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聞高
內容摘要:偵訊角色是一種法律身份,也是雙方社會地位的外在表現(xiàn)。犯罪嫌疑人很難有角色認同感。對策角色是一種心理角色,具有不確定性,需隨偵訊態(tài)勢調整。偵查員的角色塑造,除了常規(guī)角色,重要的是對策角色。偵訊角色的情境性,在特定的案偵背景和話題情景中形成。偵訊角色的互動性,表現(xiàn)出話語主動權,體現(xiàn)在話題情境的動態(tài)中。它們都需用訊問記錄固定之。偵訊對抗性,會造成角色的沖突、偏移,甚至在刑訊逼供中轉化。偵訊對策需要一些小伎倆,但更需要大真誠。如何對待嫌疑人,偵查員能否守住自己的職業(yè)操守,偵訊活動便是一塊試金石。
關鍵詞:偵訊;偵訊角色;犯罪嫌疑人;偵查員
角色,指演員扮演的劇中人物和戲曲演員專業(yè)分工的類別,也比喻社會生活中的某類人 ,即“社會角色”。這里,就指社會角色,它構成了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在社會關系中,角色是與人們身份地位相一致的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是公眾對具有特定身份者的行為期待。在社會心理上,角色又是人們在其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認同感。人們須經(jīng)社會化,才能使外在的行為準則內化為心理標準,這是社會交往的基礎。偵訊活動中的角色,與被害人、證人等法律角色具有廣泛的聯(lián)系性,但最主要的是偵訊雙方——偵查員和犯罪嫌疑人。他們的角色定位,涉及社會的教化過程,也涉及與其他社會成員的互動過程。
在偵訊活動中,犯罪嫌疑人和偵查員都是特定的社會角色。大家對偵查員的期望是神速破案,實現(xiàn)法律公正;對嫌疑人的期待是積極配合警方查清其涉嫌的案情,澄清罪案事實。在社會生活中,處于一定社會地位的人,他們都在扮演著多種角色。偵查員與同事之間,會有上級、下級、平級等角色定位;與家人還有父親、丈夫、兒子等角色扮演,他們會集多種角色于一身。犯罪嫌疑人,當然也是這樣。偵查員和犯罪嫌疑人,都承擔著生活和工作中的許多角色,他們都是集多種角色于一身的角色叢。這里,主要論及他們在偵訊活動中體現(xiàn)出來的角色問題。
一、偵訊角色的概念
偵訊法律活動,規(guī)定了雙方特定的權利義務和行為規(guī)范。偵訊角色,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法律身份,它是偵訊雙方社會地位的外在表現(xiàn)。在涉及犯罪案件的法律性對話中,偵查員和犯罪嫌疑人都具有相應的一整套權利義務,雙方都有特定的法律地位和一定的行為模式。偵查員群體是司法組織的一個基礎,一般地,他們會按照社會的期望,運用其公權力來履行其社會職責,表現(xiàn)出公眾對他們行為的期待。
偵訊活動的謀略性,還需要偵查員根據(jù)訊問情勢,扮演各種各樣的對策角色。偵訊中的偵查員就是生活中真實的性格演員。對策角色不能僅是偵查員單方面的一廂情愿,關鍵是要能得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認同。犯罪人的角色,則相對更復雜,主流社會沒有去教化他們成為犯罪人,也沒有人甘愿自領罪名。但犯罪嫌疑人并非就是被動的角色,其角色認同,是在與偵查員的沖突中形成的。如果偵查員的訊問失當,還不一定能夠讓其認同他們的嫌疑人角色。這使偵訊對策角色具有動態(tài)性,在特殊情況下,還具有不確定性。
