學校理論知識學習外,護理專業學生還應選擇具有社區護理培訓資格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進行6~12個月的社區護理實習,最終通過社區衛生服務技能考試后方可畢業。
為保障廣大護理人才的實習需求,相關部門可將轄區內與三級甲等醫院對接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成社區護士實踐基地,不僅有利于社區護士更好地與居民溝通,還有利于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開展健康教育及衛生保健工作。這在提高居民健康意識及健康水平的同時,也強化了學生的社區護理意識、明確了社區護士的角色及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3]。另外,社區護理實踐的重點是要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和社區特定情境相聯系,不斷擴充關于社區的補充知識,比如從人際溝通、醫療保障制度、社區護理管理、社區護理倫理、預防保健策略與措施、營養學、心理學、社區職業衛生等方面進行擴充。同時還能在實踐中開展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開展社區健康教育、社區護理科研等等系列工作。
轉診制度推行后,社區首診的施行要求社區護理人員不斷提高在醫療方面的技術,在與轄區內三甲醫院達成對接轉診后,還應適當實行護理人員的交互式培養和進修模式,即轄區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三級甲等醫院建立訂單式培養模式。社區護士與醫院臨床護士采取交換式培養,將使得現有的社區護士分批次、人數、階段性的到轄區內三甲醫院科室或病區輪轉進修,通過接觸大量病例,將促進專業技術的培養和提高,從而及時快速的對社區病人突發病情進行醫療救治,也對慢性病及康復病人的處理更加有效[4]。而針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骨干護士,則可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短期輪崗,利用自身專業技術知識對社區護理人員進行指導和教學,帶動社區護理人員專業技術素質的提高,同時臨床護士也能通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輪崗,面對社區大量居民,增強獨立工作能力,提高自身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能力,回到臨床后能夠更好的給患者提供護理服務[5]。
發展社區護理的首要基礎是要轉變職能,形成獨立的社區機構及社區護理管理體系。在社區衛生機構中,應針對社區護士建立起健全的質量管理體系及績效考評機制,社區護理管理部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完善的質量監督機制,對護理人員的工作績效進行有效量化,以客觀、準確地比較業績大小,理順社區護士晉升渠道,提高社區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目前,我國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極其重視社區護士培養,醫療體制的改革勢必將對三級醫療及轉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起到推進作用,現有社區護理人員將迎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為此,本文在借鑒國外社區護理培養經驗基礎上,結合我國社區護士現狀,從護理學制、實習實踐、在職培養、職業評價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對我國社區護士培養模式的新探索,以期推動我國社區護士的快速成長和發展。
[1]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R].國發[2006]10號,2006.
[2]孫曉,田梅梅,等.國外社區護士教育培訓系統對我國社區護士隊伍建設的啟示[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5):47-51.
[3]劉小花,何朝珠,等.社區護士配置及老年人社區護理服務現狀[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3):87-89.
[4]盧蓉,張杪.我國社區護理人才培養策略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0):138-139.
[5]王文靜.基于能力培養的教育模式在醫學繼續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醫療產業,2013,2(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