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放放
《唐詩宋詞選讀·登柳州城樓》的教學案例及反思
熊放放
詩歌教學本應該是感受美、感悟性靈的過程,但在實際教學中卻變成老師、學生都畏懼的教學內容。本次案例將通過課堂上學生對兩首詩歌理解上的偏差,反思現在的詩歌教學中一些實際存在的小問題。
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是一首情感指向比較明確的詩,詩人與劉禹錫等人因參加永貞政治改革活動失敗,都被貶為遠州的司馬,此時柳宗元登上高樓,遙望戰友們的貶所,抒發難于明言的情愫。所以在分析這首詩時,我首先請同學在詩中找一個字來概括這首詩的感情,學生很快在首聯找到了“愁”字。為什么而愁呢?即使不結合詩作,只是聯系詩歌的創作背景,學生也很快得出答案,愁的原因是被貶謫和思念友人。但是接下來結合詩句具體分析詩人愁苦的表現,學生的理解與我的預想卻有很大差別。
頸聯“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這是寫詩人隔著重重山嶺、層層樹林,遠望一同被貶的戰友,但是山高路長,即使有千里眼也看不見同甘共苦的朋友,詩人的心情如眼前蜿蜒的江水,愁思纏結于心,痛苦之情難于言發。我覺得在詩歌情感已經明確,寫作背景已經了解的情況下,去分析詩作的具體內容,難度并不大。但是一個學生站起來卻分析說“嶺樹重遮千里目”是寫詩人渴盼回到朝廷,結束被貶謫的生活。我請學生說一說這樣理解的原因,他一板一眼地說:“我們在《滕王閣序》里面學過啊,‘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當時書下注釋就說這是一個典故,長安代指朝廷,遠望長安就說明詩人希望回到權力的中心。這里詩人也是在遠望,望的有可能就是朝廷,只不過詩人沒有明確說,而是化用了典故。”說完這番理解后,他有些小得意,覺得聯系以前所學的知識,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底下的有不少同學若有所思,看樣子都贊同他的想法。
我有些哭笑不得,能聯系學過的知識當然是好事,但是不能沒有緣由的胡亂聯系啊。于是我帶著學生回到對“千里目”的理解上:“‘千里目’的確說明詩人在遠眺,如果不聯系這首詩,詩人可能眺望哪里?”學生七嘴八舌討論起來,“可能遠望家鄉,思念家人,也有可能望自己的愛人,希望愛人早日回來團圓。”“可能遠望朋友,希望能與知己暢談苦悶。”“可能回望都城,表達壯志難酬的苦悶。”“可能眺望自己的貶謫地,覺得前途迷惘。”“還可能就是單純的望遠山、望月,表達自己的哲思。”學生聯想到這么多種可能性,其實我的糾偏工作已經完成了一半,接著我又啟發:“的確,詩人眺望遠方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但對于這首詩而言,詩人眺望遠方的原因是確定的,就是遠望朋友,為什么呢?”有一個男生立刻站起來回答:“因為這首詩的題目是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詩人身處柳州,寫詩遙寄其他四州的朋友,表達思念之情,所以他望的對象是朋友。”這個學生能聯系詩題,解釋清楚,我立刻表揚他,同時也問:“從詩作的具體詩句中我們能看出詩人遠望的是朋友,而不是朝廷嗎?”學生開始小聲討論,我請了一個女生來回答,她說:“其實這首詩的每一聯都和朋友有關,首聯‘城上高樓接大荒’是寫詩人所站立的城樓接引戰友們的僻遠之地,由此引發了詩人的愁思,頷聯寫邪惡勢力對他和朋友們的迫害,頸聯寫望朋友而不見,因此愁腸纏結,尾聯寫他和朋友們同被貶謫,各去貶地,書信無法傳遞給家人。所以整首詩緊緊圍繞著朋友來寫的,雖然有被迫害的憤懣,但是并沒有提到想歸去重新做官,希望得到重用的意思。”
聽完她的分析,同學都表示同意,我補充問到:“剛才這位同學分析得非常詳盡,老師就不重復了,只是有一點要明確,‘猶自音書滯一鄉’怎么理解?剛才她的理解是家書無法送達,正確嗎?”有同學站起來說:“我覺得不是家書無法送達到家中的意思,應該是指因為貶謫之地過于荒僻,所以朋友之間無法互通書信。”我追問:“你的理解是正確的,從哪里讀出來的呢?”“從‘猶自’和‘一鄉’這兩個詞可以看出,‘猶自’是卻是各自的意思,‘一鄉’就是各自所在的地方。這句是說書信只能滯留在各自的貶所,無法互通。”分析到這里詩歌的內容已經基本明確了,但是我還是想知道先前那個女生為什么在這點上會理解錯誤呢,我就請她說說原先她的想法,這個女生站起來不好意思地說:“我把‘一鄉’理解為‘異鄉’了,就認為是書信不能送給家人,不過現在我知道了不能隨意更換詞理解。”
