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夢怡
(蘇州大學文學院,江蘇蘇州215123
?
略議《詩本音》對《詩經》中虛字是否入韻處理的矛盾
范夢怡
(蘇州大學文學院,江蘇蘇州215123
摘要:清代學者顧炎武對《詩經》韻例的探討集中反映在他的《音學五書》之《詩本音》中。而《詩經》中虛字是否入韻的問題正屬于《詩經》韻例的研究范疇。在《詩本音》中,顧炎武一方面認為虛字不入韻,另一方面又認為虛字可以入韻。從現代音韻學的角度來看,顧氏的觀點有得有失,值得后世學者加以深究。
關鍵詞:《詩本音》;《詩經》;韻例;虛字;入韻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為研究上古音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依據。對《詩經》用韻的研究主要涉及兩個方面:韻例形式和通韻合韻形式。相比之下,對《詩經》韻例的研究尤為重要。關于《詩經》之韻例,明代陳第指出:“《毛詩》之韻,不可一律齊也。蓋觸物以攄思,本情以敷辭。從容音節之中,婉轉宮商之外。如清漢浮云,隨風聚散;蒙山流水,依次推移。斯其所以妙也?!盵1]203王力先生也曾說過:“韻例的研究很重要,只有了解了《詩經》的韻例,才能更好地了解《詩經》時代的韻部。”[2]41
顧炎武開清代古音學風氣之先,他的《音學五書》堪稱我國古代歷史語言學的扛鼎之作,影響著整個清代的古音研究。對于《詩經》這“動乎天機”的用韻格式,每一個研究《詩經》用韻的人都不得不對它進行一番探索,顧炎武也不例外。在《詩本音》中,顧炎武不但分析了每一個韻腳字的古音,而且還歸納了《詩經》用韻的若干條法則。
《詩經》的韻腳字大多是虛字,關于虛字入韻與否的問題,學術界眾說紛紜。文章以顧炎武的《詩本音》為研究對象,同時參考歷代音韻學家對《詩經》中虛字是否入韻的看法和觀點,全面客觀地考察顧氏對《詩經》中的虛字入韻與否處理的得失。
一、《詩本音》對《詩經》中虛字是否入韻的處理
《詩本音》為《音學五書》中的第二部,共十卷,顧炎武自認為《詩本音》是《音學五書》中最重要的一部。《詩本音》將《詩經》全文抄錄下來,重在《詩經》押韻字的注音,同時參考其他經書和方言中的古音材料,以注明其韻讀。凡與今韻合者,則在《詩經》原本的韻腳下,注明《廣韻》的韻部。從《詩本音》對韻腳字的注音情況來看,顧炎武有時會在虛字下注明其所屬的《廣韻》韻部,也就是說,顧炎武對《詩經》中虛字的入韻情況有所關注,認為虛字時而入韻,時而不入韻。下文將通過具體的實例,分析《詩本音》對《詩經》中虛字是否入韻的處理。
《詩本音》卷之一開篇即曰:“凡《詩》中語助之辭皆以上文一字為韻,如‘兮’‘也’‘之’‘只’‘矣’‘而’‘哉’‘止’‘思’‘焉’‘我’‘斯’‘且’‘忌’‘猗’之類皆不入韻。又有二字不入韻者,著之‘乎而’是也?!盵3]75《詩本音》中認為虛字不入韻的現象比比皆是。例如:
(1)南有樛木,葛藟累(六脂)之。樂只君子,福履綏(六脂)之。(《詩經·周南·樛木》)
(2)骍骍角弓,翩其反(二十阮)矣。兄弟昏姻,無胥遠(二十阮)矣。(《詩經·小雅·角弓》)
以倒數第二個字為韻腳字,這樣的例子在《詩經》中還有很多。顧炎武之所以認為作為虛字的嗟嘆之辭不入韻,一方面是因為“古人之詩言盡而意長,歌止而音不覺也”,另一方面是為了情感表達和句式整齊的需要,如若古人“意盡而文不足”,便會在末尾增加一個虛字??梢姡櫻孜浒烟撟忠暈椤熬渲唷?,并認為虛字放在句子的末尾,并不入韻。
