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瑩
(西南林業大學 園 林學院,云南 昆 明650224)
東吳小筑是一個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特色于一身的精美作品,正所謂“咫尺之內再造乾坤”,因地制宜,構園無格,與自然完美結合,利用庭院進行空間分隔,有生命的植物將閣、亭、舫、廊、橋、山、水、路巧妙結合成一體,產生了時間、空間變化,營造出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同時通過對聯匾額,為園林點睛,形成了充滿詩畫情趣的中國古典園林景觀,再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意境。
東吳小筑占地面積1 580 m2,主景區由主廳、畫舫、曲橋和水面瀑布構成。它是典型的中國式古典園林,以水面為中心,庭園式的布局,鑿池疊山,栽種花草樹木,曲徑通幽的道路,局促的空間仿照出如自然一般的山水風景,讓人在城市中感受到幽美山水林泉的景色。園中灰瓦白墻,山池竹影,在灰白的湖石與天光倒映的池水間,用翠綠的芭蕉、叢竹等,花木掩映著明快的白粉墻。無論曲廊亭榭還是館閣重樓,比例修長的木柱,門窗造型顯得既樸素又活潑,建筑的梁柱等構建都漆成赭黑色。白粉墻與黑灰瓦屋頂的強烈色差對比,形成一種清新典雅,水墨淡彩式的格調,猶如一幅水墨畫般,觸目所見皆為美景。
東吳小筑所表現出的是中國古典園林師法自然的特點,將自然山水理想化,通過園林藝術性的手法,再現出自然山水的典型特征,順應自然的構園方式,本于自然卻又高于自然,創造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東吳小筑的空間構成是以聚為主,采用借景、對景、隔景、框景、漏景等多種手法,營造虛實相生,動靜相成,曲折含蓄的園林審美空間。
入口以白墻為屏,上設鏤花窗,墻前點綴園林小景,竹子既分割了內外空間,又起到欲藏先露的效果。主景區的過渡空間是一個由圍墻和主體建筑構成的前庭小院,入口處門廳起到了收縮空間的作用,軒內迎面為白墻和景窗,即成對景。
主體建筑為一水閣,憑欄環顧,水景區景色盡收眼底。環繞水池布置廊、舫、亭、橋、石等園林景觀,各景觀互為因借、遙相呼應,共同營造融于自然的園林空間。花影、樹影、水影、云影;風聲、水聲;鳥語、花香,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主景區北側為游廊,長廊墻體一面設置中國傳統漏窗,透過漏窗,通過借景的手法,將園外的景色引入園內,游人隨著腳步的移動,景色也隨之變化,正所謂“步移景異”,同時單調的墻面有了它,增添了無盡的生氣和流動的變幻感。
游廊對面為主景區的水池駁岸,由景石構筑而成,駁岸輪廓自然曲折。與舒朗開闊的主景區形成對比的是園西南角幽深的山林區。這里澗道盤曲,林壑幽深,怪石崢嶸。主峰上布置一圓形笠亭,亭下有洞穴石室,水在洞口處形成水簾瀑布。
蘇州園林的植物搭配除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美的追求所沉淀下來的表現,到后期則也會因為追求一時膾炙人口的名流辭賦中所寫景致而通過植物搭配加以還原。這二者的融合讓到鼎盛時期的蘇州園林,其植物搭配則非常的講究以及細膩精美。東吳小筑采用自然式的手法進行園林植物配置,在樹種選擇、樹叢組合、層次搭配、空間組織、色彩表現、季相變化等方面的設計布局都十分精細,植物配置做到“處處有交代”。
全園以桂、竹、松等常綠樹和杜鵑、迎春等花灌木為基調樹種,以玉蘭、銀杏、滇柳、垂絲海棠等形、色獨特的樹種為主景樹,配置大量的小喬木、灌木、花草、藤蔓植物。上層選喜光的大喬木,中層選耐半蔭的小喬木,下層為花灌木。耐蔭的置于林下,喜光的置于群落邊緣,地被選擇耐蔭的草本。園門、屋旁、路緣、圍墻、院隅、墻基、岸邊、橋頭、山石均有植物配置,做到了不僅黃土不露天,而且層次豐富,多姿多彩,季季有花,處處有景。東吳小筑春季有開紅花的桃花、櫻花、牡丹,開黃花的迎春,開白花的白玉蘭。夏季有開紅花的石榴、扶桑,各種花色的夏鵑,開黃花的金絲桃,開白花的茉莉花、桅子花。秋季有紅色葉的楓樹、南天竹,各種花色的月季,黃色的銀杏,白色花的白蘭花,紅色果實的欒樹。