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力 ■江西省新建縣國土資源局,江西 南昌 330100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高速發展,之前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產生了一系列問題,諸如人口過量增加、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等問題,也出現不斷擴大的農地利用范圍、農地利用方式的不斷變化,而導致農地質量下降、自然災害頻發,影響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不斷加快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研究。隨著當前工業化以及城市化的不斷發展,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開始轉移到二、三產業,這就導致農戶對土地依賴性下降以及農地非農就業比例提高,而且農業結構的調整促使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使農村土地流轉。農地流轉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更好地引導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健康發展、完善流轉機制、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農地流轉改變了傳統的農村土地結構、利用方式。本文以江西南昌地區環境為例,在農戶調查問卷基礎上,構建農戶土地流轉行為決策模式分析。
根據前文研究基礎,隨機抽取江西南昌不同方向的6個鄉鎮350為農戶調研,發放調查問卷350份,回收350份,有效問卷為285份,有效率為81.43%。調查內容主要為農戶家庭基本情況、農戶土地經營劑流轉情況、農產品貿易情況、農戶家庭收支情況、土地利用情況。
為具體量化影響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每個因素對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本文中自變量為土地利用變化主要因子,因變量為土地利用變化絕對量,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Y=B0+B1X1+B2X2+B3X3+£,Y為觀察的隨機變量,X1、X2、X3、、、、、Xk 為可觀察一般變量;B1、B2、B3、、、、Bk為待定模型參數,£為隨機誤差。
依據農戶土地流轉行為分析土地利用變化機理,并依據調研數據,初步明確因變量、2個可能會農戶土地利用產生影響的因子,各個變量的描述分別為:Y(土地利用變化農地面積):土地利用變化表現形式多樣,絕對量為土地利用變化設為方程的因變量;X1(農戶現有農用面積);隨著農戶用又土地規模的擴大,農業生產所獲得收益越高,因此,農戶目前所擁有農用面積多少對土地利用方式選擇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X2(家庭中最高受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為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家庭中教育水平最高的人具有重要的決策作用;X3(政府干預行為):政治經濟絕對對土地利用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是直接決策因素;X4(農地流轉率):可據此分析農戶農地流轉情況、對農戶農業用地非耕地流轉的影響;X5(農產品銷售率):農產品銷售率低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并非農業收入;相反則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調整土地利用類型:X6(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可用于評價一個家庭的支出能力,直接影響著這個家庭是否有一部分支出為土地利用變化成本;X7(農戶家庭非農收入為總收入比例):農戶家庭非農收入提高,這樣表明農戶更多從土地解放出來從事非農生產;X8(農戶農地經營效應):其是農戶決策的一個根本性因素,對農戶經濟行為有著直接影響作用。
根據Eviews軟件對樣本數據實施多元線性回顧分析,檢驗方程為:Y=-1.941X1+7.660X4+1.745X5-8.034X8+9.360,具體見表 1:

表1 模型回顧結果
根據回歸結果對各個自變量、因變量關系描述分析:
(1)農地流轉率與土地利用變化為正相關性。農地流轉率高,則土地利用變化農地面積多,表明農戶變更土地利用方式的一個主要因素為農地流轉。農戶流入土地為了將土地集中并不斷將農地面積擴大,規模經營,或種植效應良好的經濟作用,流出土地主要為了進行非農產業生產。而且當前國家的一些政策也對土地利用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農戶現有農用地面積、土地利用變化為負相關。隨著農戶現有農用面積增大,農戶改變原土地利用模式可能性變小。農戶經營的農地面積小,不能形成規模,不利于提高經濟效應,降低農戶的生產積極性。農戶在考慮自身效益的基礎上,通過租賃、入股、反租倒包方式流入到集體、企業或其他農戶,實現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
(3)農戶家庭非農收入為總收入的比例、土地利用變化之間為負相關。隨著農戶家庭非農收入比例不斷增加,農戶在包郵基本口糧田基礎上,會將其他農地釋放并流轉出去,繼而將稀缺資源投入到非農產業,改變農戶土地利用方式。
(4)農產品銷售率、土地利用變化之間之間為正相關。隨著農產品銷售率增加,農戶改變現有農地利用方式可能性也不斷增加,改變面積增加受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比較效益驅動,為了收獲更高的效益,農戶會出售大量農產品,選擇較好經營的農業產業,改變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結構。
綜上所述,在農村土地利用變化中,農地流轉率、農用地面積、農產品銷售率、農民家庭非農收入占總收入比例等因素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臨床針對性提出:第一,解放剩余勞動力,將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提高農戶的非農收入;第二,針對農戶現存在的農用面積過小問題,提倡農村地區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提倡實施土地流轉;第三,規范以及活躍農村集貿市場,促進區域農貿產品的發展,應根據市場的需求調整農業結構,加快構建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促使農村自然經濟轉變為商品經濟,實現農村經濟的商品化、社會化以及專業化。第四,穩定地區糧食產量,同時進行農產業結構調整,鼓勵農民多方向發展,尤其多生產市場需求量大、經濟效益高的經作物,對于規避風險,促使農民增收相當有效。
[1]單楊.農地流轉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10(3):36-37.
[2]周媛媛,金麗馥.農地流轉市場化運行機制的構建——基于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的實地考察[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6):45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