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臣
(青島市環境保護局 黃 島分局,青島 黃 島266400)
青島西海岸新區自2014年6月3日獲國務院批復后,提出并實施了“生態優先”發展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目前正在創建國家級生態區。
在空間布局上,按照青島市“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空間發展戰略要求,突出生態優先,率先編制完成《城鄉統籌暨全域城市化規劃》,把城市發展的“藍圖”描繪在生態建設的“綠圖”之上。在功能布局上,按照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一核雙港、九區聯動;生態基底、軸帶貫通;組群發展、產城相融”的空間布局,調整完善城市排水、海岸帶、綠網(道)等14項專項規劃,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規范。在產業布局上,編制完成《循環經濟規劃》,統籌陸海資源配置、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規劃建設九大功能區,推廣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循環經濟模式,通過環境容量調控,為高端產業、重點項目留足了空間,形成集約布局、生態高效的藍色產業發展平臺。
在城區,先后建成中科成、海清環保等城區污水處理廠,日可處理污水近30萬t,出水水質全部達到一級B排放標準,城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聘請高層次規劃設計單位進行規劃設計,對城區河道實施截污、清淤、護坡、植樹、造景一體化治理。投資3 900萬元建設日處理能力3萬t的中水處理廠,尾水達標處理后補充河道景觀用水。建成國內首座集生活垃圾處理、沼氣發電、循環利用于一體的綠茵環保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項目,實現了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置。建成污泥干化焚燒綜合利用項目,污水處理剩余污泥“日產日清”,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在鎮村,編制完成《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開展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點位調查。嚴格實行“以獎代補、以獎促治”等一系列激勵政策,加快鎮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青島市處理能力最大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大場鎮污水處理廠按期投入運行,鎮駐地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逐步形成了區、鎮、村三級污水處理網絡。
積極實施全域公園化戰略,變“在城市里建公園”為“在公園里建城市”,大力實施“植樹增綠”十大工程,建設總量適宜、分布合理、物種多樣、景觀優美、生態良好的城鄉綠化系統。重點實施了濱海大道沿線綠化、沿海景觀平臺等生態功能系統建設,形成多功能生態景觀大道。沿濱海大道、上海路率先規劃建設了城市綠道,打造以重點路域為主體、貫穿城鄉的綠色生態長廊。舍棄20多億元的土地拍賣收益,將風河北岸1 100多畝濕地列入保護范圍,建成了國內少有的城市濕地景觀,極大地改善了城市空氣質量。
嚴格貫徹執行環保法律法規,嚴把環保準入關,杜絕“兩高一資”項目入駐。按照“條塊結合,塊為主體”和“誰監管、誰負責”的原則,實施精細化、網格化管理,建立“全面覆蓋、層層履職、網格到底、責任到人”的環境監管模式。創新實施“分類監管、一線監察”和企業環保誠信承諾制度,對排污企業實施分類管理,與重點排污企業簽訂了《環保誠信承諾書》。連年組織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開展錯時執法、突擊執法、交叉執法和聯動執法,對污染防治設施運行不正常或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實施限期治理、掛牌督辦和限產限排。建成環境監控中心,鼓勵引導所有國控、省控、市控等重點企業全部安裝了在線監測設備,對排污情況實施遠程在線監控,實現了三級環保部門聯網監控,提高了環境監管的科技含量。
生態文明建設年度任務還不夠明確,社會公眾從身邊小事做起,自覺參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比較淡薄。
各職能部門在生態環境建設維護上聯動性不強,城市生態環境綜合管理長效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在工業布局和結構上,在生態產業鏈設計、資源循環利用、清潔生產和環境管理融為一體方面還有不小差距。
城鄉結合部環境較差,城區河道污染問題還沒有從根本解決,整治任務仍很艱巨,與國際適宜人居環境城區的標準還有差距。
在污染治理上,大企業一般做的尚可,但一些小加工點、小作坊受監管力量的限制,還不能實現全面監管。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問題較多,畜禽污染負荷、化肥和農藥施用量的控制、“菜籃子”產地環境的監督管理等方面尚處于“軟約束”狀態。