偵訊是一種能夠限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法律性對話。偵查員占有把握訊問環(huán)境的上風,嫌疑人處于不得不配合調查的下風,其訊問態(tài)勢的法律地位是不對等的。偵查員的執(zhí)法地位是一種常態(tài),他們有相對固定的角色意識,其角色扮演也就具有職業(yè)的慣性。但偵查員不可能隨時抱著法律本本辦案,法律也不可能規(guī)范千變萬化的每一個情境,偵查破案需要跟隨案情的變化運作對策。偵訊活動中的對策角色,隨著訊問情勢而變化著;這種心理角色,需隨時調整。這就要偵查員隨機應變地塑造多種心理角色,哪怕這種角色是短暫的、臨時的。偵訊中的犯罪嫌疑人,則更具有復雜性。強制措施是暫時的偵查手段,犯罪嫌疑人是一種臨時角色,他們的心理認同度往往很低。在他們之中,還可能有無辜的嫌疑人,他們更不會認同其角色地位。偵查員及其訊問活動,在強烈的進攻態(tài)勢中,則試圖要把他們變成長久的,甚至是固定的罪犯角色。在偵訊互動中,這使其角色的相互關系,產(chǎn)生的內心認同,變得十分復雜和微妙。
二、犯罪嫌疑人的角色認同感
偵訊是一種刑事法律對話,偵查員的角色定位,自然是執(zhí)法者、司法者 。犯罪嫌疑人,不管他們此前的社會角色是什么,都是被刑事調查的對象。在警方掌握其涉嫌刑案證據(jù)材料的情況下,他們必須配合調查,沒有價錢可講。如不配合,警方便有對其實施強制措施的權力,強制其到案接受調查和訊問。但是,這只是法律層面迫不得已的角色,而在他們內心,卻有長期生活環(huán)境形成的角色認同感。除了慣犯累犯等犯罪惡性深的人,他們多不甘愿認同其犯罪人的角色定位。犯罪惡性不深的人或過失犯罪人,多不認同自己就是罪犯,他們往往認為自己只是犯了點錯,而誰又不犯一點錯呢?無辜的犯罪嫌疑人,則更不承認自己就是罪犯。面對無助無依的困局,他們會有許多心理掙扎。就象浙江二張叔侄案中,張高平從無期徒刑改為有期徒刑15年,侄子張輝從死刑改死緩,他們就完全不服。在新疆石河子監(jiān)獄服刑期間,張高平會干活,但一直不認罪,不承認自己是罪犯。在監(jiān)獄里,他不報告,不唱歌,不作思想?yún)R報,甚至拒絕申請減刑 。在他們內心,就一直沒有認同其“罪犯”的角色定位。哪怕這已經(jīng)既成事實,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角色,他們也拒不認同。
偵訊活動中,犯罪嫌疑人一般不會輕易認同其法律地位。他們或是不懂法,或是覺得自己有冤情,或有種種憋屈的難言之隱,需要情感宣泄。他們認為,這是警方或偵查員強加于自己的角色,他們不承認,哪怕它們已經(jīng)是客觀事實。這就象性別認同,有些人內心始終不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而老想著要做變性手術,哪怕生理是自然存在的。這種心理認同,也是一種社會角色的認同。就是真正的作案人,他們往往會產(chǎn)生許多心理防御機制,為之找出種種不得不如此的“客觀理由”,自覺不自覺地在為其減輕罪惡感,甚至美化其犯罪行為。在偵訊中,要他們心服口服地認罪伏法,是非常困難的。
偵訊中的犯罪嫌疑人,在顧忌社會名譽的時候,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想到自己在同事、朋友、鄰居等中的形象;在考慮利弊、選擇供認與否的時候,他們又會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在家庭中作為兒女、夫妻、父母的疑慮……他們在自己的多種社會角色中轉換與思考,而不僅是法律所標示的嫌疑人身份。他們會自我安慰,眼前的不利處境會很快過去,而在努力地將自己的內心角色“正常化”。這種心理調整,會使他們免于心理崩潰。
三、偵查員的角色塑造
每個人都是一個角色叢,他應該注意其各種角色的扮演,這才合于社會規(guī)范。面對犯罪嫌疑人,偵查員說話要注意自己執(zhí)法者的身份和形象,這種“注意”就是角色塑造。否則,就會讓人覺得“不象話”,不適合其職業(yè)規(guī)范,甚至違反其職業(yè)道德。
(一)偵查員的常規(guī)角色及其偏離
