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威,尤宏宇
(1.國家林業局大興安嶺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099;2.大興安嶺地區氣象局,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099)
加格達奇林業局榛子資源專項調查分析
孫 威1,尤宏宇2
(1.國家林業局大興安嶺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099;2.大興安嶺地區氣象局,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099)
采用路線調查和樣式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加格達奇地區榛子資源進行了分析。介紹了榛子的形態特征、類型劃分及榛子的利用價值,并對榛子的管理提出幾點建議。
榛子;分布;野生經濟植物;開發前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天然綠色產品認識的提高,對野生經濟植物的可食性、保健性、經濟性越來越重視,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在實施天保工程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人們越來越重視研究、開發、利用野生經濟植物,這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的一條新的出路。
榛子,別名:山板栗、平榛子,為東北植物區系組成成分,屬樺木科(Betulaceae)榛屬(Corylus),包括榛子(Corylusheterophylla)和毛榛子(Corylusmandshurica)兩種,其除種子繁殖外,萌生力很強,屬溫帶灌木,性喜光,適生于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但也生耐干旱瘠薄土壤。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東部山區,小興安嶺-長白山區甚為普遍,在大興安嶺東部林區主要分布在伊勒呼里山脈南麓,加格達奇林業局分布面積最大。
榛子(Corylusheterophylla),落葉灌木,高1~3 m,常叢生,多分枝。樹皮灰褐色,具光澤,小枝紅褐色,光滑,具細裂紋,散生黃色皮孔。冬芽近球形,先端短尖,鱗片黃褐色,邊緣具纖毛。葉圓形或倒卵形,長3~9 cm,寬4~8 cm,先端平截或凹缺,中央具三角狀聚尖或尾狀尖裂片,基部心形或近圓形,有時兩側不對稱,邊緣具不規則的重鋸齒,在中部以上常有小淺裂;表面深綠,無毛多皺紋,背面淡綠色,沿脈被短柔毛,側脈4~7對;葉柄長1~2 cm,密被柔毛和腺毛。雌雄同株,先葉開放;雄柔夷花序2~3個簇生,圓柱形,下垂,長2~4 cm,雄蕊8,花藥黃色;雌花無柄,1~6個簇生枝頂,鮮紅色,花柱2,外露,子房無毛。堅果單生或2~5枚簇生成頭狀;果苞鐘狀,苞片1~2,外面具突起細條棱,比果長1倍,上部淺裂,三角形裂片,近全緣,稀具鋸齒;序梗長1.5 cm,堅果近球形,長約1.5 cm。花期5月,果期9月。
本次榛子資源調查采用了路線調查和樣方調查相結合的調查方法。在不同的類型中,選設有代表性的地段設置樣方,調查和記載榛子的株數、平均高度、單株高度、樣方內總結實量、單株結實量,并記載海拔、坡位、坡度、坡向,對采集的果實進行濕重和干重的稱量,記錄結果。
榛子的類型經過調查在加格達奇林局主要有兩種,榛子灌叢和榛子-黑樺林。在其它林下有時也有團狀和零星的榛子分布,如:草類—白樺和草類—山楊林下有團狀分布,胡枝子—柞樹和人工林下有團狀分布或零星分布,但面積不大。榛子灌從下的土壤為暗棕壤,是在森林植被長期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土壤,是加格達奇林業局的主要森林土壤。
4.1 榛子灌叢
此類灌叢在加格達奇林業局多分布在陽坡山麓,生于坡度平緩,排水良好,深厚肥沃的土壤。在該類型下植物組成豐富,常見植物可達100多種。榛子為主要建群種,其伴生植物為莎草、胡枝子、刺玫、升麻、芍藥、白蘚、鳳毛菊、山黧豆、歪頭菜、小黃花菜、唐松草、地榆、東北鐵線蓮、野豌豆、玉竹、老鸛草、蒼術等優勢植物。生活型譜特點是高位芽植物種類系數雖然較低,但數量大,成為群落的優勢生活型;草本地面植物種類最豐富。灌木層高1.0~1.7 m,蓋度達70%~95%。組成植物以榛子為主,據調查每公頃達5~11萬株,還常混有胡枝子和少量的興安墻薇、興安胡枝子。在灌木層偶有少量的落葉闊葉大高位芽植物山楊或蒙古櫟的幼樹。
草本層植物種類較豐富,主要組成植物是莎草、白蘚、地榆、貝加爾黃芩、大葉野豌豆、東風菜、野枯草、裂葉蒿、小黃花菜、狹葉沙參、鈴蘭、雞腿堇菜、輪葉沙參、燕尾鳳毛菊、全葉囊吾、林地鐵線蓮、東北鐵線蓮狹葉蘭盆花等。這些植物充分反映出其生境的水、熱條件較好。
在此類型下進行了15條線路和75個樣方的調查。儲量約為2.3 t左右。
4.2 榛子—黑樺林