冬季有黃色花的臘梅,紅色花的山茶,翠綠的五針松、樟樹、白蘭花。這些色彩豐富的植物,交替出現優美的季相,春來可賞柳絮似雪,夏臨可觀落英繽紛,秋末可唱碧空晴蕭,冬日可悟生命輪換萬物生生不息。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審美范疇,用唐代大畫家張璨的話來說,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象”與“情”相融合的產物。人們徜徉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欣賞園內的楹聯、題詞、石刻,都是一種聲音。雖然它本身沒有聲響,但伴隨著人們的閱讀,這個聲音卻在你的心中回蕩,這種從靈魂深處迸發出的共鳴是千百年來祖先沉淀在我們血液靈魄中的銘刻,這種不分貴賤高低的共鳴正是中國園林所要表現的意境。
老子言:“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這正是書法藝術對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營造作用的準確概括,它以其內容的文學性體現著中國古典園林的秩序,又以其形式的藝術性對園林意境起著烘托作用。東吳小筑園內有對聯六副,一副題于“得山水趣”處:江山如有待,花鳥更無私。意思是美麗的江山像等待我游玩一樣,花柳更是無私的獻出自己,表現出了園林之美,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所有的一切景物是如此的迷人,讓人流連忘返;三副題于水邊亭柱: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上聯意境是那樣淡雅、舒朗,下聯情韻是那樣纏綿、嫵媚,使人入園來,覺得這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都滿滿深情,留戀難舍。舟外青山橫黛色,舫前流水帶花香。湖邊艇子沖煙去,天畔青山隔雨看。一副題于兩宜亭:有景有情偏有物,宜情宜景最宜人。一副題于“具區一隅”處:南詔古都,縱橫無際,文章百代融千景;東吳小筑,俯仰有情,畫本多張共一園。這些充滿著文化氣息的詩文題刻與園內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使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散發出深遠的意境,使筆情墨趣與園中景色渾然交融,造園藝術更加典雅別致。
雖然未生在千百年前,不能見證能工巧匠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出那一個個綺麗的園林,不能真正像古人在亭臺樓榭中品香聆樂,更無法體味那種在小天地間舉樽邀明月天地入懷的豪情逸義。但是卻能從東吳小筑這個有限的空間里,領悟到什么叫做中國古典江南園林造園要素,無論從構筑、空間、植物還是意境等方面的營造,都體現出蘇州園林之精髓。讓人徜徉在這個小小天地中時,忘卻了喧囂的都市,一切變得靜謐,返璞歸真。這也許就是一個成功園林能給人的幫助吧,消弭了塵世中牽絆人心相的瑣事雜念,澄澈的內心在自然和人工渾然天成的環境中更加通透。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0.
[2]史 青.論中外園林藝術及中國現代園林的發展方向[J].大眾科學·科學研究與實踐,2008(12).
[3]趙 靜.淺析蘇州園林的主要藝術特色[J].藝術科技,2014(6).
[4]趙剛健.中國古典園林的深層文化意蘊[J].江淮論壇,2003(3):113~117.
[5]彭麗彬.東吳小筑園林植物應用評價[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4,16(4).
[6]蔣維樂,劉 琰.論書法在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營造中的作用[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