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林+余向東+蔣文龍+施維+房寧+朱海洋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既是重要的經濟問題、民生問題,更是重大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的浙江省,不單強化“產出來”和“管出來”,而且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闖出了一條致力于標本兼治、社會共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之路。
山水江南,魚米之鄉,物阜民豐。
在“七山一水兩分地”的浙江,自古就以其優渥的自然稟賦,出產美味,犒賞舌尖。如今,正在努力打造綠色農業強省的浙江,為守護“舌尖上的安全”,創造出諸多“率先”:
率先在全國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和執法機構全覆蓋;率先探索出了“五個一”的監管模式,推進標準化生產;率先提出“整體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示范縣創建”……
一項項“率先”不僅體現在工作力度上,體現在整體發展環境上,更體現在漸趨明朗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中。浙江守衛舌尖安全靠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發展理念提供的思想支撐,靠的是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打下的產業基礎,靠的是市場機制提供的充足動力,靠的是義利兼顧文化提供的精神內核。
在這一場從“吃飽”向“吃好”的轉變過程中,浙江在實踐中先行探索,表現出的勇氣和智慧,讓我們見證的不僅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改善,更是一次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大變革;不僅是質量安全監管體制機制的完善,更是一場政府職能轉變與治理能力體系提升的大考驗。
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民生
“一飯膏粱,維系萬家;柴米油鹽,關系大局”。讓老百姓吃飽、吃好,不僅關乎經濟,而且關乎民生、關乎政治。隨著農產品貿易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推進,還關系到國際交往和國家形象。
正因為如此,中央在新階段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反復強調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201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從強化屬地管理責任、落實監管任務等6大方面,對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進行整體部署。
而地處東海之濱的浙江,所面臨的威脅和挑戰更早、更嚴峻;感觸更敏銳、更直接。
從產業發展現狀看,浙江特色產品多,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點明顯,然而戶均經營規模小,農業收入副業化、勞力兼業化普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困難,安全問題隱患多。
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浙江早在2005年,人均GDP就超過3400美元,已進入中等收入地區。人們的消費不再局限衣食住行,而向享受型、安全型、發展型快速轉變。這意味著老百姓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更為關注。與此同時,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農產品貿易的大進大出,都大大增加了質量安全問題的壓力。
在2014年年初全省“兩會”上,浙江省省長李強代表省政府作出承諾,把保障“舌尖安全”,作為當年為民辦的10件實事之一。他強調,政府工作有三個底線:百姓增收、生態良好、社會平安。如果農產品質量安全都無法確保,經濟發展成就再大,都將失去意義。
浙江省農業廳的干部還清楚地記得,副省長黃旭明2013年1月上任后,第一次到省農業廳視察,便去了省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當聽到浙江這幾年農產品合格率一直穩定在98%以上,并呈上升趨勢,這才放心。
回顧歷程,筆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浙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是和省委、省政府對農業發展的部署相適相承,是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相適應的:從“兩創”(創業富民、創新強省)、“兩富”(物質富裕、精神富有),再到“兩美”(美麗浙江、美好生活);浙江農業從高效走向生態高效,尤其是浙江提出“兩美”之后,浙江農業系統找準定位,提出通過“治水倒逼促轉型、生態興農美田園”和“產管并舉促提質、安全放心美生活”,努力打造綠色農業強省,其中就蘊含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較高要求。
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視,既體現了浙江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局意識、民生理念,同時也是其從省情、農情出發的發展智慧。農業資源弱省要蝶變成特色農業、精品農業的大省,一個農業只占GDP5%的省份要成長為現代農業的排頭兵,一個要將經濟發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的經濟強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既是其繞不開的一道坎,更是其更好發展的一級階梯。
“產出來”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發揮市場作用
“浙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慢不得,也急不得。”在談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時,浙江省農業廳廳長史濟錫說出了浙江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現實。
“慢不得”是基于嚴峻的現實壓力——在浙江省現代農業總體快速發展中,仍存在相當程度的小規模、兼業化的生產方式和農業投入品錯用、違禁使用等現象,任何地方、任何環節、任何品種、任何生產經營主體,都可能存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全方位監管的難度和任務可想而知。
“急不得”是因為必須遵循規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要與消費者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相適應,更要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相適應,這些工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提出,說到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必須要由發展來解決。
兩個“不得”,道出了浙江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之難。千家萬戶,如何監管?千頭萬緒,從何下手?千方百計,如何實施?
