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福+蔣云鶴
一個危機——人口危機,正在挑戰中國未來;
一個噩夢——人口噩夢,正在劇烈撞擊中國夢;
在中國大地,與中國夢比肩同行的,是中國的人口噩夢。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有人力、缺財力,“計劃經濟體制”制約了生產力。改革開放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解放了生產力,使中國物質財富極大涌流。但是30多年的“計劃生育體制”,嚴重限制了中國生育力,將導致未來的中國有財力、缺人力,在財富光環的背后,是民族復興后繼乏人的人口危局。應對中國人口危機,創新中國人口戰略,轉型中國基本國策,建立中國公民“自主生育體制”,制定國家“鼓勵生育”政策,變限制生育為放開生育,從自主生育到鼓勵生育,已經成為實現中國夢的迫切需要,成為刻不容緩的戰略抉擇。
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早已為我國憲法所確立。進入21世紀,又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制定《中國公民自主生育法》,不僅要停止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而且需要對中國憲法做相應修正。
2004年憲法修正案確認“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人權”概念進入了中國憲法。制定《中國公民自主生育法》,要把自主生育權作為中國公民人權的一個基本內容,作為國家實現和保障人權的一項重要責任。
中華復興后繼乏人,鼓勵生育利國利民。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盡快啟動《中國公民自主生育法》的立法工作。
一、觀察人口生育,要有全球視野
人類社會的全部再生產,歸結為物質財富的再生產和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在全球化時代,規劃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全球視野;而進行國家人口建設、抓好民族生育大業,也需要放眼全球,把握世界人口和生育的大趨勢、大格局。
1.人少為患——世界進入“缺人時代”
“人滿為患”,是一種傳統思維。當今世界,已經進入“缺人時代”,“人少為患”成為全球共識。
歐洲在經濟高速發展的20世紀50~60年代,還保持較高生育率,但在隨后20~30年,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例如,在西班牙,0~4歲的小孩要比30~34歲的人口少40%。
亞洲國家日本的生育率在20世紀50~60年代也很高,到70年代,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近年更降到1.2的水平。韓國在20世紀70~80年代經濟起飛后,生育率一路下滑,現在比日本還低。就連不夠發達的越南和泰國,生育率也隨著經濟的發展,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今天的世界,經濟建設越是現代化,人口格局就越呈少子化。
過去200年,特別是最近30多年來,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在1820、1950、1980和2013年,分別為35.0%、21.8%、22.1%和19.0%,總體上在大幅下降,并且還將繼續下降到10%以下。目前中國新出生嬰兒的比例只占世界新出生嬰兒的12%。專家預測到2060年,中國的新生嬰兒比例將進一步降低到6%。
今天的世界,在為“缺人”發愁。環顧全球,凡生育率水平降到1.5以下的國家,都推出鼓勵生育的政策。在俄羅斯,生育二胎以上的孕婦,每生一胎便可獲得相當于5000英鎊的獎勵;在德國,停職在家照顧孩子的父母全年每月可得到相當于稅后月收入2/3的補貼。在法國,政府給生育8個及以上孩子的父母,頒發法蘭西共和國家庭金質勛章;在人口稠密的新加坡、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生育政策更是經歷了從鼓勵少生到鼓勵多生的180度大轉彎。
2.人口規律——在“與時俱進”
當世界進入“缺人時代”,各國由“人滿為患”轉變為“人少為患”時,傳統的人口觀、人口學、人口策、人口律,就需要重新審視。關鍵在于:人口和生育規律變了,過去是定律、是真理的東西,今天已經是謬誤、是災難了。
農業社會,有一種規律性的現象,就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生育力抵消生產力,生產力制約生育力。而現代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生育力卻急速下滑。人口學家們測算,一個國家人均收入一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4000美元,生育率就會降到更替水平2.2之下;一旦達到10000美元,生育率甚至會降到1.5以下。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因為現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科技創新能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口越多,市場就越大,創新主體就越多,社會活力也越強。結果,生產力制約生育力的舊規律,就被 “生產力擁抱生育力”的新規律所取代。這樣一來,人類社會的人口生育規律,就由過去的“生產力越低、生育率越高”,轉變到“生產力越高,生育率越低”;就由過去的“人均財富越少,越要控制生育”,轉變為“人均收入越高,越要鼓勵生育”。在人類社會人口和生育規律的轉變面前,要保持人口更替有活力,要保障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的人口政策就要適時扔掉“老規律”,準確把握“新規律”,按照新規律制定新的人口戰略和生育政策。
