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華
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目的。如果能讓學生聽后想說,說時脫口而出,讀后想寫,寫時意到筆隨,那是語文教學所追求的一種最高境界。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爆F代教育理論家則認為:“讀”屬于理解系統,而“寫”則屬于表達系統,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在閱讀基礎上的必然發展。新課程標準下,提高學生讀寫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讀寫能力的提高對學生的自我發展是很重要的?;诖耍覍ψx寫結合有以下實踐:
辯證唯物主義論認識告訴我們,“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于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需表現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首先先教給學生讀寫結合的理論知識,再組織和指導學生用這個理論知識去閱讀和寫作。如,會讀題目與會擬題目,就是先講這方面的理論知識:題目,即文章的標題,它是文章的窗口,眼睛。一個擬的好的題目,或總領全文,或昭示主旨,能充分展示作者的才思,具有引人入勝的魅力……掌握了會讀題目和會擬題目后,再引導學生聯系學過的課文加深理解。
其次,學生用教師“導”中給予的“鑰匙”去開讀與寫這兩把“鎖”,從“讀”和“寫”兩方面的訓練中去把握它。實踐證明,能力的形成是在理論的指導下,又將其用于實踐中,即知識轉化為能力。這種訓練就是一種有目的的實踐活動。這也正是人們學習語言的規律。這個規律是語言訓練轉化為動態語言,也就是我們用語言的一般讀寫知識規律,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實踐訓練活動,轉化為個體的言語。所以這樣的讀寫結合教學是高屋建瓴的,其效果不言而喻。
讀能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因為大腦中儲存的經驗信息百分之八十五左右來自視覺。讀什么?葉老說,課文無非是例子。研讀在寫作上有借鑒作用的課文,這是前提和基礎。也可以誦讀《青年文摘》《讀者》《演講與口才》等優秀期刊上的時文精品。
閱讀的作用在于以讀促寫。讀課本中的名家名篇,先讓學生當一回“作家”,要求學生針對課文題目說說自己會怎樣寫,進行猜讀,然后再閱讀課文內容,進行分析,在比較中提高。讀課文的具體要求是:①猜中審題構思,②聽中感悟比較,③讀中分析領會,④說中表情達意,⑤寫中操作提高。
以讀促寫,關鍵在于領悟“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只有在猜讀中培養興趣,激發靈感,才能在讀寫中比較提高。
讀小說,用小說的筆法指導學生寫好記敘文。如《警察與贊美詩》,讀完后可讓學生學習“亨利式結尾”的寫作手法。然后通過對學生的一篇習作進行續寫,將一個平平淡淡的故事延伸出一個不平常的“亨利式結尾”,將使人耳目一新,也能使學生的作文升格。
讀詩歌散文同樣也能使學生的作文錦上添花。具體寫作要求是進行仿寫或改寫。如讀古詩《琵琶行》,讓學生從名詩中聽妙曲,學會以聲喻樂,以行喻樂,以意喻樂。學會了便寫,寫風聲、雨聲、歌聲、哭聲,繪聲繪色。
學古文,古為今用,也多表現在以讀促寫上。如讀《荊軻刺秦王》,學會寫作。先找題眼,明確“刺”為瞬間動作;后猜內容,寫刺前準備、訣別,再寫行刺場面;最后讀課文,找出“勸”、“別”、“刺”三段描寫。讀后學寫片段:介紹自己或別人曾勸說某人的方法;描述你曾見過或親身經歷的一個離別場面。
新課改內容之一就是積累和梳理,有了讀和寫的積累,學生的語文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我們既要重視讀,也要重視寫,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事物的整體常常大于其各部分之和。語文就是一個系統,為了獲得“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整體”內容,我們的教學必須堅持由整體到部分,部分到整體,亦即整體性原則,把“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利于閱讀,又有利于作文,讀和寫的能力便會相輔相成、和諧發展。
在讀寫結合目標的訓練中要遵循一個完整的訓練序列,即“讀寫指導→示例簡析→讀寫訓練→反饋檢測”,除保證完成讀寫訓練目標外,它更能體現“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相互促進”這一特點。在整個訓練序列中,“讀”要經過范讀﹙教讀﹚→自讀﹙操練﹚→遷移讀﹙運用﹚或拓展讀,“寫”要經過“初步寫→具體寫→深入寫”。這個讀與寫的步步深化就是通過層層的序列訓練完成的。在范讀,自讀中,領悟“寫”,在深入理解的讀中更透徹明白“寫”,在初步“寫”后再去“讀”,使“讀”覺得更有味。帶著具體寫和深入寫的困惑,再去讀,更能“讀”出文章的奧妙,“讀”出文章的真諦。學生在這個讀與寫有機聯系的系列反復訓練中變思維的模糊為明確,變思維僵化為靈活。在探尋類同點,形成知識鏈,領悟其規律性之時,又可促其能動的感悟讀寫知識的規范,構筑起高層次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