早在顧炎武之前,唐代孔穎達對《詩經》中虛字不入韻就已經有過一段詳細的論述:“詩之大體,必須依韻。其有乖者,古人之韻不協耳。之、兮、矣、也之類,本取以為辭,雖在句中,不為義,故處末者,皆字上協韻。之者,‘左右流之’‘寤寐求之’之類也。兮者,‘其實七兮’‘迨其吉兮’之類也。矣者,‘顏之厚矣’‘其自口矣’之類也。也者,‘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之類也?!吨贰刮矣谥醵?,《伐檀》‘且漣漪’之篇,此等皆字上為韻,不為義也?!盵4]25孔穎達認為押韻的字在虛字之上,虛字位于句末,不表義,也就是《詩經》中的虛字不入韻。由此可見,顧炎武和孔穎達對《詩經》中虛字是否入韻的觀點實質上是一脈相承的。
緊接著《詩本音》卷之一的虛字不入韻說,顧炎武繼而論道:“若特用其一,則遂以入韻,‘其君也哉’‘誰昔然矣’‘人為之言,胡得焉’是也?!盵3]75顧炎武認為,如果詩句中只用了一個虛字,那么這個虛字是可以入韻的,可以與其他韻腳字相押。筆者對《詩本音》中顧炎武認為虛字入韻的情況進行了窮盡性統計,發現顧氏對入韻虛字的處理可以分為兩類情況:一類是虛字之間互相通押;另一類是虛字與其他韻腳字相押,倒數第二字不再入韻。
1.虛字之間互相協韻的,共有9處,現悉數列舉如下:
(3)殷其雷(十五灰,與‘斯’‘子’‘哉’協),在南山之陽(十陽)。何斯違斯(五支)?莫敢或遑(十一唐)。振振君子(六止),歸哉歸哉(十六咍)!(《詩經·召南·殷其雷》)
(4)已焉哉(十六咍),天實為之(七之),謂之何哉(十六咍)!(顧注:按“哉”“之”以語助為韻,《詩》中亦或有之。)(《詩經·邶·北門》)
(5)百爾所思(七之),不如我所之(七之)。(《詩經·墉·載馳》)
(6)籊籊竹竿,以釣于淇(七之)。豈不爾思(七之)?遠莫致之(七之)。(《詩經·衛·竹竿》)
(7)采苓(力珍反)采苓(力珍反),首陽之巔(一先)。人之為言(二十二元),茍亦無信(二十一震)。舍旃(二仙)舍旃(二仙),茍亦無然(二仙)。人之為言(二十二元),胡得焉(二仙)?(《詩經·唐·采苓》)
(8)抑此皇父,豈曰不時(七之)?胡為我作,不即我謀(音“媒”)?徹我墻屋,田卒污萊(十六咍)。曰予不戕,禮則然矣(六止)。(《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9)楊園之道,猗于畝丘(去其反)。寺人孟子(六止,與下“子”協),作為此詩(七之)。凡百君子,敬而聽之(七之)。(《詩經·小雅·巷伯》)
(10)訪予落止(六止),率時昭考。于乎悠哉(十六咍),朕未有艾(十四泰)。將予就之,既猶判渙(二十九換)。(《詩經·周頌·訪落》)
(11)敬之敬之(七之),天唯顯思(七之),命不易哉(十六咍)。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六止),曰監在茲(七之)。維予小子(六止),不聰敬止(六止)。(《詩經·周頌·敬之》)
2.虛字與其他韻腳字相押的,共有6處,亦悉數列舉如下:
(12)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七之)。曷至哉(十六咍)?雞棲于塒(七之),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十六咍)。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七之)。(《詩經·王·君子于役》)
(13)終南何有(音“以”,與“止”協)?有條有梅(十五灰)。君子至止(六止),錦衣狐裘(古音渠之反)。顏如渥丹,其君也哉(十六咍)!(《詩經·秦·終南》)
(14)宜爾室家(音“姑”),樂爾妻帑(十一模)。是究是圖(十一模),亶其然乎(十一模)!(《詩經·小雅·常棣》)
(15)吉甫燕喜(六止),既多受祉(六止)。來歸自鎬,我行永久(音“幾”)。飲御諸友(音“以”),炰鱉膾鯉(六止)。侯誰在矣(六止),張仲孝友(音“以”)。(《詩經·小雅·六月》)

(17)我任我輦,我車我牛(古音“疑”)。我行既集,蓋云歸哉(十六咍)。(《詩經·小雅·黍苗》)