3.人口版圖——生育力改變世界格局
人口變化,影響世界格局。大國人口與大國興衰,相輔相成,成敗攸關。
①人口格局與大國興衰——國家實力,不僅包括領土、經濟、軍力,也包括人口實力。人口衰落的國家,不可能保持活力和提升競爭力。大國崛起,不可能在人口衰落中實現。西方世界的崛起與擴張,是與人口膨脹和人口輸出聯系在一起的。而西方的衰落,也伴隨著人口生育的停滯和萎縮。2050年以后,歐洲人口將持續“衰落”,若開放國際移民,歐洲大國的人口版圖將重新描繪:英國將有舉足輕重的印巴移民,法國將有更多前殖民地如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后裔;德國“客居”的土耳其人口將變成“主居”。這樣,曾經是西方文明核心的歐洲不復存在,將被伊斯蘭文明的人口覆蓋。西方人口的“沒落”最終將被非西方人口的“興起”而替換和“覆蓋”。人口格局的顛覆性變化,將使世界體系中的西方“中心”地位被取而代之。中國在1950年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為21.89%,1975年為22.76%,2000年下降到20.72%,預計到2050年將下降到15.32%;2100年將下降到10%以下。如果繼續保持低生育率,更會降至5%。印度在世界人口舞臺上“節節攀升”,1950年占世界人口14.67%,2000年上升到17.21%,2050年將上升至18.18%。美國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由2000年的4.61%,預測到2100年可能提升到4.78%。俄羅斯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將由2000年的2.40%下降到2100年的1.11%。
②人口格局與文明競爭——人口是文明的載體。文明的競爭與人口的競爭緊密聯系。1920年生活在西方文明之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8.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為32.3%;歷經20世紀50~60年代非西方國家“獨立”和“人口爆炸”之后,1971年西方文明控制下的人口降至14.4%。到21世紀20年代,即距西方文明達到頂峰的100年之后,西方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10%。在承載西方文明的人口規模大變化的同時,非西方文明的人口結構也急劇變化。例如,伊斯蘭文明控制世界人口的比例,在1920年僅為2.4%,與西方文明相差近45個百分點。可是80年后,伊斯蘭文明控制下的人口占到了世界人口的15.9%,超過了西方文明人口的比例。20世紀后半葉世界人口處于兩極變化之中: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人口規模相對變小,進入“銀發閃耀”的老齡社會;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空前,形成“生機勃勃”的年輕社會。美國著名專家亨廷頓看到伊斯蘭國家15~24歲的年輕人口增長特快,超過20%的高比重,擔心伊斯蘭世界年輕人口迅猛增長會沖擊老齡化社會的西方文明;亨廷頓憂慮西方世界內部人口族群結構、宗教結構的變化將導致西方文明被伊斯蘭文明蠶食。20世紀90年代,歐洲的移民中2/3是穆斯林。在德國,信仰伊斯蘭教人群的生育水平高于信仰基督教人群。而伊斯蘭國家還在號召穆斯林“通過與非伊斯蘭族群的互相同化,使他們逐漸接受伊斯蘭教的道德準則和宗教信仰,從而在將來的某一天成為社會的多數”。有人說,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競爭,最后的結局,不是取決于軍事戰斗力和經濟力,而是取決于生育力,是生育決定勝負,是搖籃決定成敗。一個充滿“空搖籃”的西方世界,其文明的衰落,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在西方以“選票為王”的體制下,人多則票多,生育力就是戰斗力,生育力就意味著權利和權力。在當今世界人口格局與文明競爭的關系上,有人喻之為“老齡化的西方社會,中年化的東方社會,年輕化的伊斯蘭社會”。這是耐人尋味的。
③人口格局與國家演變——大國內部的人口格局變化對大國政治具有顛覆性影響。在一個國家內部,人口格局的變異,會對這個國家的政治生態產生重大影響。據美國人口調查局估計,21世紀中葉,美國人口中將有25%是拉美裔人,2050年以后美國的歐裔白人將從多數變為少數(低于50%)。亨廷頓擔心“如果新移民不能融入迄今為止支配美國的歐裔文化,那么美國人口的非西方化是否會意味著它的非美國化”。亨廷頓的擔心,不是杞人憂天。人口格局對國家的演變,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口年齡結構的失衡,都會嚴重改變國家的特性,影響民族的活力。例如日本的低生育率造成國家內部老年人與年青人的人口比例失調,進而導致日本社會政治生態的變異。日本不僅老人多,老人參與投票的比例也遠遠高于年輕人。2003年,日本60~69歲老人的投票率高達77%,而20~29歲年輕人的投票率只有35%。由于老人選票在選舉中占絕對優勢,政治人物推出的政策自然會向老年人傾斜,以致整個國家出現嚴重的“老人政治”。就像老齡化會抑制企業的創造力一樣,老齡化也使整個政府和民意變得保守。日本的領導人不僅年齡比美國總統大,而且其實行的經濟政策也十分保守。
