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小學教育盡管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農村小學教育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小學的現狀
(一)學校布局不盡合理。我國西部某鄉鎮50人以下的學校有4所,這些學校的存在,造成了人力和財力的浪費,成了制約全鄉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由于寄宿制學校還沒有建立起來,這些學校撤并后,學生上學確實有很大困難,可能會因路途遙遠而輟學。
(二)部分學校管理不夠規范。部分學校有一些規章制度,但落實的力度不夠,甚至流于形式;有的學校教師工作分配不盡合理,有人浮于事的現象,使部分干工作多的教師心理不平衡,有意見等。
(三)教研活動開展不力。有專家說:“只教不研則淺,只研不教則空。”教研活動在農村小學還沒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和認真對待,還沒有大范圍地開展起來。有不少教師還將教研看成是負擔和累贅,工作出于應付,流于形式,個別學校不能針對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教研活動,教學與教研“兩張皮”。“穿新鞋走老路”,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教學方法陳舊。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村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四)家長學校沒有發揮作用。由于家長缺少培訓教育,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部分學生缺乏家庭教育,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致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難接軌,對教育工作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二.農村小學教育發展思路的幾點思考
(一)加快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步伐,整合和優化教育資源。加快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步伐,在建好寄宿制學校的基礎上,合理進行學校布局調整,整合和優化教育資源,徹底解決制約農村小學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
(二)建立健全并嚴格落實規章制度,不斷規范教師行為。建立健全《教師量化考核細則》、《教育系統專業技術人員擬晉升高、中級職務人員評分標準》等規章制度,并嚴格落實,規范教師行為,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嚴格考核,公平、公正、公開地做好教師的職務晉升工作,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三)以各種活動為載體,以課堂為陣地,大興教研之風。鄉鎮教育管理中心負責制定《教研管理制度》,從制度上保證教研活動的正常開展。建立健全以鄉鎮教育管理中心輔導員為組長的教研工作領導機構,輔導員統籌安排每學期全鄉教研活動,設立中心教研組,選拔兼職教研員,按照全鄉教研工作計劃確定的教研時間和教研內容,負責活動材料準備與整理,收集各校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作為研討內容,切實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以教學為中心,狠抓教學質量的提高,每學年對一至六年級全學科的質量進行質檢和分析,找出差距,實行獎罰,以提高全鄉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水平。
不斷嚴格校本學習制度。為進一步提高全體教師的業務水平,使其盡快適應新課改的需要,規定各校保證每天一小時的校本學習時間,要求教師認真做好記錄,對照自己的工作實際寫出心得體會,各校業務學習開展情況作為教學評估的一個重要內容納入檢查評估。
(四)從開好家長會開始,加強家長學校的建設。每學期最少召開兩次家長會,向家長介紹本班基本情況、學生在校表現和學校在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以及學生在上、放學路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力求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讓家長明白:學生的進步和家長的關注程度有很大的關系。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榜樣是最好的老師,榜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如果單靠老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家長也應該積極地配合起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到家校合一。各種方式加強和家長的溝通,引導家長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校配合,努力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通過電話、短信和《告家長書》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和家長溝通,讓家長隨時了解學生在校表現,努力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一句話,農村小學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基礎,我們應該不斷加大工作力度,改進工作方法,增強責任意識,把農村小學的教育工作提高到更高的水平,為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