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林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林業局,四川 瀘州 646500)
古藺縣林下經濟發展中的困境及措施研究
劉 林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林業局,四川 瀘州 646500)
指出了林下經濟是林業經濟產業結構的延伸,具有增加林地產出、提高經濟效益的功能,是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渠道。分析了古藺林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為推動古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林下經濟;古藺縣;生態環境
當前,我國提出了“完善生態體系、發展產業體系和繁榮文化體系”的現代林業發展方針。在林業迅猛發展的同時,林下經濟也隨之應運而生,其不僅能夠提高林業經濟效益,而且能夠使林業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有助于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古藺縣可依托自身的林業資源優勢,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模式,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出率,使林業資源利用從傳統的林業生產轉向林業資源的綜合利用。與此同時,還可以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進一步開發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等娛樂功能,逐步實現林下經濟集約化,這既是林下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提高古藺林業綜合經濟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必要舉措。
2.1 勞動力不足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林業技術水平也隨之提高,部分勞動逐漸被機械取代,但當前林下經濟水平遠遠達不到完全依靠機械的階段。盡管機械可以代替人工勞力,但是相對成本較高,對于古藺縣農民來說,大多數仍會選擇手動的勞動形式。林下經濟是勞動密集型經濟,同時需要保持農林產品市場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所以人工作業必不可少。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發展的深入推進,勞動力轉移的現象日益明顯,造成農業青壯勞動力大量輸出,出現“青壯去務工,種田童老姑”的現象,缺乏勞動力的問題已經成為林下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關鍵瓶頸。
2.2 基礎設施不足,技術支撐薄弱
林下經濟適宜在古藺林區、山區發展,但配套設施很難完善,造成產品加工的能力和水平得不到提高。山區、林區運輸困難,運輸成本高,導致一些先進技術無法推廣。同時,林業經濟沒有新技術、新品種的支撐,造成地區生產水平落后,加之技術信息傳播速度慢,農戶沿用傳統種植方式,缺少科學技能培訓,致使林下產品產量下降。
2.3 市場組織松散
根據古藺林下經濟的實際調查發現,自集體林權改革成分山到戶以來,農戶對林下經濟的熱情比較高,但是卻對如何經營好林業資源感到困惑。如何提高林地的產量、林下應該種植什么、養殖業如何發展,都成為困擾農戶的難題。雖然近年來古藺縣林下經濟取得了初步進展,但是缺乏正規的市場組織,整個林業市場比較混亂。農戶獨自經營,不管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均不能形成規模,不具備專業化的發展格局。這種狀態造成林業產量低,資源利用率低,深加工產品較少,經濟效益增長較慢。
2.4 農戶積極性較低
古藺縣林業資源豐富,但基礎設施薄弱。山區交通不便利,水利、通電設施不完善,造成信息、渠道不通暢,栽培養殖技術發展速度緩慢,制約了林下經濟發展。由于農戶未能得到明顯的經濟收益,發展林業經濟積極性普遍不高。加之政府相關部門協調溝通不及時,缺乏資金扶持,種植養殖專業技術指導等相關服務不全面,導致林業經濟規模化發展遇到困難。
3.1 政府加強扶持和引導
由于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林業的發展成為政府重點扶持項目。林下經濟不僅能提高農戶的經濟水平,還能促進林業產業化升級。縣政府應積極落實可持續發展觀,主導發展林業經濟,促進落實林業惠農政策。通過完善基礎保障政策,調動廣大農戶對林業生產積極性;由林業相關部門牽頭,組織相關林業、種植業、養殖業專家組成技術團隊,向農戶講解林業、種植業、養殖業綜合生產知識,解決農戶心中疑問;扶持林業經濟龍頭企業,促進林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3.2 完善基礎配套設施
山區、林區由于地理位置邊緣化,很多地方水利、公路、電力等基礎設施條件配備不完善。道路不便是制約林下經濟發展的關鍵,電力、水利的發展是促使林下經濟技術配套設施全面覆蓋的基礎。縣政府應全面落實發展林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加大對農村、林業經濟發展主要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修建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將林業發展作為古藺縣政府發展的重點項目,支持林區引進林下經濟配套設施,創建良好的林下經濟發展環境。
3.3 引進現代化生產技術
挖掘林下經濟必須依靠現代化農業技術,充分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種藥、種草、種蔬,發展以土雞、馬頭羊、肉牛和蜜蜂為主的林下養殖,在新建木本油料區域內套種樹莓、辣椒、紫土豆等矮桿經濟作物。采取立體開發模式,提高投入產出效益,重點采取“喬灌結合種植模式”、“林、草、畜循環經濟模式”、“林下養殖模式”、“林蔬復合種植模式”等發展模式,建立立體高效、規范化的林下經濟模式。縣政府應主動引入高校及科研單位的高新技術,林業相關部門承擔溝通責任,搭建技術平臺,積極向林區推廣林下經濟現代化生產技術,幫助農民和企業解決林區生產中遇到的難題。根據古藺各地區不同林下經濟發展特點,因地制宜地設計生產計劃和配套技術及設施,提高地區林業產業技術水平。
3.4 提高林下經濟產業化組織程度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應先加強組織化,更好地連接市場。政府對林下經濟創業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創業規劃、創業指導、創業項目、創業資金等全方位服務。逐步引導林下經濟走向產業化、組織化。建立專業合作社,集合生產資源,更好地適應經濟市場。建設林下經濟信息服務平臺,發布供求信息、技術規范等,為農戶和企業建立起溝通平臺,形成“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
3.5 發展特色林下經濟產品
利用古藺的主導產業,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林下經濟。傳統的林下經濟產品不具有當地特色,應保持屬于當地的區域文化,引入品牌概念,結合當地主導產業引進或培育能夠體現古藺特色的產品,使古藺在競爭激烈的林下經濟市場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古藺縣近年來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但農業勞動力不足、基礎設施欠缺、市場缺乏管理、農民積極性低等問題一直未得到妥善解決。因此,完善古藺林下經濟發展,應積極發揮政府職能,推動惠農政策落實,引進先進技術,發展具有古藺特色的林下經濟。
[1]隋洪滋,陳舟寶.林下經濟:新事物·新概念·新天地·新舉措—黎祖交教授專訪[J].綠色中國,2012(18):42~49.
[2]朱培林,房海靈.中國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江西林業科技,2014,42(6):35~40.
[3]羅曉燕,魯定偉,蔣 瑩.田園鎮林下經濟產業現狀及發展措施研究[J].綠色科技,2015(5):109~111.
[4]曹云生,康 勇,李雅茹.延慶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業通報,2015,21(7):5~11.
[5]秦慧玲.推進林地規模經營打造現代生態莊園——蘄春縣發展生態莊園經濟調查報告[N].黃岡日報,2013-12-25(6).
2015-11-10
劉 林(1968—),男,四川古藺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資源產業方面的研究工作。
S7
A
1674-9944(2015)12-0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