二、反思計劃生育,停止“自殺政策”
中國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唯一長時間實行計劃生育的國家。中國今天在人口和生育問題上出現的所有熱點難點問題,以及中國人口生育領域在未來的重大隱患、憂患,都與計劃生育這個基本國策大有干系。
1.計劃生育——毀我“人口長城”
新中國成立初期生育率高達6.0左右,20世紀70年代的生育率是2.2~2.8,20世紀90年代則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中國的生育率不到1.5。現在,中國生育率降至1.3,很多大城市戶籍人口的生育率只有0.8左右。0.8的生育率,意味著中國大城市的戶籍人口每一代要減少一半以上。這是一個在人口問題上“高速自殺”景象。
中國2010年14歲及以下的人口比例只有16.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7%,更低于發展中國家的29%。婦女總和生育率從1973年的4.5,降到1979年的2.8;1990年的2.3,降到1995年的1.5;2000年的1.22,降到2010年的1.18。中國育齡女性急劇減少,1990年代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導致“90后”母親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大約減少一半。
繼續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中國人口到本世紀末將減掉三分之二,剩下4.6億人;再過一百年到2200年可能只剩下6800萬人。計劃生育是一個“人口自殺”政策,這一政策,將把中國變成一個后繼乏人的“瀕危國”、男多女少的“光棍國”、遍地老爺爺的“老人國”。
2.計劃生育搭上“城市化快車”——人口一代減少一半
中國現在的生育率已經降到1.5以下,而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才完成一半。今后越來越多年輕人移居城市,中國的城市化率將從現在的50%上升到20年后的70%。上海0.7的生育率是低生育率的“世界冠軍”,如果全國生育率上海化,用70%的城市化率來計算,加權平均生育率就是0.7×70%+1.8×30%=1.03。農村的生育率姑且假設仍為1.8,那么中國的生育率會降到接近災難性的1.0。中國香港、新加坡的生育率已經降到了1.0左右,而中國不可能像新加坡一樣依靠移民維持繁榮。1.0的生育水平,意味著中國的人口數量每代人就會減半。
3.后繼無人——亡國滅種
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在中國形成一個畸形變異的社會。
這是一個白發蒼蒼的社會——每對夫婦要撫養4個老人。一個年輕人越來越少的國家,必然要走下坡路。對比中國2010年和2040年的人口結構,可以看到,到2040年,雖說中國總人口還是在14億左右,比現在略多,但是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從現在的1.71億增加到4.11億,20~60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將從8.17億下降到6.96億。其中,最有活力的20~40歲的人口,將從現在的4.36億下降到3.02億,下降幅度超過30%。
這是一個“媳婦荒”的光棍社會——2015年,中國每年進入婚齡期的男性要比女性多出15%,2020年將多出20%。2020年,適婚男性人口將比適婚女性人口多出近3000萬,而且還將繼續增加到4000萬。
這是一個有國少家的奇異社會——國以家為基石,家是國之細胞。興家才能強國。而中國人口危機,導致婚姻觀念異化,家庭結構脆弱,晚婚、不婚、離婚比率高企,“剩男”、“閨女”成群,男不能為人父,女不能為人母,家庭基礎不牢,社會殘缺不全,中華國本動搖。
計劃生育,特別是35年的一胎化政策,是新中國最大的戰略決策失誤。計劃生育政策,是中國也是世界史無前例的“人口自殺”政策;放開生育,是中國人口的休養生息;鼓勵生育,中華民族才能夠強身健體、國運永續。
三、基本國策轉型,一步調整到位
在全國全面實行計劃生育的20世紀80年代,有4個地區作為試點,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它們分別是甘肅省酒泉、山西省翼城、河北省承德、湖北省恩施。這4個地區是典型的中國欠發達地區。20多年的試點結果,這些地區的生育率也就在1.8左右。按照聯合國2011年公布的人口預測報告,我國若保持生育率1.8左右的中方案,100年之后人口將降至9億;若保持生育水平為不足1.5的低方案,我國人口將降至5億,屆時15歲以下少年人口比例將不足10%,65歲及以上人口將超過40%。這說明,只有停止實行計劃生育的中國,才是一個更正常、更健康、更有活力的中國。
在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場爭論像中國的生育政策那樣,持續半個世紀而不止。這場“世紀爭論”和“世紀試驗”,持續到今天,可以說是:百家爭鳴有共識,實踐檢驗出真知,基本國策需轉型,鼓勵生育呼聲急!
