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
(湖南省花垣縣民族中醫院 花垣 416400)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
謝芳
(湖南省花垣縣民族中醫院 花垣 416400)
目的:研究分析中西醫結合療法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期間接收治療的18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抽取單雙號的方法將其平均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各9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藥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結果: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7.83%(90/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96%(80/92),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的各項心功能指標水平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中西醫結合療法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療效果突出,臨床并發癥較少,可在臨床治療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西醫結合療法;療效觀察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種心血管疾病進展至最后終末階段的結果[1],也是各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心陽不足、血脈運行不順暢,長期造成血瘀水停,進而發生的一組復雜臨床癥候群?,F階段,心力衰竭是影響人們身體健康,乃至危害生命安全的一種常見疾病。該病治療獲得了更廣泛、更深入的探究,但是還未尋求到徹底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措施?,F選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期間收治的18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進一步觀察臨床更為有效的治療手段?,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7~2014年6月期間收治的18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抽取單雙號的方法平均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各92例。研究組中,男48例,女44例;年齡34~69歲,平均年齡(48.39±4.62)歲;冠心病者3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者28例,擴張型心肌病者20例,風濕性心臟病者8例;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者6例,Ⅲ級者54例,Ⅳ級者32例。對照組中,男50例,女42例;年齡32~67歲,平均年齡(47.28±4.28)歲;冠心病者38例,高血壓性心臟病者26例,擴張型心肌病者22例,風濕性心臟病者6例;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者8例,Ⅲ級者56例,Ⅳ級者28例。兩組患者的心功能分型、原發病、年齡等各項資料不存在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應用常規西藥進行治療。利尿劑:氫氯噻嗪,從小劑量開始給藥,等到患者病情穩定控制后,應用最小有效劑量進行維持治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由極小劑量開始給藥,直到達到最大耐受量或靶劑量;β受體阻滯劑:應用美托洛爾,以四分之一劑量開始給藥,然后劑量加倍直到達到最大耐受劑量或靶劑量;洋地黃制劑:地高辛,0.125 mg/d;結合患者心功能、電解質情況的不同,可適當加用螺內酯。
1.2.2 研究組 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西藥治療同對照組。對于心腎陽虛、水飲上泛型:選用真武湯,處方:人參30g、干姜20 g、白術15 g、附子15 g、茯苓20 g;加減:呼吸氣促、咳喘甚者加葶藶子15 g,枳殼10 g。對于氣虛血瘀型:選用四君子湯和丹參飲,處方:人參30 g、白術15 g、茯苓20 g、桂枝10 g、丹參10 g、砂仁10 g、檀香10 g;加減:瘀血甚者加益母草15 g、川芎10g。對于氣陰兩虛型:選用生脈飲,處方:人參30 g、麥冬15 g、五味子15 g;加減:嘔吐甚者,加半夏10 g;腸燥便秘者,加肉蓯蓉15g、郁李仁15 g、火麻仁15 g;舌有瘀斑者,加桃仁10 g、紅花10 g;腎氣虧虛者,加熟地黃10g、菟絲子15g。1劑/d,取水煎服。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如實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率(HR)、LVEF、血漿BNP質量濃度、6 min步行距離等,進行對比研究。
1.4 療效評判 顯效:癥狀表現恢復正常,或已經明顯緩解,心功能改善程度不小于2級,LVEF增高水平不小于20%,增加步行距離不小于150 m。有效:癥狀表現有所緩解,心功能改善程度不小于1級,LVEF增高水平10%~19%,增加步行距離75~149 m。無效:癥狀表現、心功能均沒有得到緩解,甚至進一步惡化,LVEF增高水平小于10%,增加步行距離小于75 m。
1.5 統計學分析 選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試驗數據實施系統化處理,通過均數±平均數(x±s)表示計量數據,運用χ2檢驗對試驗所得計數數據進行檢驗,運用t檢驗對所得計量數據進行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分析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7.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96%,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心功能指標情況 研究組患者的各項心功能指標水平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2 兩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比較(±s)
分組 時間 n HR(次/min) LVEF(%) 血漿BNP濃度(ng/L) 6 min步行距離(m)研究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92 92 92 92 112.85±13.49 86.28±11.43 113.75±13.15 96.83±11.26 38.15±4.62 51.26±8.05 39.43±4.12 48.08±8.47 580.42±48.45 240.39±32.17 578.75±45.42 352.55±38.17 315.76±22.59 410.48±16.34 317.42±23.09 389.21±15.28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癥狀表現為呼吸困難、心悸、胸悶,病情嚴重時可產生肝脾腫大、頸靜脈怒張、水腫、口唇紫紺、乏力等[2~3]。現階段,心力衰竭的致病機制還不明確,臨床治療多以阻斷心肌重塑的惡性循環、阻滯神經激素為主進行綜合治療。中醫則認為該病屬于“胸痹、支飲、肺脹、心悸”等范疇[4~5],本虛且標實,心臟自身、其他臟器病變均會累及心臟,導致損心陽氣,致使其無力鼓動血行的病理機制。中醫在治療時主要是以化氣行水、振奮心陽為治則?,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中藥如人參、干姜、附子等具有強心作用,茯苓、白術有利尿作用,臨床研究也證明了治療的有效性。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7.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96%;且心功能各項指標,如HR、LVEF、血漿BNP濃度水平、6 min步行距離等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我們推斷,中西醫結合療法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療效果甚是突出,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狀況,且臨床并發癥較少,可在臨床治療中進一步推廣、應用。今后關于慢性心衰病證結合的研究,在于制定可準確體現其根本病機的辨證分型標準,使其能真正指導臨床治療。中醫藥治療心衰的基礎研究應放在中藥干預神經內分泌、阻逆心室重塑上,中醫藥治療心衰的臨床研究應開展規范的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以終點事件和經濟學項目為觀察指標,為中醫藥治療心衰提供循證醫學證據,使中醫藥治療得到世界公認,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1]蔣紅紅.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臨床研究[J].吉林中醫藥,2010,30(5):408-409
[2]曹優文,代云瓊.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3(7):403-404
[3]吳曉英,胡運濤.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1,30(1):63-64
[4]李芳,肖照岑,韓娟,等.慢性心力衰竭的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25):4034-4035
[5]侯建平,馬桂枝,鄭云,等.黃芪護心膠囊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9,31(4):500-501
R541.61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1.005
201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