上述實例足以使我們得出顧炎武認為虛字也可以入韻的結論。對此,顧炎武并不諱言,他有時會在虛字韻腳下加注說明:“按‘哉’‘之’以語助為韻,《詩》中亦或有之?!?/p>
不過,實際上顧炎武對虛字是否應該入韻的態度并不堅定,有時甚至陷于曖昧。例如,他在《詩經·周頌·賁》“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敷時繹思,我徂維求定。時周之命,于繹思”的后面即注:“無韻,或以‘止’‘之’‘思’為韻,然《詩》無全用語助為韻耳?!盵3]75這種處理足見顧氏在虛字是否入韻這一問題上的矛盾與搖擺。
二、后世學者的通行觀點
關于《詩經》中虛字是否入韻的問題,后世學者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王力先生在《詩經韻讀》中辯證地處理《詩經》的虛字是否入韻的問題。他認為《詩經》中大部分詩采取兩字韻腳的形式,即倒數第二字相押,虛字之間互相通押。王力先生明確指出:“如果句尾是一個虛字,韻就常常落在倒數第二字上。這樣就構成了‘富韻’,因為句尾虛字本來已經可以押韻了,但是同字押韻還不夠好,所以要在前面再加韻字,實際上構成了兩字韻腳,所以叫做‘富韻’?!盵2]42此外,王力先生還提到了另一種情況,即《詩經》中的虛字如果與其他韻腳字相押,則倒數第二字就不再入韻。王力先生的觀點目前為大多數學者所認同和接受。
簡單地說,在大多數情況下,《詩經》中的韻腳字是虛字之前的實字,并且可以與虛字相押;在特殊情況下,《詩經》中的虛字可以單獨入韻,可以與其他韻腳字相押。
三、對《詩本音》中處理虛字入韻問題的評價
綜上,《詩本音》大多數情況是將虛字處理為不入韻,并把倒數第二個字當作韻腳字。但是,事實上,《詩經》中不僅倒數第二個字相押,而且虛字之間也是通押的,從而構成了兩字韻腳,此即王力先生所說的“富韻”。由于時代和歷史條件的局限性,顧炎武并沒有理清《詩經》的韻例,也不知道《詩經》中存在著“富韻”現象。因此,顧炎武的“虛字不入韻”之說難免有些片面。
顧炎武在《詩經》韻例方面的認識誤區直接導致了《詩本音》對于虛字入韻處理的前后矛盾,以至于他時而認為《詩經》中存在以虛字為韻腳字的情況,時而又認為《詩經》沒有全部用虛字作為韻腳字的情形。因此,《詩本音》有關虛字韻腳的分析往往是有問題的,特別是當他將虛字韻腳字作為無韻現象處理的時候,他的偏頗就越發明顯。
瑕不掩瑜。顧炎武畢竟是古音學的奠基人,開清代古音學風氣之先,為后代音韻學家如江永、段玉裁等人的古音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在《詩經》用韻方面的研究絕對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1]陳第.毛詩古音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王力.詩經韻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顧炎武.音學五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孔穎達.毛詩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責任編輯:趙青
中圖分類號:H1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0887(2015)06-0076-03
作者簡介:范夢怡(1993—),女,蘇州大學文學院本科生。
收稿日期:2015-06-24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5.0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