中國人口生育領域變革創新的時代潮流,對科學決策提出了三大要求:
一是決策的時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環境下,不失時機地實現中國人口生育政策的戰略轉型。全面深化改革,中國的人口和生育政策不是禁區。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國的人口和生育政策必須創新。在兩代人的時間里,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被貼上“基本國策”的標簽,成為不容非議的禁區。面對今天中國的人口危機,應對未來中國的人口挑戰,對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反思和爭論,不論是“有功”論、“有過”論,還是“有罪”論,在學術上都可以繼續爭鳴,但是在實踐中必須改弦易轍,在政策上必須快速轉型。
中國人口和生育問題的基本國策,需要180度大轉彎。就是要從國家計劃生育到公民自主生育,從限制生育到放開生育,從家庭自然生育到國家鼓勵生育、獎勵生育。這樣一個轉型,是中國人口觀、生育觀在21世紀的一次大變革,是在人口和生育領域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是生育體制和國策上的一次大創新。
二是轉變的力度——是繼續保留計劃生育這根繩索,但是適當松綁,讓變革局限在計劃生育的框子里面小改小調;還是扔掉計劃生育這根繩索,跳出計劃生育這個框子,停止和廢除計劃生育政策;是滿足于放開生育、自然生育、自由生育、自主生育,還是進一步支持生育、鼓勵生育、獎勵生育、拉動生育?這個變革的力度和轉變的幅度,對中國人口的未來意義重大。
三是推進的速度——是量變、漸變,十年八年挪一步,還是實行180度大轉變,一次性轉身、一步跨越到位?在中國人口和生育問題的危機、危局面前,“基本國策”的轉變和創新,需要時不我待,大刀闊斧,只爭朝夕。
加速推進和制定《中國公民自主生育法》的過程,是中國人口思想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過程,是重新塑造“21世紀中國新人口觀”的過程。
四、發揚國歌精神,應對人口危機
面對嚴重的人口危機,創新中國生育戰略,既需要基本國策的徹底轉型,從限制生育到鼓勵生育,又需要配套的戰略舉措,使鼓勵生育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特別要在國家養孩、推遲退休的問題上,有歷史性的突破。
1.國家養孩——大勢所趨的時代潮流
農業社會,“養孩家庭化”,養兒防老(兒靠家養)是生小孩的重要動機。在現代社會,養老主要依靠社會福利和儲蓄。養老不再依靠小孩,但是撫養小孩的成本卻越來越高。雖然政府負擔了小孩的大部分學費,但是要培養高質量小孩還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力。所以在福利國家,父母不愿生小孩,政府卻有獎勵生育的政策,形成“養孩社會化”、“養孩國家化”。
經濟、社會越是發展,培養教育高素質小孩的成本也就越高。2010年美國撫養一個小孩到18歲的成本高達222360美元,是人均年收入的4倍,這還不包括大學學費。在中國,培養一個小孩到大學畢業的直接經濟成本是49萬元,是城市人均年收入的8倍。很多發達國家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趕上甚至超過男性。美國和英國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比男性高出40%。所有發達國家中,女性就業比例在過去30年大幅提高。中國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經趕上男性,中國城鎮女性參加工作的比例達到70%,比發達國家還高。“職業女性”越多、“事業女性”越多,愿意和能夠挑起生孩養孩重擔、履行母親職責的婦女就越少。東亞女性之所以生育率最低,是因為東亞國家的父母尤其注重小孩的教育,這就增加了育孩的成本,也導致大多數父母沒有精力、財力去生育培養更多的小孩。
