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大偉 安徽建筑大學 建筑與規劃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22
徽州祠堂的地位體現
文/徐大偉 安徽建筑大學 建筑與規劃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22
當我們回想,當年那些失去特權的中原大族,當他們驚魂未定的踏上徽州這片陌生的土地,為了要站穩腳跟,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和地盤,為了要保存在戰亂中幸存的血脈,這些中原士族聚族而居,一姓相傳,千年不亂,經過一代代繁衍生息和苦心經營,強化宗族血脈意識,他們在皖南這個偏僻的山區漸漸形成了獨特的宗族社會。
祠堂;地理位置;財富;思想觀念;徽州歷史;建筑藝術
我們中國人比如考上進士了,考上舉人了,首先要祭祖,向祖先報喜或者要出遠門了向祖宗要去告別,祖宗在我們中國人心里是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外發達的徽州人第一件愛做的事就是把大量的財富投向故鄉,修祠堂,續族譜,徽州的宗祠不僅是祭祀祖宗的廟堂,而且是村落宗族財勢和實力的象征,依靠儒家思想、道德規范和公益事業,祠堂成為徽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成為一個氏族延續十年的紐帶,今天的人們也許無法理解在宗族社會中為什么被逐出祠堂是最嚴厲的懲罰。徽州祠堂在古徽州的地位主要體現在地理位置、財富、思想觀念、徽州歷史以及建筑藝術上。
這是古代徽州的村落圖,先人在建村時將中國的傳統宗族制度和文化理念融合在其中,在這過程中首先要尋找一個枕山環水的地方,背靠大山,地勢高爽,依河流而建,保證有充足的生活和灌溉水源,民居多圍繞宗祠和家祠而建,宗祠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位于全村的中央或較高的位置,書院培養族中子弟,體現中國傳統的讀書榮身的思想,位于顯赫位置的牌坊則旌表先人的功德,接受后世子孫的敬仰,這樣的布局既符合環境生態學,又體現出一種天地人和諧共存的理想境界。
在研究徽州歷史時我們發現古徽州人將宗族、科舉和經商形成一條生物鏈,三者共生共榮,缺一不可,此時的祠堂已經擺脫了徽派建筑的一般意義,稱為中國明清時期村落文化的象征。古徽州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做得生意,兒啊,娘的心頭肉,做不得生意,在外成鬼也孤幽。”這一丟,竟然也就丟出了中國歷史上明清之際最大的商幫——徽商,當然中國古代社會有士、農、工、商四個階層,這個商是排在最后一位的,不過呢,徽州人卻是把這個生意做好了,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中國有句話叫:“無徽不成鎮”,也就是說一個地方如果有徽州人來了,那他們開店鋪,逐漸地會擴張,最后把小村落能變成市鎮。
當地還有一句話講:“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徽州人重視教育,從家鄉出來趕考的學子非常多,他們只要到什么地方呢,報上姓名和籍貫,各地徽商會館就會免費提供食宿、書籍甚至盤纏,那有這樣一種力量在支撐,除了促使徽商稱為商幫之外,也使得他們在官場里面有一席之地,明清時期,徽州人進京趕考的人很多,一個小村子甚至出現父子宰相,那無論做官還是經商,徽州人最終都會將自己的成就與財富體現在家鄉的建筑之上,正因為這種落葉歸根的傳統,徽州民居最終成為了中國民居建筑中的典范。
徽州歷史的濃縮
由于中原戰亂,中原的一些士族或者大戶人家就遷徙到徽州這個地方,一直到明清之后隨著他們經濟的發展,人口的繁衍,人口逐漸增加的同時,他們又逐漸向外輸出。所以我們現在聽到的所謂的徽州文化,更多的是從明清時期所留下來的這樣一種非常具有特點的,從繪畫到哲學,再到到建筑,各個方面的一種匯聚起來的徽州文化的總稱。當今的徽州大地仍保存有相當數量的古祠堂。祠堂作為徽州當地的大型建筑,是中華民族宗族文明的表征,讀懂了徽州古祠堂所蘊含的文化,也就讀懂了中華禮制文化傳承的歷史,也就真正讀懂了徽州文化的真諦。
建筑藝術的具體體現
祠堂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是建筑藝術的典范。徽州祠堂在徽建筑中,無論從建是三進分別為門廳、享堂、寢室。門廳由大門和過廳組成。大門后是天井,天井兩邊為廂房,供預備供品和分胙之用。天井中間用石板鋪設過道,過道兩側各種植一株柏樹,象征宗族興旺,四季發達。享堂是祠堂的主體部分,高達雄偉,壯觀氣派。這里是祭祀祖先,處理本族大事的場所。大姓的廳堂能容納幾千人,小姓的亦可容納數百人。寢室(也叫“寢”)是供奉祖先牌位之所。為表示對祖先的崇敬,體現祖先至高無上的思想,寢室地基要高出祠堂其他建筑丈余,祭祀時延高高的石階而上,體味尊祖敬神的感覺。
整個祠堂的建筑從大門到寢室,由低而高,循序漸進,展現莊嚴肅穆的格調,給人以神圣威嚴的感覺。祠堂的地址亦是講究的必須是面河枕山的開闊陽地,供大典時升旗之用。祠堂集徽州山川錦繡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結構復雜嚴謹、雕鏤精美,玲瓏剔透,風格獨特,建筑技藝高超精湛。無論是總體規劃構思,還是單體平面空間處理,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觀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它各建筑部位上的磚雕、木雕、石雕都是古代民間藝人精心設計并雕刻的藝術品。現存著名的宗祠有黟縣南屏祠堂群、績溪龍川胡氏宗祠、歙縣棠樾祠堂、歙縣鄭氏宗祠、歙縣羅東舒祠、歙縣昌溪祠堂群、歙縣許村祠堂群等。
[1]方春生,徽州古祠堂的文化解讀[J],黃山學院學報,2010,12(1)
[2]趙華富;論徽州宗族祠堂[J];安徽大學學報;1996,02
[3]趙焰;張揚,行走安徽[J],中安在線-安徽商報 2008,10,10
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每一個宗族都有自己清楚明了的族譜,幾百年來從未中斷,在相對封閉的環境里,徽州人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徽文化,把耕讀傳家、讀書、做官和經商致富,這幾大人生目標統一起來。而這些就集中體現在徽州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祠堂內。祠堂被稱為“徽州三絕(即民居、祠堂、牌坊)”之一。分布在徽州境內大大小小、風格各異的上百座古祠堂,是獨特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徽州的祠堂與民居、牌坊并稱“徽州三絕”,這里的每一座祠堂都是當時徽州經濟、文化以及建筑藝術等的具體體現,也是徽州歷史的濃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