面對案件偵辦,偵查員需要冷靜客觀的視角,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于無辜的犯罪嫌疑人,他們應該扮演青天角色,能夠在案偵中明察秋毫,解救無辜者;而對于確實負有罪責的犯罪嫌疑人,偵查員應該扮演迷途者的導師,能夠為他們指點迷津,挽救罪人 。偵查員在這里既是法律的捍衛(wèi)者,又是心靈的救贖人。這種常規(guī)角色的扮演,是本職工作的要求。對于一個職業(yè)化的人,這應該是一種本色行為。
偵查活動的職業(yè)要求,既是一種法律標準,又是職業(yè)道德標準。但現(xiàn)實的偵查員,很難完全進入這樣的職業(yè)狀態(tài),而有不同程度的角色偏離。他們的素質,并沒有達到職業(yè)角色的要求。甚至有些人具有特權意識,以權謀私,辦人情案,權力尋租,濫用警察權,搞刑訊逼供,等等。這些低素質人員,時常是一些冤假錯案的制造者。在他們心里,未必就認同主流社會要求其的角色定位。他們有些人,明知是違法犯罪行為,仍然要搞。在他們心里,認同的是亞文化的潛規(guī)則,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角色偽裝。以“為了工作、為了破案”等正當?shù)慕杩谶M行心理防御,以抵消知法犯法所引起的惶恐不安。
(二)偵查員對策角色的扮演
偵查員僅有執(zhí)法者和司法者的角色,還是不夠的。偵訊是一種活體對抗,只是依法操作訊問程序,是難于突破口供的,謀略的運作也就勢不可免。偵訊的謀略性,使訊問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不能向犯罪嫌疑人暴露案偵情況,更不能讓其摸到警方掌握證據(jù)的底細。這就需要偵查員精心謀劃偵訊環(huán)境,布置好審訊室,設計訊問技巧,承擔編導者角色。而且,偵查員自己還需要親臨訊問現(xiàn)場,實踐其設想和謀劃,他們又具有表演者的角色 。
偵訊中的有利條件是:警方可以根據(jù)案情,依法采用強制措施,阻斷嫌疑人獲得外部信息的通道,操控訊問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彼暗己明的態(tài)勢。偵查員雖然不完全清楚整個案情,但偵查的隱蔽性,使他們成為案偵的知密者。許多情況下,他們掌握了一些知情面非常小的案件細節(jié),甚至是只有作案人才可能知曉的細節(jié)。另一方面,嫌疑人最清楚自己與案件的真實關系。如果他們是無辜的,他們就不會知道這些細節(jié)。訊問雙方的這種信息不對稱,是偵訊和戲劇表演不同、也同模擬審訊相區(qū)別的地方。它們成為偵訊雙方知密與守密的焦點,也是偵訊對策成敗的內核。如果偵查員不亂拋證據(jù),也不用之于指供、引供,也就容易據(jù)此判明嫌疑人對案情的知情度。這就既有利于甄別無辜,也有利于向案犯傳遞警方掌握其案件證據(jù)的信息。偵訊也就可以隱己露彼,演出一臺有聲有色的大戲。
這種自編自導自演的偵訊活動,使偵查員承擔了雙重角色。偵訊活動的編導者,需有對策科學性與對話藝術性相結合的創(chuàng)造才能;審訊室里的演員,需有真實生動、富有激情的表演。這兩種角色的素質要求,有一定差異。編導者需要足夠的理性和思辨能力,他們需要客觀冷靜地分析案偵情況,謀劃和確定訊問的方向和重點,使偵訊具有計劃性和超前性。表演者需要豐富的感知經(jīng)驗與直覺頓悟,嫻熟地控制其表情達意的動作和非言語情態(tài),具有臨場發(fā)揮、隨機應變的行為能力。
在偵訊舞臺上,偵查員除了本色的表演,還可根據(jù)對策的需要,臨機扮演各種心理角色。這就需要他們像演員塑造角色一樣來塑造自我形象,在真實的心理溝通中,與嫌疑人進行有效交流。這種對策角色,嶄露于具體的現(xiàn)實情境中。情境真實了,角色演啥像啥,才會產(chǎn)生心理認同,成為嫌疑人認可的性格演員。
四、偵訊角色的情境性
(一)角色與情景