鼓勵生育,需要一系列優惠政策。例如,實行生育補貼政策,尤其是第二胎的補貼政策,可以仿效新加坡做法,獎勵城市人均年收入的一半左右(3萬元);建立12年甚至16年義務教育;實行帶薪產假政策,薪資由政府承擔,等等。國家以大幅減輕公民家庭生育、養育小孩負擔的方式鼓勵生育。
《中國公民自主生育法》,鼓勵生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把“養老”和“養小”統籌布局,把“老有所養”和“小有所養”作為一個統一的工程來進行。“養兒防老”曾經被批判,這在公民個人和家庭的意義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對于整個社會、整個國家來說,就是要“養孩防老”、養后代防老。如果整個社會普遍少兒寡女、后代寥寥,那么,整個上一代就無法養老。在任何社會、任何國家,“養老”的根本保證,就是“養小”。
現代社會依靠“國家養老”,現代社會也依靠“國家養孩”。要逐漸實行“生孩家庭化”、“養孩國家化”。在養孩負擔上,就是要實行“家庭養孩”和“國家養孩”相結合,盡快過渡到“家庭養孩”為輔、“國家養孩”為主的人口再生產機制體制。人口再生產,既是個人和家庭傳宗接代的需要,更是國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繁衍昌盛的需要。因此,人口的生育、養育、教育,在本質上既是個人和家庭的利益與責任,更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與使命。強調“國家養孩”,這既是鼓勵生育的有效措施,也是實現人口繁衍負擔均衡的一種社會公平。
2.推遲退休——發揮老齡大軍的作用
《中國公民自主生育法》,要與推遲退休年齡政策相匹配。按照聯合國對中國的低方案預測,2050年,中國老年撫養比將達到47%~57%。目前,我國是10個勞動者贍養1個65歲及以上的老人,到2050年,是不足3個勞動力贍養1個老年人,中國勞動力年齡人口的養老負擔不斷加重。未來在中、俄、美、印四個大國中,中國老年撫養比最高,社會負擔最重,其次是俄羅斯,再次是美國,印度是老年撫養比最低的、最具活力的國家。2010年中國勞動力人口高出印度2億人,到2050年情形則完全相反,屆時印度勞動力人口將比聯合國預測的中國的中方案結果高出3.53億人,比低方案多出4.47億人,2100年更是相差4~6億人。保持和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的競爭力,既要轉變生育政策,又要延遲退休年齡。中國龐大的老年人口大軍,只要身體健康,就要貢獻力量,在“繼續革命”的道路上為民族事業多站幾班崗。
2015~2040年,由于勞動人口的減少,中國撫養比將從37%迅速上升到60%。撫養比尤其是老人撫養比的上升,意味著社會需要將更多的財力用于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健。中國要么延后老年人的退休年齡,要么加重工作人口的稅負,來解決日益增長的社會保障資金需求。如果解決不好,就可能引發巨額的政府債務危機,影響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3.國歌精神——為強種興邦而奮斗
中國的人口觀念,已經形成了災難性的思想扭曲;中國的人口更替,已經出現了毀滅性的雪崩效應;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經失衡到在幾代都難以調整的地步;中國的人口形勢,已經深陷發展的危機與陷阱;中國的人口競爭力,在世界人口格局中的地位,已經在快速下沉;中國的人口戰略,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貪污腐敗猖獗,將導致“亡黨亡國”;生育政策陷阱,將導致“亡國滅種”。國歌警鐘:“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個最危險的時候,不僅表現在遭受外敵入侵、舉國抗戰救亡的時候;不僅表現在腐敗猖獗將導致亡黨亡國的時候,而且表現在人口危局、后繼無人、亡國滅種的危險快步向我們撲來的時候。今天,奮斗在中國夢旗幟下的中華兒女,要勇敢擔當起強國強種、興國興邦的歷史使命,義無反顧地為中國生育政策的變革開路,為創造中國人口和生育新局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