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
內容摘要:創(chuàng)新是民族的靈魂。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落實在課堂,就要改革課堂教學,作文教學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要想讓學生在語文中考中獨占鰲頭,除了夯實基礎外,作文有特色、有創(chuàng)意是奪得語文高分的保障。所以讓學生寫好作文,必須從立意新穎、材料新鮮,結構奇特這三個方面去引導。
關鍵詞:作文 創(chuàng)新 立意 材料 結構
教育部長陳至立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尤其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主”。現代教育需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作文要求“有創(chuàng)意”,就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一個體現,所以語文教師平時就應該讓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寫出搖曳多姿的創(chuàng)新作文。那么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寫出“新”作文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立意新穎
意是文章的靈魂,文章的立意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目的。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說過“無論詩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
立意創(chuàng)新的前提是思想要健康,符合審美標準,具有積極意義。文章立意要愛憎分明,旗幟鮮明,態(tài)度明確。立意新穎就是在此基礎上,大膽想象,想人之未想,發(fā)人之未發(fā),透徹地揭示出材料的本質,對事物認識入木三分。例如《綠色生活》,這是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現實感覺和生活味道一體的作文題,它有三個重要的內涵:熱愛自然、保護自然、順乎自然。我讓我班的學生也來寫這道作文題,許多學生首先提到環(huán)保主題、低碳。有一位學生立意卻很高遠:在文中探討了一個意義重大的問題,在先進的工業(yè)文明下,我們如何綠色生活?既闡釋了綠色生活的內涵,又表達了對綠色生活的呼喚。這位學生的作文“新”在關注現實,心憂未來。好的立意如同一塊強大的磁鐵,把眾多的材料吸附過來,構成完整的有機體。在這一立意指導下,作者先從正面著筆,以“我看著這繁盛而茂密的綠樹,如此青翠欲滴;我聞著這城市里的雨后空氣,如此新鮮香甜;我走在霓虹燈閃爍的街道,如此快樂悠閑”這一綠色生活的詩意素描開篇;再引“‘那失去名字的遠古的風,颯颯吹過我們的樹林的梭羅;‘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的蘇子”這三位作家為例,揭示親近自然乃綠色生活的真意;轉而針對“哥本哈根的聒噪與對立”這一反面現狀,痛下針砭;最后叉歸于正面引導“為何不攜起手來,抹去哥本哈根的陰沉”。結尾處發(fā)出了深切地呼喚:“相信我們共同創(chuàng)造的綠色生活,終究會成就一個美麗的家園。”
文章最忌諱跟隨人后,人云亦云,新的角度立意,是作文創(chuàng)新的核心,立意新穎就是要求學生以獨到的視角,去審視題目中所蘊含的另類內容,避開他人所常寫,寫別人所未寫,提出的觀點和對問題的認識、見解能與眾不同,合乎情理,又不落窠臼。
做到立意創(chuàng)新,學會用敏銳犀利的眼光看問題,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站在生活的高度,避俗求異,對大量的感性的材料進行理性地分析,比較鑒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本質,提出新穎獨到的見解,用自己獨到的思維,自圓其說,或聯想、或擴展、或類比、或逆向,有一家之見。但是也要注意,力求創(chuàng)新不是追求離奇,不是拾人牙慧、鸚鵡學舌。只要我們能做到這些,五顏六色的天空中一定有屬于你最美的彩虹。
二.材料新鮮
材料新鮮是指寫作時所選用的材料與當前的社會生活緊密相聯,要給人以新鮮感、現實感和時代感,力避陳舊、俗氣和考生常談的材料,文章材料新鮮就會吸人耳目,這是得到高分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中考中,很多考生沖向同樣的材料,造成嚴重的“選材撞車事故”,至于如何有效地避免選材撞車,南京大學何永康教授說:“最簡易的辦法,就是當你拿起筆來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那個‘玩意兒,千萬不能寫。”例如:同樣是“堅守生命的責任”,大部分同學不關心生活,不留意實事,文章里總是司馬遷、李白、杜甫等幾個老朋友。但是也有一位同學,在選材上勝人一籌:“‘責任重于泰山,生命因責任而沉穩(wěn),生命因責任而崇高,生命因責任而永恒。‘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每一位有志之士,都應該帶著責任上路。不管春和景明之際,還是濁浪排空之時,都要做神圣責任的堅守者。堅守生命的責任,成就生命的輝煌。
立身基層,興村富民,這是沈浩的責任。有了這個責任,才有了他與小崗村六年的不離不棄,才有了他在小崗村六年的默默奉獻,才有了小崗村工業(yè)、商貿、高效農業(yè)、生態(tài)旅游的長足發(fā)展,才讓小崗村躋身于‘中國十大名村……
科技強軍,愛國圖強,這是宋文驄的責任。有了這個責任,才有了他一生的奮斗,一生的孜孜追求,一生的兢兢業(yè)業(yè);有了這個責任,中國才有了具備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戰(zhàn)斗機殲-10英姿颯爽地飛過天空……
擁抱大海,為國爭光,這是翟墨的責任。有了這個責任,才讓他直掛云帆,奔向大海的懷抱。2007年1月6日,翟墨從山東日照起航。他沿黃海、東海、南海出境,過雅加達、經塞舌爾等15個國家、地區(qū)和島嶼。他航行了二萬八千三百海里。2009年8月16日,他終于從東方歸來,完成了中國首次無動力帆船環(huán)球航行海……”
作者開頭引用名言,點明中心論點,中間用三個分論點引出沈浩、宋文驄、翟墨三個典型事例并進行闡述分析,材料新穎,有時代感。比起其他同學引用那些耳熟能詳的材料,這位同學選材要“新”得多。新鮮材料孕育新的立意,使文章涌現生命的活力。
材料新鮮,而不是別人用濫了的人云亦云的洋人、古人。許多學生作文中總出現那幾個永久的例子,如愛迪生不怕多次失敗終于找到了合用的燈絲;居里夫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提煉出了鐳;李白從老婆婆哪里懂得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等。
那么如何做到材料新鮮呢?