偵訊角色的心理認同,與他們所處的情景直接相關。情景指感情與景色,也指情形和情況 。偵訊情景中的“景色”,可以是審訊室的實體環(huán)境,也可以是視頻中虛擬的布景和雙方頭腦中的心象。無論是偵查員或者犯罪嫌疑人,其偵訊情景角色,都是與案偵和案件相聯(lián)系的。他們的認知和情感與眼前的景象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的具像的偵訊情景。在這種情景中,他們會感受到自己是什么樣的角色。
(二)情景與背景
偵訊情景和其案情聯(lián)系,也就具有了案件背景。背景是襯托主體事物的景物,也指對事態(tài)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觀情況 。這里的案件背景,指對案偵和偵訊雙方起制約作用的法治狀況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眼前感知的偵訊情景后面,具有法治的歷史大環(huán)境和案偵的現(xiàn)實小環(huán)境。偵訊法律對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和情景中展開的。除了具體的案情追蹤,會使偵訊背景具有個性;新《刑訴法》確立的律師會見不被監(jiān)聽、訊問同步錄音錄像、律師辯護取證、非法證據(jù)排除等一系列制度,也會讓偵訊背景具有時代共性。雙方在具體權利義務中感知的情景,也就一定要打上時代烙印。偵訊中的小情景,折射出法治的大背景。
(三)背景與話題
偵訊對策的展開和偵訊背景的利用,都需要尋找適當?shù)脑掝}。話題指談話的題目,談論的主題,它們是談話的中心 。偵訊中的話題,可能沒有明顯的題目,但卻有談話的中心。它們一般有程序性的過場話,也有實體性的事實陳述,多涉及案件的法律問題。案件與案偵的狀況,都是偵訊對話中的話題背景,尤其是取證情況,構成了偵訊重要的具體背景,它們使偵查員的問話有其法律趨勢。當然,偵訊對話也不限于以案件法律內容為中心的話題,它們還可能有服從于謀略需要的多種多樣的話題。這些話題與案情的廣泛聯(lián)系性,需要以雙方的個性和知識沉淀為心理背景。有些話題表面上比較凌亂,沒有什么中心,但在偵查員心里則是應該有中心、有思路的。否則,就不具有謀略性。雙方的計謀和算計,也構成對策性話題的心理背景。它們需要偵查員根據(jù)千變萬化的偵訊情勢,隨物附形,如行云流水,不留痕跡。關鍵是要找準嫌疑人的心理疼點和情感刺激點,適時切入案情,使嫌疑人吐露真情。這是偵訊的難點和重點。
(四)話題與情境
偵訊話題的設計和捕捉是情境性的。侃房價,可能摸到嫌疑人贓款的去向;聊小孩上學難,可能觸動嫌疑人脆弱的愛子情結;說人生遭遇,可能產(chǎn)生情感共鳴,等等。這個時候的一個眼色、一點暗示,就是一種情景。與案情相關的話題,能夠制造出一定的有利于訊問的情景,這是偵訊對策的重要功能。而偵訊對策,就在運作與案件背景相關的環(huán)境,比如審訊室的布置和使用等。它們同特定的案件相關聯(lián),就構成一定的偵訊情境。
在一定時間內,情境是各種情況相結合的境況。它包括情景、境地、環(huán)境等情況 。在邏輯上,情境包含了情景。情景是情境的一部分,偏重于主觀感受的那一部分,情境則是主客觀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在偵訊對話中,與案件相關的情境構成了潛在的語境;而審訊室里的場景,則構成了具體語境。它們既是產(chǎn)生對策性話題的背景因素,又是運作對策的環(huán)境要素。偵訊對策,需要憑借案偵形成的客觀條件和偵訊的心理環(huán)境,去捕捉溝通雙方情感的話題。這種溝通的橋梁就是智謀。偵查員運用偵訊謀略,就可以架起形成特定語境的橋梁。偵訊的現(xiàn)實情境,產(chǎn)生內外語境,形成雙方溝通的平臺。憑借這一平臺,偵查員就可延伸一定的話題,去達到其對策目的。
(五)情境與角色
