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龍+韓星+姚中秋
《周易》乾卦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我們,三位儒學者,在此一元更新之際,鄭重呼吁全國各界、尤其是國務擔當者,全面反思以節育、少生、少育為目的、且廣泛實施強制的計劃生育政策體系,并相機廢除之。
《尚書》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天生萬物以及人,天之呈現就是生,生生不息,故《周易·彖辭》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人法天,故而生養子女。有天地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有兄弟然后有朋友,有朋友然后有各種社會關系。文明因人們結成穩定的夫妻、并生養子女而成立、擴展、并延續。
因為生養,短暫的個體生命拉長為連綿不絕的生命之流,每人均為承上啟下者,有限生命具有了無限的意義。因為生養子女,即便死后,生命也仍在兒女的祭祀中“如在”。
生養也造就了教化的最重要機制:家。透過生養子女,男女成熟為負責任、且知道慈愛的人;在父母、兄弟、姐妹、叔伯等復雜人倫組成的家庭中,人們懂得愛,知道責任,而成熟為公民。
可以說,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法天而重生、愛家。故幾千年來,盡管經歷一次又一次沖擊,中國文明始終具有強韌生命力,中國且成長為人類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政治與文明共同體。崇尚生育、重視家庭,因而人口眾多,正是中國文明具有偉大生命力之最重要標志。
然而,計劃生育政策嚴重破壞了這一文明傳統。
二十世紀中期,由于醫療條件改善,幼兒死亡率迅速降低,人口增長率迅速升高。決策部門驚慌失措,在錯誤理論指導下,倉促出臺計劃生育政策,且演變為強制“一胎化”政策。
這一政策實施三十余年,導致諸多嚴重社會、經濟問題,如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衡,人口增長率陡然下降,老齡化迅速提升。對此,各方面專家已有大量研究,真理昭然。
令人震駭的是,計劃生育政策制造了廣泛而嚴重的劣政乃至暴政:基層執政者不顧育齡婦女尊嚴,隨意進行強制檢查,強制采取避孕措施;為降低生育率,強迫中止婦女懷孕,導致大齡胎兒、甚至孕婦死亡;為完成計劃生育指標,還隨意限制民眾自由,毀壞或者沒收農民財產。
完全可以說,過去二十多年來,計劃生育政策是造成基層社會、尤其是農村干群緊張、社會秩序不穩的主要原因。
配合計劃生育政策,有關部門對所謂超生家庭征收巨額“社會撫養費”。這種做法本身引發大量社會矛盾,這筆費用也成為計生部門隨意支配的財政黑洞。
作為儒者,我們痛切地感受到,長期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尤其為此而強制墮胎、流產,以致不仁之風彌漫社會。何謂“仁”?仁的基本含義是,每個人都是人,自己是人,其他人也是人;因此,每個人應當把自己當成人,也把他人當成人。然而,在計劃生育政策中,人成為可以任意計劃的對象;在計劃生育實施過程中,胎兒是可以隨意處理的物品;在某些宣傳計劃生育的文藝作品中,生育成了惡事,這就是不仁:不把人當作人,而把人當作物來處理。
人而不仁,如法度何?為政而不仁,何來人心和善、社會和諧?今日人人痛心疾首的國民之戾氣,與計劃生育政策不無關系。當政府廣泛使用強制中止懷孕、禁止生育,人所固有的惻隱怵惕之心也難免受到侵蝕。
讓人憂懼的是,計劃生育政策嚴重破壞家結構,挖空中國文化之社會根基。中國文化以家為根基,有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而今,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而無以知曉何為“悌”。家庭結構過度縮小,導致家之教化功能喪失,無從傳承中國文化。又,獨生子女政策人為造成數以百萬計失獨老人,煢煢孤獨,生活陷入困境??傊驗橛媱澤撸斀裰袊遥瑸l臨畸形而破碎,優良治理秩序也因此失去根基。
過去四十年,正是靠著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應,中國經濟有高速增長,中國文明有復興之跡象。然而,計劃生育政策已成為中國文明復興道路上橫亙著一道深不可測的懸崖:經濟增長潛力陡然下挫,人心趨于獰厲,文化趨于枯萎,社會喪失活力。中國未興而正先老,現在若不立刻廢除計劃生育政策體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嚴重受挫。
為此,我們呼吁全社會、尤其是國務擔當者,深刻反思計劃生育政策體系,并相機廢除這一不仁、不當之國策:
——即將召開的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專題審議計劃生育問題,考慮修訂憲法,刪除或根本修訂憲法第二十五條:“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還國民以生育之自由;
——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特別調查委員會,全面檢討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三十多年來之利弊得失;
——國務院法制局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部門認真審核、清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等與計劃生育相關之法律、政策;
——國務院考慮調整“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為“國家衛生部”,各級計生部門徹底轉型;
——國務院考慮廢止《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辦法》,取消社會撫養費;
——宣傳部門、教育部門等認真清理與計劃生育相關的各種不仁、不義、不良宣傳品;
同時,我們也呼吁相關學者以良知研究人口問題:
——人口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等領域學者能擺脫偏見、成見,回向人人固有之良知,公正客觀地研究人口問題,準確地判斷中國之人口形勢;
——儒學、社會學、公共政策領域的學者,認真面對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之人口結構、家庭結構、社會結構的嚴重畸形,提出緊急應對人口陡降之策,構想可確保人口恢復增長之制度。
我們注意到,國家正致力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生育文化、孝道文化、家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根基。今日弘揚中國文化之急務,正是徹底廢除計劃生育政策體系,以重建國民有生之意。
我們認為,自由生育,乃國民之天賦自由。國家當還國民以生育自由,讓文化發揮作用。我們相信,只要從制度層面上廢除強制性計劃生育政策,則伴隨著中國文化的復興,因計生政策導致的國人生育心理之扭曲,完全可得矯正;日益低迷之中國人口增長率,也完全可能恢復到世代更替所必需之最低水平。如此,則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可期。否則,歷千載而光大之中華民族,在看似富裕、強大之時反而墜入無底深淵。
《詩》云:“千祿百福,子孫千億”,子孫千億,家、國乃有大福。國民有生之意,中國方有生之機。時至今日,繼續堅持不當之計劃生育政策,乃“斂怨以德”;廢除計劃生育政策,乃“順乎天而應乎人”。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我們呼吁治國者以仁者之心,行霹靂手段,盡快全面廢除不恰當、不必要、且已對國家造成顯著危害的計劃生育政策體系!
(甲午仲冬,二零一五年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