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權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前提,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這一決定為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
1.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充分體現了體育新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關注學生健康意識和鍛煉習慣的養成,強調要將學生的健康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使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2.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培養其終身健身的意識
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以生為本的具體體現。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的前提。如果學生沒有興趣,任何活動都會讓他們覺得乏味。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主動、積極地進行體育課程的學習。激發學生運動興趣的前提是堅持“以生為本”,從教學內容選擇到學習法的安排,即十分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十分關注學生的健康意識,鍛煉習慣和衛生習慣的養成,從而保證體育課程目標和價值的全面實現。
3.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它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思想,從多方面、多功能、多角度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具有主動學習和主動創造的能力。在體育教學中,以主體性理論為依據,構建學生主體地位,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這既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必要條件。因此《新課標》從課程設計到學習評價的各個環節,始終從有利于學生在主動、全面發展出發,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特別注意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以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
4.注意智能開發,培養創造型人才
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要求更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更適合少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更能激發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真正以生動活潑的主動全面發展,尤其是更注意培養學生智力開發的創造能力。但如今學校體育仍普遍存在“填鴨式”和“新變相放羊式”的課堂教學這是急功近利短期行為在教學中的反映,這無疑與目前對新課程改革中缺乏深刻認識而形成的新誤區有一定的關系。如果各科教師都能認清時務,本著對祖國為來的高度負責和為新一代免受或少受“應試教育”殘害的真誠愛心,去全身心地育人,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我們的課堂教學就一定會擊碎桎梏,獲得解放,出現生動活潑的局面。因此,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學校體育教師隊伍,是促進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的根本保證。
二.結論與建議
教師在體育課的教學中,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教學行為,樹立教為學多的意識,在新體育課程環境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師既是技能傳授者、也是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既是接受者、模仿者,同時還是學習者、索求者、教學伙伴。其次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定目標,自學、自練自評;讓學生在活動中互動、探究、合作;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真正成為體育知識與技能學習的主體。因此,從體育課的整體目的出發,不管是“新”教法,還是“舊”教法,都有其用武之地。只不過在不同類型的體育課中對兩者使用的程度應當有所區別。只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結合教學實際靈活運用。我們的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才能達到應有的成效。所以,我們在教學改革中應銘記學校體育的重要功能,在全面發展學生心理素質的同時,也要考慮身體素質;考慮身心愉悅的同時,也要考慮體育文化的滲透和知識技能的積累;考慮激發興趣的同時,不要忽視終身體育、健康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