偵訊情境是在偵訊活動中形成的,情境的客觀制約和主觀創(chuàng)造,也在塑造著偵訊角色。同時,偵訊角色們,也都在有意無意地創(chuàng)造偵訊的氣氛和情景。偵訊角色不是抽象的概念,一定是具體境況中的個體,具有相當?shù)那榫承浴刹閱T的角色塑造,一定要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才能使嫌疑人信服,也才能使訊問成功。在偵訊中,沒有不同一定境況相關聯(lián)的角色,也沒有脫離具體角色的情境。
個案都是情境性的,犯罪過程總與一定的情境相關聯(lián)。尤其是激情犯罪,情景氣氛就是巨大的行為推手。犯罪現(xiàn)場的一支鮮花、一個暖瓶、一份禮品、一瓶好酒,都可能因特定的情境給作案人留下深刻印象,形成特定的案偵線索。偵查員若能發(fā)現(xiàn)它們,并在偵訊中使用它們,喚起和開掘作案人的情境性心理痕跡,就能有效地擴大他們的心理現(xiàn)場。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形成內在的心理證據(jù),成功地將嫌疑人置于供述角色的位置,使之意志動搖。這時候,緩和氣氛,就有了心理接觸的條件。適時地緩和緊張氣氛,可在心理上讓嫌疑人搭梯下樓。面對嫌疑人的心理掙扎,偵查員給其倒一杯水、點一支煙,都是一種緩和緊張氣氛的情境設計。有了符合偵訊情境的角色設計,偵查員也就把握了對策性話語權,能夠逐漸完成其引導供述的角色塑造。
五、偵訊角色的互動性
法律對話的強制性,使偵訊雙方的角色定位是相對固定的。偵查員除了其法律捍衛(wèi)者的本色定位,最關鍵的是其對策角色的心理塑造,哪怕其是臨時角色。除了“是青天還是酷吏”之類的法律角色,雙方在對方的心理角色是什么,是缺乏同情心的陌生人,還是長者、兄弟、友人,這需要在對話情境的互動中實現(xiàn)。對話的互動性,使雙方的話題與角色也呈現(xiàn)動態(tài)性。偵訊對策角色的扮演,會隨著話題內容的情景而變化。
(一)偵訊對話的動態(tài)性與主動權
偵訊的情景是動態(tài)的,它源于偵訊對話的互動性。這種互動性的話題,體現(xiàn)了一定的話語權。在偵訊對話中,偵查員與嫌疑人的話語權當然是不對等的。在法律角色的表層,偵查員具有絕對的話語權,他可以掌控對話環(huán)境,設計對策情境,嫌疑人則是在被動地接受調查和訊問。但實際上,如果偵查員一點都不了解案情真相,沒有扎實的證據(jù)作為秘密武器,他們的話語權就會大打折扣。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偵訊工作尤其是這樣。偵訊隨著對話的逐漸深入,雙方都可能言多有失。偵查員也可能暴露了不掌握證據(jù)的弱點,而喪失主動權。當然,如果偵查員對策恰當,也可能隱其弱點,占據(jù)主動。同理,犯罪嫌疑人如果言多有失,就會更加被動。無辜嫌疑人也許并不忌諱這個,他們沒必要撒謊,一般也就不怕言多。有罪嫌疑人出于逃罪心理,則會用謊言進行防衛(wèi)。然而,一句謊話,則需要用十個謊話去圓它。這就會言多必失。因而,心懷鬼胎的犯罪人必然會管著自己的嘴,言語謹慎,少說為佳,或用沉默來加強戒備。
嫌疑人的沉默無語,會使偵訊氣氛沉悶凝滯。這是他們在進行心理防御,以守為攻,爭取主動。如果偵訊在沉默中僵持下去,偵查員也就被打敗,喪失了其訊問主動權。偵訊對策首要的任務,就是要設計適應這類情勢的有效話題,使對話能夠真正地互動起來。互動起來,才有希望發(fā)現(xiàn)訊問戰(zhàn)機,找到出擊之點。
(二)話題情境與偵訊角色的互動
偵訊的成功互動,需要不同程度的角色轉變。比如,嫌疑人缺乏父愛母愛,年長的偵查員就可運用生活關照等來進行長輩角色的扮演;嫌疑人年輕氣盛,年輕的偵查員就可從情感理解等來尋找共同話題,進行哥們角色的扮演,等等。總之,對話中的角色創(chuàng)造,需要一定的親和力。偵查員要善于利用親近效應、共同效應等心理技巧,縮短與嫌疑人間的心理距離。讓他們產(chǎn)生角色認同感,才能一定程度地緩解其抵觸情緒,轉變他們的態(tài)度,以形成便于交流的氣氛。
