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群+++盧其寶
摘 要:當前,雖然各級各類體育教學技能培訓開展得轟轟烈烈,但體育技能培訓和課堂教學“兩張皮”的錯位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我們認為,要想增強體育教學技能培訓的實效性,就一定要以體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為出發點,以發現和解決日常體育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實現培訓內容和體育教師的實際需求“供需對接”,才能真正回歸到“實踐取向,深入現場,案例載體,能力為本”的培訓新理念上來。
關鍵詞: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培訓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6-0056-02
前段時間有幸拜讀了深圳市教科所教研員劉晉老師撰寫的“體育教師需要什么樣的培訓”(見《體育教學》雜志,2013.1)一文,感覺劉晉老師身為教研員,不愧為我們一線體育教師的帶頭人,因為他道出了我們基層體育教師參加體育培訓的困惑和煩惱,說出了一線體育教師對體育培訓的心聲和期盼。
近期我們又有幸與參加某省“高中體育骨干教師”培訓的幾位同行教研交流,更感覺到“體育教師需要什么樣的培訓”這個話題對一線體育教師的重要性。尤其是圍繞著“如何提高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怎樣深化體育課程改革,提高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為主題的各級各類體育技能培訓真可謂異彩紛呈,令我們一線教師們眼花繚亂。但是,這些體育培訓究竟能對一線教師的體育課堂教學產生怎樣的實際效果,卻仍然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因為體育教學技能培訓和課堂教學“兩張皮”的錯位現象依然普遍存在。
那么,如何才能讓中小學體育教學技能培訓更有實效性呢?我們認為,體育教學技能培訓,應該以中小學教師的體育專業化成長為出發點,以發現和解決日常體育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為切入點,讓體育教學技能培訓接“地氣”,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具體地說,體育教學技能培訓要從三個“貼近”入手。
一、貼近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實際課堂教學
在我們近年來參與的有關體育教學技能培訓中,大到國家、省級的培訓、研討,小到地市、縣區的集中學習,這些培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培訓的內容大多集中在體育課程改革的宏觀層面,例如對新課程理念的詮釋、課改內容的介紹,以及對兄弟省市課改經驗的傳播等,但對我們本地區一線體育教師們最欠缺的課堂教學層面的微觀指導卻少有涉及。例如,筆者曾對某省“高中體育骨干教師培訓”的學習內容做過粗略的統計,在22天共計145學時的培訓學習中,僅“更新觀念”的泛泛而談就占了46學時,而真正涉及一線教師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的則不足11學時。
其實,一線體育教師們在新課改中遭遇的最大困惑就是“感覺在課改的操作層面上無法入手”的尷尬。如果培訓的指導教授、課改專家們能由一節普通的體育實踐教學課例開始,從總“目標制定”的如何創設入手,到具體目標包括知識、技能、體能和情感意志等分目標的具體設置,告訴老師們如何才能更好地體現體育課程的精神?教學目標的創設怎樣才能更符合學生的年齡、性別以及體育基礎?創設怎樣的教學目標才更具體、更清晰,更便于體育教師進行課堂觀察和教學評價?等等。這樣,如果能從實際操作的微觀層面上給予我們具體的分析指導,將更有利于讓身處基層的一線體育教師更直觀、更具體的理解新課程,把握新課標。
二、貼近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實際教學水平
對于一線教師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培訓,中國教育報調查中心日前曾對河北、青海、重慶、江西、遼寧和浙江等六省市參與遠程培訓的1399名一線教師進行的有效問卷調查最能說明問題。調查數據表明:培訓內容“供需不對接”的矛盾嚴重;有近40%的教師認為遠程培訓課程不能滿足自己專業成長的需要;而一線教師最急需的培訓資源排在前三位的是:教學方法及策略、學科教學和課堂教學管理等。現實中,很多的一線體育教師不愿參加一些上級組織的體育培訓活動,即使勉強參加也是“出工不出力”的敷衍了事。究其原因,這并不是基層教師們不愿學習,而是我們體育培訓組織的管理者在培訓內容的安排方面與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實際需求相脫節,從而導致出現了“供需不對接”的尷尬局面。還是以這次某省“高中體育骨干教師培訓”為例,在共計145學時的培訓中,僅在報告廳舉行的講座就占了99學時,這與真正涉及一線體育課堂教學的11學時相比顯然相去甚遠。這樣,一方面對一線體育教師無關緊要的所謂資源“過剩”,另一方面一線教師急切渴望得到的體育課堂教學的實踐和方法、體育課堂管理的策略等,貼近一線教師的培訓資源卻又遠遠得不到滿足,最終導致一線體育教師們對培訓的期望值大大降低。