首先要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多思考、多積累,在現實生活中廣泛閱讀,把握時代感強的新鮮材料,及時了解現實生活的全貌,從各種媒體、發(fā)生在身邊的新事情、從跨學科中采擷諸多新穎的材料。
其次,要選擇時代感強的材料,時代在飛速發(fā)展,寫作應與時代保持同步。用那些時代感強的新材料和創(chuàng)新名詞,會使文章錦上添花。
三.結構奇特
如果說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結構就是文章的骨架。具體而言,主題是解決“言之有理”的問題,材料是解決“言之有物”的問題,語言是解決“言之有味”的問題,而結構是解決“言之有序”的問題。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曾說:“正如‘結構二字的字面含義是蓋房子一樣,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優(yōu)良,如果蓋得不好,搖搖晃晃,結果是毫無用場。”這段話形象地揭示了文體結構對于文章的重要意義。當你完成了審題、立意和備料后,從某種意義上說,文體的結構決定著作文的成敗。正如歌德所說:“在限制中才顯出身手,只有法則更給我自由。”相信規(guī)范而奇特的文體結構會讓我們的寫作顯得輕松而自由。如題目《危險是什么》,有位學生這樣寫道:
“雪花說:危險是橘黃太陽升起的一刻,他的火熱讓我身心融化,從此,我不再是我了。
小溪說:危險是我迷了路,不小心流入了苦澀的死海,我的自由也就不復存在了。
臘梅說:危險是春光乍泄的時候冰雪消融,那些千姿百態(tài)的‘嬌娘也該出閣了,我只好躲入土壤中,留得暗香在。
教育家說:危險是現在的孩子享樂太重,不懂吃苦。
我說:危險是我不懂什么是危險。”
本文圍繞“危險”這一話題反復抒寫,角度不同,認識各異,最后點題收束全文。這種輻射點擊式結構,對話題合理分解,然后從分解出的多個角度或層面分別進行描述和評價。運用這種結構,行文自如,問題的解決是水到渠成。
結構的奇特還表現在開頭和結尾上。古人把好的文章開頭稱為“鳳頭”,把好的結尾稱作“豹尾”。“鳳頭”就是要求文章開頭要簡、明、美,引人入勝。豹尾就是有號召力、含蓄、能引發(fā)人無窮的想象。如林清玄在《冷月鐘笛》的開頭這樣寫道:“月色是一把寒刀,森森閃著冷芒。”結尾是:“浮天滄海遠,萬里眼中明,歷史的歌聲和月亮的鐘笛慢慢地沉落,我坐的城垛下方寫著‘億載金城四字,卻在清晨第一道曦光中漸漸鮮明。”
開頭妙用“寒”“森森”“冷”渲染出一種清冷的調子,讓空漾難觸的月色之韻具體可感。結尾點題,照應開頭,細節(jié)描寫營造出深遠悠長的意境,讓讀者徜徉其中,遐思無限。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寫出這樣的開頭和結尾,難道不能在瞬間照亮閱卷老師已疲憊的眼睛嗎?
要做到結構有創(chuàng)意,我們心中首先要有常規(guī)的文體結構,‘另外,更需要吸收其他有特點、易學的結構,這些結構主要來源于教材或優(yōu)秀作品。要善于聆聽,細心體會,認真模仿,靈活改造,那么很快就會成為作文寫作的快手。
如果把生活喻為作文的源泉,把想象比作作文的翅膀,那么創(chuàng)新則理應成為作文的生命。缺少創(chuàng)新,作文也就變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機。擁有了創(chuàng)新,作文就會流光溢彩,美麗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