在偵訊活動中,案件的背景及其情境信息,都會在角色話題的互動中或明或暗地表現(xiàn)出來。在一起妻子離奇失蹤案中,警方勘驗其家,沒有找到任何痕跡,只發(fā)現(xiàn)妻子準備出差的包還留在家里。而先前,其丈夫卻說她已拿包出差了,顯然說了謊,具有重大嫌疑。但警方苦于沒有其他證據(jù),案件一時無法調查下去。不久,妻子尸體在離家不遠的街面下水道里被發(fā)現(xiàn)。當警方再次訊問丈夫時,他還是以被害人家屬身份辯解,但卻說漏了話:“我要是害她,也背不動她呀!”這與警方掌握的案情十分吻合。拋尸現(xiàn)場十分狹窄,在里面爬行十分吃力。偵查員開始發(fā)現(xiàn)的,是無頭的上軀干;搜索到前頭,才又找到頭和腿。丈夫下意識的辯詞,暗合了拋尸的現(xiàn)場情境和碎尸方式的案情背景。這個高度保密的情況,只有警方和案犯才知曉。嫌疑人辯解喚起的聯(lián)想和情境,形成了偵訊雙方共同的感受和領悟。在情景互動中,偵查員確認了丈夫就是殺妻的兇手,由此撕開了這起失蹤案的缺口。
在偵訊互動中,偵查員時常要站在作案人角度換位思考,在頭腦中還原案件事實。有時,還要將自己幻化成作案人,與嫌疑人進行暗合案情的對話,以喚起其有關犯罪過程的聯(lián)想。在角色互動中,激活他們的犯罪心理痕跡,捕捉隱含在其心理現(xiàn)場中與案件信息有關的蛛絲馬跡。這就需要偵查員掌握知密度較高的案情,在偵訊對話中去感受和探尋嫌疑人內心的秘密。
(三)對策角色情境的固定
對策角色的互動,構成了偵訊情景的一個內容。在特定案偵情況和訊問條件的背景下,供述就具有相當?shù)那榫承浴O右扇嗽谶@種情境下痛快地供認了,換了一個環(huán)境,他們可能就會猶豫,甚至否認和翻供。在角色互動的情景中,偵查員就應將固定口供作為重要的對策內容。
固定口供情境的技巧:一是利用同步錄音錄像,記錄當時當?shù)氐木唧w情景。給公訴留下訴諸感官和直覺的“情態(tài)證據(jù)”,以便檢察官和法官的“內心確證”。二是利用過細訊問,問明案情細節(jié)。細節(jié)越具體、越具有個性,其證據(jù)價值越高,越難于推翻。尤其是那些只有作案人才可能知道的關鍵性案情,其細節(jié)的知密度越高、守密性越強,越能證明他就是作案人。三是利用其他的人證物證去印證供詞,尤其是痕跡物品的佐證。有了同伙的口供、被害人的陳述、他人證言的印證,就能補強嫌疑人供述的真實性;有了作案手段、作案工具、現(xiàn)場痕跡等物證及其科學鑒定的佐證,嫌疑人就很難翻供。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偵訊記錄,利用多種先進的記錄手段,有效地固定口供及其對策情景。記錄使角色互動具有真實性,才能提高偵訊證據(jù)的可信度。
六、偵訊中的角色轉化
面對社會,偵查員和犯罪嫌疑人都是一種公眾形象,而偵訊的事實角色卻是具體的形象。公眾形象是外在的角色印象,它們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事實角色的具像性,則使其形象大于概念。事實角色具有其內在邏輯,需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偵訊的直接對抗性,使訊問活動面臨巨大的職業(yè)風險。許多時候,真相大白于天下,事實往往會令人大吃一驚。案偵事實是客觀存在,偵訊雙方內心角色的認可度,卻是一種主觀存在。偵查人員和犯罪嫌疑人,由于偵訊的沖突性,對話的難度具有普遍性。對話難度對偵查員的心理壓力,會使非法訊問時常游走其間,直至發(fā)生刑訊逼供。如果嫌疑人是無辜的,他們的角色就會出人意外地相互轉化。
