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滌塵 TEN Arquitectos New York NY 10001
災難之中,盡獻“微薄”之力
文/丁滌塵 TEN Arquitectos New York NY 10001
近年來,自然災害頻頻發生使得抗震救災建筑設計受到建筑師們的關注。這一類建筑由于它們對材料和建筑模式的要求變得十分特別,對建筑師來說也構成了一種挑戰和機會。而除了解決臨時的需求之外,救災建筑的教育意義和未來發展中的使用也是值得建筑師思考的一個特點。
Due to the high frequency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recent years,disaster relief architecture projects have been getting a lot of attention from architects and the society.These kinds of projects are very special because of their requirement for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which create not only a challenge,but also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signers.Apart from providing a short-term solution to the problem,disaster relief project should also be very educational and sustainable.
應急救災;建筑設計;可回收材料;結構
近年來,各種自然災害的接踵而至,從去年云南省魯甸6.5級的地震道今年年初中國南方的雪災,再到今年五月尼泊爾和西藏的地震,新聞中不斷報道著世界各地臺風、洪水、地震的消息,讓我們在同情受災地區人民的同時也不由自主地將注意力轉移到災難之后重建當地人民生活家園的工作上。
也許正是因為近年來自然災害的頻頻發生,各國建筑師們都開始重視應急救災建筑設計這一個特殊的分支。說它特殊是因為它有著獨特的、不同于普通建筑設計項目的要求。首先,應急救災建筑設計非常在乎當地人民和基地自然條件的需求,例如洪災和地震的災后建筑方式就完全不同。其次,由于受災地區的交通和經濟狀況可能非常受限,因此所選用的建筑材料就必須是價格低廉、容易獲取且方便運輸的,這也讓救災建筑的設計過程更需要因地制宜。同時,由于自然災害往往影響區域較大,于是應急救災的設計方案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大批量生產,而設計方案本身則應該是易于建造的。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面對大自然不可知的強大力量帶來的影響時,來自全社會的關懷和援助以及迅速出現的、哪怕是臨時的家園都會給受到災害影響的人們帶來心理上的溫暖和支持他們堅持下去的力量。而作為建筑師,給人們提供一個庇護之所的社會責任也在這個時候顯得尤為重要。
在應急救災建筑設計方面有著杰出貢獻的一位建筑師就是來自日本的坂茂先生。2014年,他獲得了建筑業最高獎項之一——普里茲可建筑獎。而當時頒獎委員會給出的獲獎理由中就提到了他在救災設計方面的成就。坂茂在1995年創立了一個名為VAN(建筑師志愿者網絡)的非政府組織(NGO) 。每次發生災害時他都會領導VAN的志愿者參與災后重建的工作。
在設計應急救災的項目時,坂茂最常用的材料就是可回收的硬紙板,因為它容易取材價格低、便于運輸安裝、防水防火還能循環利用。也正因為這樣的選材特色,他還獲得了“紙上建筑師”的稱號。每次救災工作開始的時候,他都會親自跑去與受災地區的人民交流,按他們的需求設計最符合當地人當務之急的項目。對坂茂來說,救災建筑的核心就是解決人們的需求 。
而面對最近的尼泊爾地震,坂茂也迅速地設計出了一個新的住宅單元系統來為被這兩次接踵而至的地震弄得無家可歸的人們提供一個容身之處。這次的尼泊爾地震中死亡人數已超過九千,被稱為近八十年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坂茂先生的設計叫做“尼泊爾項目”,每個房屋單元的主要結構都是有2.1米乘0.9米的木制框架組成。而屋頂則是由 硬紙板管構成的桁架系統支撐起來,上邊再加上一層塑料遮蔽層以起到擋風遮雨的作用。墻壁則由橡膠構成,簡單而又保溫。坂茂先生說:“這樣的結構十分易于建造,每個人都可以完成,一旦木質主結構完成了,加上屋頂和塑料層,就馬上可以讓人住進去了。之后他們可以再慢慢的將橡膠磚塊放到木質結構框架中,一點點地完善建筑工作。”
而除了提供暫時的避難所之外,了解災難發生的原因并在新的應急建筑中提供解決方案也是非常必要的。由Urban Intensity建筑公司和TAArchitects 以及Kyung Sub Shin建筑事務所合作設計的位于菲律賓塔納萬這樣的例子。
當地受災嚴重的原因之一是一般由金屬板構成的屋頂完全無法抵御臺風來臨時強大的陣風,而之后接踵而來的海嘯便一口氣便摧毀了這個區域。于是建筑師們對于應急結構的設計便改變了當地傳統意義上的屋頂系統,整體機構遠看就像一個坐在地上的三角形,兩邊墻壁相互依靠,也就沒有了屋頂會帶來的危險 。建筑師們將結構簡化然后分為主要和次要,保證在臺風來臨時主要結構的堅固性,這樣一來即使次要結構分崩離析了,只要主要結構還在,那就能為之后的迅速修復工作提供基礎。平日里沒有臺風的時候,這個建筑是人們的公共活動空間;而當臺風來臨的時候,這個結構將成為人們的聚集點 。
應急救災建筑項目往往不是建筑師功成名就的項目,因為它們相比日常建筑來說規模小、周期短、預算緊并且材料有限,絕對算不上精妙的建筑作品,但它們承擔的社會意義確實非常顯著的。這些看起來簡陋的房屋、結構,極有可能是當地受災人民群眾在經歷天災人禍的摧殘后好不容易重新獲得的、最珍貴的家。套用湯姆士普里茲可先生在宣布坂茂先生獲獎時的致辭“創新不以建筑類型為界,愛心不以預算多寡為限”,面對災難的殘酷無情,建筑師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精神變得尤為重要,所作出的哪怕是“微薄”如硬紙板的貢獻,都能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