此類型一般分布在低海拔地帶的山坡下部土層較厚地段,在加格達奇林業局常見,它是由蒙古櫟和黑樺林次生演替而成。該類型組成植物較豐富,以黑樺、榛子為建群種,其生活型譜的特點是草本植物種類系數占絕對優勢,為群落重要組成部分。高位芽植物雖種類稀疏居第三位,但其總蓋度很高,決定群落的外貌,為優勢成分。
此類黑樺林可明顯分為喬木、灌木及草本三層。喬木層一般不高,高約6~15 m,以落葉闊葉植物黑樺為優勢,并混有少量的蒙古櫟、白樺。灌木層很發育,高1~1.7 m,覆蓋度可達60%~80%,組成以榛子占優勢,每公頃株樹達,3~9萬株,其次為胡枝子,并常混有少量的絹毛繡線菊、大葉薔薇等。
草本層組成種類較豐富,可達80種,但較稀疏,呈斑點狀分布,覆蓋度約30%。組成主要植物有莎草、費菜、白蘚、貝加爾黃芩、烏蘇里苔草、狹葉蘭盆花、聚花風鈴草、興安柴胡、蓬子菜、鳳毛菊、莎參、蒼術、紅花地榆、玉竹、蕨菜、寬葉蒿、杓蘭、鳶尾、老鸛草、野豌豆、唐松草、全葉囊吾、林問荊、輪葉婆婆納、鈴蘭、升麻、東方草莓等。
在此類型下進行了40條線路和200個樣方的調查。儲量約為310.6 t左右。
4.3 草類—白樺林等其他幾種類型
草類—白樺林和草類—山楊林林下的榛子灌叢的分布不多,結實量很少;榛子在胡枝子-柞樹林下、人工林下的榛子灌叢的分布很少,多為團裝和零星分布;在人工林下,由于人工林成林后的郁閉度較大,使榛子在其林下的生長受到嚴重影響,多為半枯死狀。因此,以上幾種類型下的榛子都不能形成規模經營。
榛子種子含淀粉15%,含油51.6%,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種仁入藥,味甘、性平,能調中,開胃,明目;據《開寶本草》書中記載:“榛子種仁有“主益氣力,寬腸胃,令人不饑,健行”。其主治用法,“肝胃虛弱,目暗,四肢無力”,人用量種仁30~60 g,水煎內服或研末沖服即可。而且榛子全株含鞣質,可提取烤膠,為蜜源植物。葉含鞣質、并有黃銅反應。果仁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本品尚含生物堿和油的脂肪酸。
6.1 保護榛子種群
近幾年來榛子種群由于大量被開墾為農田地,原有的榛子灌叢面積已減少了近70%左右,使生態平衡受到了嚴重破壞。合理開發和保護利用榛子資源,已經迫在眉睫。相關的資源管理部門應加大對野生榛子資源的保護管理力度,制訂有關管理條例以限制和禁止對榛子種群的破壞性行為,使這一寶貴的自然資源能夠更好地為林區的經濟建設服務。
6.2 榛子的采集
榛子資源同其它野生植物資源一樣,都要有科學的采集方法和采集時間,榛子的干果成熟季節一般在8月中下旬,在果苞發褐色時為最佳采集時間。榛子的干果成熟時間,由于受立地條件等因子的影響,一般相差8 d左右,所以在采集時,一定要組織好人力,提前做好調查,在采集時一定注意不要損壞植株和折斷枝條,以保證榛子資源的永續利用。在榛子分布均勻地段,要盡可能徹底采集;在榛子分布中,周圍荒地較多的地段,采集時要保留一部分種子,以利于種子的傳播,擴大種群的繁衍,不斷增加經濟效益。
6.3 幾點建議
(1)目前,榛子尚屬開發資源,缺乏一定的管理方式。每當榛子成熟時,一些社會閑散人員進入山中進行采集,勢必對榛子資源會產生一定的破壞,因此資源部門要加大管理力度。
(2)榛子成熟季節,正值秋季氣候干旱時期,再加上植物的枝葉已開始枯黃,火險等級高,大量人員入山,給森林火災的爆發帶來極大的隱患,一定要注意防火。
(3)野生榛子資源是加格達奇林業局的一種寶貴的植物資源,儲量和營養豐富,又無污染,屬純天然的綠色食品,既可以直接采集利用,又可以再加工做為食品、保健食品的原材料。建議當地資源林政的主管部門,應加強對野生榛子資源的集約經營管理,利用法律和行政相結合的手段,制約和禁止對榛子資源的破壞性開發利用行為,限定采集量,落實好防火安全責任。同時,林業局要搞好榛子資源的深加工利用,增加產品的附加值,開拓市場,增加經濟效益。
[1]吳征鎰.中國植被[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2]郎惠卿.中國濕地植被[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周以良.中國大興安嶺植被[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
[4]柏松林.中國大興安嶺植物志[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5]邵樹云.黑龍江省主要野生經濟植物圖譜[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1.
2015-09-26
孫 威(1978—),男,黑龍江泰來人,林業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調查工作。
作者簡介:尤宏宇(1986—),男,滿族,黑龍江賓縣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氣象監測工作。
S757.2
A
1674-9944(2015)12-01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