浙江的認識是,在“小生產對接大市場”的格局之下,只有先提高生產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約束力,以生態化、標準化、品牌化為支撐,貫之以市場導向和激勵作用,發揮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能動性,使之有意愿、有能力擔當質量安全的第一“把關人”,從“產出來”的首要環節,把住農產品質量安全關。
——環境生態化,為安全生產守護青山綠水
2014年以來,一場聲勢浩大的“五水共治”工程,在浙江各地轟轟烈烈展開。浙江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限期關閉違規的養殖場,重新整治大量污臭不堪的河港、溝渠、池塘,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還生產、生活一個優良的生態環境。
早在2005年,浙江就發布了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安全標準,以土壤、灌溉水和環境空氣質量作為主要指標。近年來,從“兩美浙江”的提出,到“五水共治”的推進,都是政府在大手筆謀劃,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做系統工作。
“改善生態環境,為農產品產地環境的凈化提供了條件。反過來,農業生產中秉承生態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既保護了產地環境,也大大降低了源頭風險。”浙江省農業廳副廳長劉嬪珺說。
2014年6月,浙江被農業部批準為全國唯一的現代生態農業循環發展試點省份,生態循環已成為浙江農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生產標準化,以市場主體帶動“整齊劃一”
浙江全面推行農業生產“五個一”標準化模式:這就是“一個產業標準、一張模式圖、一套講解光盤、一本操作手冊、一個示范園”。同時,通過土地流轉等著力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為標準化的實施提供了條件。
目前,浙江的農業龍頭企業就有7500多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有4萬多家。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浙江的土地流轉率高達47%,全省一半以上的農戶,在主體帶動下,已經邁進了標準化生產的大門。
——營銷品牌化,靠利益驅動激發內在動力
浙江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通過品牌化進一步促進標準化,用市場化的方法和思路,從根本上解決標準化、進而解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
他們的做法之一就是致力于打造區域性公共品牌。由產業協會出面注冊商標,打造由產業主體共同使用的公共品牌。而生產主體如要“借光”,享受公共品牌的影響力,則必須符合要求、符合標準,保證質量安全。現在,浙江幾乎每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特色產業,都建有自己的區域公用品牌,如“安吉白茶”、“仙居楊梅”、“臨海蜜橘”等。
生態化解決了生產環境的安全問題,為標準化生產“清場”;標準化確保了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和質量問題,為品牌化提供品質保障;品牌化則為生態化、標準化解決了動力機制問題,“三化”之間形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管出來”根本在于將“管理”轉變為“治理”
用市場化的“靈丹妙藥”解決“產出來”的動力機制,但市場化不能“包治百病”。浙江認為,這個時候就要發揮政府的作用,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把農產品安全“管出來”。
如今,浙江上下已形成一把手直接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部門齊抓共管的氛圍,工作舉措上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向全程風險管理、社會共治轉變。
——獎罰分明,真刀真槍動真格
在部門監管責任上,浙江省農業廳明確了全廳所有處室、單位的職責,落實“一崗雙責”,建立了抓行業必抓安全,抓生產必抓安全的機制。
對于地方政府,省里每年與各市簽訂安全目標管理考核責任書,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對發生重大事故的實行“一票否決”。
在生產經營主體責任上,浙江將質量安全監管與產業扶持聯動,一旦出現不合格或不良記錄,生產主體就被劃入“黑名單”,3年內將與任何項目扶持“絕緣”……
深諳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的浙江,堅持用法治凈化農產品市場環境,深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3年來,整個浙江在專項檢查行動中立案查處的案件就達3000起。
罰,起到的是震懾教育作用;而獎,則發揮正向的引領鼓勵作用。
在正向引領上,湖州市有一個創新——每年評選一次農產品質量獎,每次不超過5個農產品,對獲獎的產品,由市政府一次性獎勵10萬元。
“設立獎項的重點不在于10萬元獎金,而是通過這種方式,向社會昭示政府在鼓勵什么、支持什么,有利于全社會形成重視質量安全的氛圍。”湖州農業局副局長沈紅星說。
——全力投入,讓監管回歸服務的本質
浙江省1165個涉農鄉鎮街道,全部配備了農產品安全快速檢測室,不管是農民自己種的菜要上市,或是消費者對買的菜有疑慮,都可到此免費檢測。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點在基層。從2007年開始,浙江投入逾兩億元資金,建成市縣兩級農產品質監站55個,基本覆蓋了全省農業主導產業生產區。浙江率先在全國建立省有總隊、市有支隊、縣有大隊的完整的農業行政執法體系,初步形成了覆蓋省、市、縣、鄉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
——真情溝通,激勵全社會參與治理
為增加信息透明度,讓百姓明明白白消費,近年來,浙江省把信息宣傳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別提出注重與媒體、與公眾的溝通。農業廳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直通車、市民果蔬基地體驗等活動,與省內主流媒體合作推出“農業廳長請你來提問”等節目,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透明度,讓公眾參與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中來。
2011年,“爆炸西瓜”波及浙江,農業廳迅速組織專家,通過媒體釋疑解惑,告訴消費者,這并非膨大劑引起,而是新品種遭遇連日陰雨所致;2012年,微博爆料“寧波余慈楊梅噴灑膨大劑”后,農業廳第一時間回應社會關注,消除不實傳言對楊梅產業的影響。
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主動說”“適時說”“引導說”“多種形式說”,傳達出的開放、真誠,不僅有利于提振消費信心,維護農業產業穩定,更樹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公眾的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