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建
《我的老師》一文的解讀視角
顧 建
著名作家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師》一直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 這么多年來無論是國家教材還是地方教材中,該篇都赫然在列。在蘇教版語文教材中出現在七年級的下冊, 雖然說相對于之前某些版本教材出現在初中語文第一課而言有所后置, 但仍不失其重要地位—— 有人戲言,這樣的安排更好,因為更有機會成為公開課或者是教研課的首選,畢竟作為上冊第一課,很難呼應教研活動的時間安排。既是經典,那么日常的教學中對其研析便也成為重點之一, 關于本課的教學研究成果也可以說是汗牛充棟。而近日,筆者嘗試從解讀視角研析此文的教學時,發現了更多的東西。
對于此類描述人的文本, 解讀視角常常應當是多元的,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是從讀者的角度來作出闡釋的,不同的讀者由于不同的人生經歷,由于不同的理解風格,因而對同一個人物對象常常有多元的解讀,這符合文本解讀的特點,也符合人性的特點。但《我的老師》一文似有不同,尤其是當其作為經典文本在教材中出現時,對其閱讀的視角常常被“經典的”教學觀點所引導,常常被教學參考書的觀點所左右, 其背后還有著隱形的考試指揮棒的作用。因此,這樣的解讀,常常讓學生可以獲得一個好的考試分數,但也容易讓應有的營養被流失。也因此,筆者以為文本的解讀視角,關乎到文本解讀的全面性。
但是,作為初中語文教學,忽視主流的教育觀點或者教學參考書的觀點,那顯然又是要不得的。因此對于文本解讀視角的關注,并不是說教學中就非得從各個角度去追求全面性, 因為那樣的追求導致的教學過程可能是“面面俱到”,而實際結果則更可能是“面面不到”。因為由于教學時間所限,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所限,過多的主題難免導致過快的轉換,從而使得語文教學的重心不穩,失去語文教學應有的價值追求。
因此筆者以為,對于閱讀視角的關注,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選擇學生最有可能爆發出潛力的著力點去實施教學。《我的老師》一文的爆發點又在哪里呢?
“我的老師”的教學重心,憑直覺也知道應當是“老師”,在實際教學中這也應當是閱讀的第一視角。事實上這樣的閱讀視角定位也符合學生的實際, 筆者曾經做過一個簡單的調查,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在被問及“你讀完此文后,對哪個概念最有印象”時,回答均是“老師”。事實上,老師蔡蕓芝也確實引發了學生的共鳴,無論是現實的影響,還是學生內心對如此美好的老師角色的向往, 都使得初一的學生對蔡老師這樣的老師充滿了熱愛與期待。在這樣的學生認知基礎上,筆者以為首先應當引導學生從 “老師” 這一視角去理解此文。
日常的教學似乎也是這么做的,但如上文所說,由于應試的影響,由于部分課堂上語文教師自身主張的缺失,他們對于“我的老師”中“老師”這一角色的教學常常是生硬的,基于“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這樣一段原文,語文老師更多的是從“愛”的角度進行解讀。然而,當這種愛的解讀基于應試而非基于作為初一學生內心情感需要時,其很有可能變得空洞乏味的。因此,筆者以為真正的基于“老師”的視角,應當是從老師這一身份的角度進行。
筆者在教學中并沒有急著去教課文, 而是引導學生對“老師”這一角色進行了十分鐘左右的討論,讓學生說說對老師的真實看法—— 但這樣的“命題”是不夠的, 因為學生在老師面前往往不敢或者不愿意說出內心“真實的看法”。這個時候筆者轉換了一種問法:說說你對老師的期待!作為一種憧憬總是可以的吧,于是學生都能做到暢所欲言。而他們在發言中的一些觀點,譬如“我希望老師能夠真正地愛我們,關心我們的成長”“我希望老師能夠從我們的心靈成長的地方關心我們”,恰恰可以成為下一步文本解讀的有效注腳。比如說后來讀到課文中的一些關于蔡蕓芝老師的溫暖話語時, 將學生的這些話或者沿著學生的需要真正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時,便會讓學生領略到“老師”這一角色所具有的真正含義。
這樣的閱讀視角,可以將學生的認知基礎與需要,較好地與教學聯系起來,從而讓文本閱讀與學生、與老師融為一體。
《我的老師》一文的解讀還有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視角,那就是“我的老師”應當是“我”的老師。在《懷念我的母親蔡蕓芝》一文中,蔡老師的兒子回憶說,“教學生讀詩、跳舞,領學生看蜜蜂、吃蜂蜜,還寫信給學生排難解憂,都是確有其事的”,讀到這些話時作為老師的筆者常常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又期待這樣的老師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時并非那樣顯而易見, 因為不少學生基于自身應試的需要,常常說期待嚴厲的老師教他們)如果我是學生,我會怎樣看待這樣的老師呢?這樣的問題驅使筆者從學生的角度去實施教學, 以準確地把握學生視角中“我”的老師的理解。
在筆者的教學中, 教學預設與教學實踐基本是一致的:讓學生從“我”的角度去解讀老師,那蔡蕓芝在學生的心目中就不再是一個雖然美麗但卻抽象的符號,經由學生將自己的老師與蔡老師的比較, 通過學生想象力的發揮以暢想假如自己是蔡老師的學生,那“我”(學生自己)會以什么樣的學生姿態出現在蔡老師的課堂上?這些問題的提出與回答,使得學生可以真正走入文本,從而將真摯的師生感情、關鍵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記事寫人有主有從詳略得當等教學重點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通聯:江蘇如皋市磨頭鎮磨頭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