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潭
寶寶在地板上玩耍,我端著一盤瓜子打算坐在她旁邊看一會兒書。“媽媽,媽媽!”小家伙黏糊糊地貼過來。哼,準是眼饞我嘴里的瓜子了!
“這個叫瓜子,很硬,寶寶現在還磕不動。”剛說完,一只靈巧的小手伸了過來,抓了一把。
我急了:“喂,已經說了寶寶不能吃!”這時,眼前迅速浮現被無數媒體報道過的小孩被異物卡住喉嚨、送醫院搶救的畫面。
“哎!”小手伸到我的嘴邊,甜糯的聲音純得滴出水來,“我給媽媽吃呀。”
羞愧!為我的“小人之心”度了一個小人兒的“君子之腹”,也為自己的慣性思維——以為小朋友見到零食只會往自己嘴里塞,壓根兒沒想到她會主動照顧媽媽,為媽媽服務。
情感大師蓋瑞·柴普曼博士曾說:“每個人都有自己表達愛的方式。一個孩子用什么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感情,意味著當父母也用類似或同等的行為對待他時,他更能感覺到父母的愛。”
雖然每個孩子都不同,但還是有一定的共性。比起無節制地為孩子購買玩具,或是滿口“心肝寶貝”,為孩子換尿布、洗澡、穿衣服……這類具體、實在的行動,更能讓1歲多的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感情。
孩子再大一些,你可以在與他的互動中用好奇的心觀察觀察:如果一個孩子喜歡觸碰父母的身體,說明在這個孩子的潛意識里,愛的語言密碼是“身體的觸碰”,那么父母只要多親吻、愛撫孩子,孩子就更能接受到父母的愛;如果一個孩子總是送父母禮物,意味著他其實是渴望收到禮物;若一個孩子總是夸獎母親美麗或是父親能干,意味著他渴望得到更多肯定的贊美。所有的一切,都是無意識的,因為人們總是習慣用自己需要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孩子自然更不例外。
“我對Ta那么好,Ta怎么還不領情……”一個人到底愛另一個人多深,不是以愛者的付出來衡量,而是以被愛者所感知到的程度來判斷。親子關系也一樣,有時候我們拼命給予孩子,覺得全天下最稱職的父母就是自己,因為自己付出太多、犧牲太多——如果到了這份兒上,我們就真的需要對自己叫停了。
孩子9點前不睡覺就一定會生長遲緩;孩子洗手的時候玩水容易得感冒,孩子偶爾一次不刷牙就一定會患齲齒……我們很容易生活在對孩子的妄念之中,無端焦慮,極盡控制,從而忽略掉孩子真實的生命需求。
搬到東京居住以后,外婆從國內給寶寶寄了一雙布鞋,穿著很舒服,小朋友睡覺也不肯脫。我“自然”堅決不同意,常識阻攔我:“哪有穿著鞋睡覺的?”小朋友大哭不止,第二天又要穿著睡覺,我嘗試說服自己:“穿鞋睡又能怎樣呢?天會塌下來?”
這雙鞋上有棉布的溫暖,有外婆的愛與氣味,或者,孩子的喜歡有我們想破腦袋也猜不出的理由。好吧,那你就穿吧!徹底滿足之后,第3天,她主動要求把鞋脫掉睡覺了。
面對這些純潔的小生靈,當他們有一個什么舉動,我們應該“慢半拍”下結論,“慢半拍”說“不可以”。“慢半拍”像一個緩沖,有利于我們保持一份好奇。保持一顆好奇的心是“1”,其他高明的育兒方法,都是“1”后的那個“0”,沒有這個“1”,再多的“0”又有什么用呢?
(摘自《祝你幸福·最家長》)(責編 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