其實,一線體育教師們對這種以報告為主題的傳統培訓方式早已心生厭倦。相比之下,我們更喜歡那些立足于常態體育課堂,而又富于實踐探索“含金量”高的“現場直播”。如果開始培訓時,能選取積極參與體育課改的某所學校,針對某一特定的教材,具體的探討一些有關體育課堂教學實踐的方法和課堂管理的策略等,那培訓的實效性一定會大大提高。例如,怎樣把握該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體育教師應該如何示范最有效?針對該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才能做到“精講多練”?對于學生們練習中出現的難點如何突破最有效?如何把握和調控課堂體育練習的氣氛?怎樣處理體育課堂的偶發事件?等等。這種“現場直播”式的培訓,既有課程理論名師的現場指導,又有一線教學專家的引領,還有現場同行們的“點撥”與點評,相信參與培訓的教師一定會收獲頗豐,而做課的教師也一定會終生難忘。
三、貼近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實際需要
三年前,針對學生普遍“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問題,我們學校也曾嘗試著對學生進行“選項教學”模式的探索。我們根據學校場地、器械和體育教師的專長,依據學生的體育興趣,共劃分為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術等六個專業,讓學生以“走課制”的形式,挑選自己喜歡的一項體育運動進行較為系統的學習,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一門運動技術,為他們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但最終卻不了了之。其中,固然有學校管理本身的原因,但體育教師專業技能的欠缺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當時擔任上述六項選項專業教師的教學技能,能得到及時的強化和拓展,相信現在將是另一種較好的結果。
現階段,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教學中一些突出的矛盾也越來越暴露出來,對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有關的教學技能培訓也愈發顯得重要。但是,現在有不少的體育培訓目標和內容脫離中小學體育課改的實際需要,根本起不到提升體育教師專業技能,促進體育課堂教學發展的目的,反而成了某些參與培訓的教師借機“放松”的理由。還是以某省“高中體育骨干教師培訓”中的“技能拓展(28學時)”模塊為例,模塊主旨是“強化和拓展體育教師的運動技能”,但安排的四個項目(健美操、網球、高爾夫和木球)中,唯一能和參訓教師自身運動技能“沾邊”的就是健美操項目。由此可見,這次較高級別的體育培訓中的“技能拓展”模塊,對參加培訓的體育教師運動技能的“強化和拓展”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這種脫離中小學體育課改實際需求的所謂“強化和拓展”,對我們基層教師而言,充其量只能算作“鏡中花水中月”,是管看不管用的“假把勢”,很難達到“體育教學技能培訓促進體育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其實,身處基層一線的體育教師們最渴望強化拓展的運動技能并非是一些跟風逐熱流于形式的時髦項目,而是急需強化和拓展一些在一線體育課堂教學中“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基本教學技能,使之更加運用自如、得心應手,直至成為自己的“拿手好戲”甚至是“看家本領”。
總之,要想增強體育教學技能培訓的實效性,就一定要實現培訓內容和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實際需求“供需對接”,讓體育教學技能培訓接“地氣”。只有深入一線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現場,在實踐中探索新課改的理念和精髓,讓參訓的體育教師身臨其境,才能真正回歸到中國教師研修網培訓總監周衛先生所倡導的“實踐取向,深入現場,案例載體,能力為本”的培訓新理念上來。
參考文獻:
[1]劉晉.體育教師需要什么樣的培訓[J].體育教學,2013(1).
[2]周衛.了解教師新需求 踐行師培新理念[N].中國教育報,201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