在我的預想中,由情感“愁”領起,到分析詩歌的內容,一切都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本來大半節課就能結束,卻旁枝逸出足足討論了一節課。
這節課從教學目標的完成上看已經達成,但教學環節被打亂,沒有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步驟。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正因為有了這些意料之外的插曲,才暴露了我們詩歌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值得去反思和研究。
從學生的角度看,存在閱讀詩歌的積累不足、相關知識零碎而不成體系、理解詩歌表面化等問題。首先來看詩歌的閱讀積累不足的問題。雖然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學詩,但即使學到高中,他們能識記的詩歌不過百來首。因為“量”的缺乏,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也很難得到“質”的提升。第二,是學生詩歌知識零碎不成體系的問題。詩歌的相關知識很多,從作家流派到時代背景,從意象典故到風格意境,對于這些知識學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但是這些知識都是以碎片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知識庫的。而知識的點對點的線性連接必然會造成詩歌的誤讀。就像該案例中出現的問題,那個男生只記得“望長安于日下”這個典故,所以一談到登高遠眺就認為是渴望重返朝廷,卻不知道登高并不是只能抒發這一種情感,登高還可能望鄉懷人、抒發壯志、思念友人等等,因為對登高望遠相關知識內容缺乏系統了解,只能胡亂聯系。第三,詩歌理解表面化。在詩歌鑒賞的過程中,雖然有教師的闡釋和分析,但由于學生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確實很難深化對詩歌的審美體驗,因此分析理解流于表面,更多的是記術語、背套路。
從教師的角度看,存在自身鑒賞能力欠缺、教學模式化等問題。首先談談教師自身鑒賞能力欠缺的問題。不少語文教師平常不讀詩,不背詩,站在講臺上自然沒有底氣。教給學生的所謂詩歌鑒賞的感受,都是從鑒賞辭典或者網上看來的“舶來品”,根本談不上“發于心,抒真情”。這樣的學識背景,再加上當前應試的大環境,導致教師不能從學生的實際鑒賞水平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鑒賞的層次,去搭建理解詩作的平臺。只能一味從專家高度去拔高學生的理解,跳過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追求鑒賞的技巧性和完整性。第二,再來看教學模式化的問題。詩歌教學本應該是充滿個性色彩的,無論是朗讀還是鑒賞都應該是獨特而具有個人情趣的,但因為教師自身素養和課時安排的原因,大部分教師選擇用模式化的方式來處理所有詩歌。大致程序是:介紹作者及其背景——自讀或范讀——逐字句解析——總結全詩情感及大意——背誦全詩——鞏固練習。對于這樣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學生怎會有興趣來積極地進行詩歌的學習或者說鑒賞呢?
綜合上述情況,當下的高中詩歌教學存在教學模式化、分析片段化、理解淺表化的問題,因此改變當前高中詩歌教學的弊端勢在必行,我們需要從詩作本身出發,建立基本的詩歌鑒賞習慣,提倡多誦讀、多體驗、多分析表達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從抽象的理解轉變為對文化感悟的培養,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鼓勵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用個性化、形象化的語言去暢談自己的欣賞結果,由此展開真正的詩歌鑒賞。
江蘇南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