目前,全國各地正在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如何協調好二、三產業的關系和短、中、長期發展的關系,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高度、有機地統一起來,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各地決策者當前乃至今后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而要達到這一目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青島西海岸新區正處于承前啟后、快速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能否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城市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城市只有把生態環境建好,其質量和品位才能得到提升,才會更加適宜人居。青島西海岸新區依山傍海,風光秀麗,山、海、島、灘等生態自然環境資源得天獨厚,十分優越,要把城區范圍內的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城市的靈魂”來抓,進一步提高全區人民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綠化好城區和山體,保護好海洋與河流,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生態文明建設項目多、任務重,但關鍵在于生態功能的不斷完善和生態視覺空間的開闊。要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環境承載能力的同時,①做好生態建設專項規劃,要把海邊、河岸、道路兩側和社會公共事業周邊、市民公共活動場所、大型社區周邊等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地段,最大限度的留足生態環境建設空間。②做好城區留存或閑置土地的利用,對城區閑置土地逐一排查,并按照以植樹為主的生態植物園標準進行規劃和建設,最大限度的提升城區綠化率,使城區現有空間得到有效保護。③進一步提升環境管理水平,要突出城區道路保潔、公廁管理、垃圾清運“三大重點”,整合調整環衛人員力量,加大日常保潔與管理力度。進一步加強園林綠化設施管理,及時更換、維修公園綠地內破損垃圾箱,對公園綠地內長勢弱的苗木進行更換和增設綠籬。創新園林綠化管理體制,在突出抓好園林綠化日常管護的同時,總結園林綠化管護市場化運作的經驗做法,提高綠化建設管理檔次和水平。
進一步加強城區綠化建設,在不斷完善規劃的基礎上,重點抓好主干道路綠化工程,科學栽植以喬木為主的行道樹,切實提升綠化品位和水平。進一步加大河道的治理力度,狠抓污染源頭的整治,不斷完善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全面改善河道污染現狀。同時加大河道兩側植樹造綠和人文景觀的建設力度,使河岸綠化帶空間變成人們休閑、娛樂的生態公園。要加快實施城區進出口的周邊環境綜合整治,使其成為展示青島西海岸新區生態環境的窗口。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民眾的參與,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方式,不斷增強公民的生態環保意識。要從細微之處做起,倡導綠色出行,多使用公交車,自行車、以步行代車,少用私家車;倡導使用布袋子、菜籃子、飯盒子,拒絕“白色污染”;倡導“綠色旅館”、“綠色飯店”,禁止一次性用品;倡導“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拒絕污染食品;倡導“綠色生活”、“綠色家庭”,拒絕非科學生活;倡導使用清潔能源,拒絕高耗、污染能源;倡導垃圾分類固定放置,禁止垃圾混放隨手亂丟。從家庭、學校、社會三管齊下,向民眾尤其少年兒童傳播生態環保知識,培育生態環保意識,培養生態環保行為方式,使生態文化、觀念、意識滲入每個人的思想,讓科學的生態行為方式成為無意識的自覺行為,為生態文明建設培養造就成千上萬的有生態行為方式的公民。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形成聯動機制。首先,政府要建立合作、協商、包容、透明、信息共享的開放機制,在政府與民眾、企業之間形成合作互動、平等交流的新型關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建設生態文明。要賦予城建、環保主管部門參與生態文明規劃、決策、實施、資源調配的權力。加強環境監管專業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成立專家智囊團,建立環境首席專家制度。其次,建立健全科學的政績考核制度。生態文明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包含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進步等各個方面。在政績考核中要統籌兼顧,合理安排權重比例、綠色GDP和包括資源、人才、環境、社會的總資本等指標,體現政績考核體系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建立一套嚴密、可操作的執法監督機制。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嚴密、可操作的執法監督體系,建設一支素質高、責任心強、公正廉潔的執法隊伍,將生態文明建設真正納入法治化軌道。
[1]劉文儉,李光全,李勇軍.“品”青島·看三城如何聯動[J].走向世界,2012(11):18~20.
[2]彭濟鋒.投資15000萬元建設垃圾發電項目[J].石油化工腐蝕與防護,2009(5):22~23.
[3]曾 平,魯 欣,張 婷,等.山東膠南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研究[J].陜西水利,2014(2):150~151.
[4]張 華.低碳交通方式創新的消費者采納行為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1.
[5]盧景昆.論當代教育的生態責任[J].教育評論,201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