一旦出現(xiàn)冤假錯案,犯罪嫌疑人變成了無辜的被害人,偵查員就成了掩蓋事實真相、制造冤假錯案的推手,他們的職業(yè)角色就會被顛覆。我國《刑訴法》第50條,有嚴禁刑訊逼供和不得強迫其認罪的條款。《刑法》第247條,規(guī)定了刑訊逼供罪,可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致人傷殘、死亡的,從重處罰。偵查員的公眾形象,本來是追溯案件事實真相、追究犯罪人的執(zhí)法者與護法者的角色,而他們也往往以此名義將一些非法引供、騙供合理化。這種“合理化”,還可能使一些偵查員知法犯法,淪為犯罪人。不依法辦案的結果,偵查員很可能把自己也辦進監(jiān)獄去了。所有的冤假錯案中,都有刑訊逼供。不同程度的逼供行為,在偵訊中也有一定的普遍性。這種嚴峻形勢形成的職業(yè)風險,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客觀地說,公事公辦,偵查員都不愿為了工作犯錯誤,更不用說觸犯刑律。但職責所在,他們得千方百計地偵破案件。這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也是為了急于證明其“偵辦能力”。這點成就感是無可厚非的,許多人也不同程度地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但是,他們的角色定位并不因此固定不變,偵訊中的一些瑕疵,會使之發(fā)生角色偏移。偵訊環(huán)境是封閉的,這使嫌疑人無力自保的同時,也促使偵訊行為放肆。對于非法訊問,一些偵查員抱有僥幸心理,直至膽大妄為,為所欲為。從法律定位的角度看,偵訊角色的互動性,可能從量變到質變,使偵訊雙方的角色位置發(fā)生變化,或者完全轉變。有些偵查員是因業(yè)務素質低,應該避免而沒有避免導致過失;有些偵查員是違法引供誘供成習慣,其不合法不道德的行為,他們心知肚明,卻做得較為隱蔽。法律一時半會處理不了他們,其行為還在行業(yè)自律范圍的容忍度內。一句話,他們還是人民內部矛盾。
有些偵查員則用刑訊逼供對付犯罪嫌疑人,他們明知這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行為,還是要去觸犯刑律。這就是用犯罪行為對付罪犯,或者用犯罪行為對付無辜,偵查員這時的角色都是犯罪者角色。“佘祥林殺妻案”中的一位主辦副局長,在5天5夜的刑訊逼供中,就當著數(shù)名干警的面公然說:“老子知道你沒有殺人,不置你于死地,你出去了又要告老子!”同時,將佘所寫的日記、上訴、申訴底稿全部搜走 。這種踐踏法律的公然性,說明刑訊逼供在行業(yè)內是一種公開的秘密,幾乎有其潛規(guī)則。這種明知故犯,是將一己私利置于公正執(zhí)法之上。其故意犯罪的動機,與他們的公眾形象大相徑庭。這種事實真相一旦被揭露、被曝光,對公安司法人員的殺傷力就很大,對其公眾形象就是一種致命的損害。同時,它也極大地損傷了公安司法機關的公信力。公眾的同情,也就全部在犯罪嫌疑人一邊了。這種角色轉變,也就發(fā)生了驚人的大逆轉。
七、結語
偵訊要達到突破口供的目的,就要在對策鋪墊中使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角色認同。在這個過程中,偵查員有自己的本職角色。同時,他們也要注意塑造各種對策角色,才能與嫌疑人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在有效的心理接觸中,達到獲得真實供述之目的。偵訊對策是對付犯罪嫌疑人的,但偵查員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相關素質,對付自己各種各樣的私心雜念。不管臨時的心理角色如何演變,偵查員對付了自己的雜念,才能最后地忠實于其本職的角色位置。
偵訊角色是互動的,偵訊對策需要一些小伎倆,但更需要大真誠。偵訊謀略的界限,就在偵查員本職角色的自我認同度;在努力修煉業(yè)務能力中,堅守其職業(yè)道德和法律底線。如果他們將法律當兒戲,沒有敬畏之心,而將自己放在以暴制暴、以黑控黑、以罪治罪的位置,其執(zhí)法者的角色,也就遲早會變質會變味。如何對待嫌疑人,偵查員能否守住自己的職業(yè)操守,偵訊活動突破口供的過程,便是一塊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