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河南省安陽市燈塔醫院中醫科 安陽 455000)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30例
楊潔
(河南省安陽市燈塔醫院中醫科 安陽 455000)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方法:將60例腦卒中后并發肩手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均應用物理及康復療法,觀察組加用針刺療法和中藥內服、外敷,治療1個月后評定療效。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7%,治療后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且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腦卒中;肩手綜合征;中西醫結合療法
肩手綜合征又稱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發病率為10%~75%,多在45~78歲之間,影響肢體功能恢復。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疼痛、感覺異常、血管功能障礙、水腫、出汗異常及營養障礙[1]。一旦出現上述癥狀要及時正確的早期治療,避免患肢的運動功能持續降低。臨床上,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神經內科和中醫科住院及門診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齡60歲;腦梗死18例,腦出血12例;平均病程60 d。觀察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63歲;腦梗死21例,腦出血9例;平均病程62 d。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西醫腦卒中診斷標準;符合中醫中風病診斷標準;腦卒中6個月內患側肩疼痛、手水腫及疼痛,并出現手的運動功能受限。
1.3 排除標準 丘腦病變所致的肢體疼痛,病前有明顯肩關節疾病而至疼痛或運動功能障礙者,以及臨床資料不全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服用常規藥物,包括皮質類固醇、鈣離子拮抗劑和消炎鎮痛藥物,應用超聲波、紅外線等物理治療及康復訓練。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醫藥療法,包括益氣活血通絡中藥內服和外敷,傳統針刺、電針和刺絡放血及穴位封閉。
1.5 療效標準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后1個月進行療效評定,同時觀察不良反應,根據《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2]進行療效評定:(1)以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CAS)評定肩痛:在一張白紙上畫一條長10 cm的直線,10等分從0~10,0為正常,分值越大疼痛越劇烈;(2)上肢綜合性運動功能評定以改良Fugl-meyer法;(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用Baxthel指數法(BI)。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率、總有效率為40.0%、83.3%,優于常規對照組的30.0%、66.7%,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有明顯療效,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評分比較 觀察組VAS評分、簡化Fugl-Meyer評分和BI比較改善均優于對照組,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在肩痛、上肢綜合性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均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評分明顯降低(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VAS、簡化Fugl-Meyer評分和BI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疼痛VAS、簡化Fugl-Meyer評分和BI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VAS評分(分)治療前 1個月后BI治療前 1個月后觀察組對照組Fugl-Meyer評分(分)治療前 1個月后30 30 5.83±1.46 2.47±1.55*# 5.47±1.48 3.73±1.02* 18.87±3.07 30.67±6.6*# 18.60±2.44 23.63±2.82* 43.03±6.43 74.13±4.59*# 42.80±5.99 53.37±6.19*
肩手綜合征因嚴重影響中風患者的生活質量,日益受到醫療人員的重視。其病因不清,可能與交感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壓迫下腕關節被牽拉并掌屈、過度牽拉、輸液滲出、手意外傷害等有關[3]。根據臨床進展過程,肩手綜合征分為急性期(Ⅰ期)、營養障礙期(Ⅱ期)和萎縮期(Ⅲ期)三個階段,如果能夠在急性期給予及時合理的治療,不僅可以控制和阻止病情進展,也能防止手指出現不可逆的功能障礙[4]。采用綜合康復治療肩手綜合征越早,效果越好[5]。肩手綜合征西藥常用皮質類固醇、鈣離子拮抗劑等,消炎鎮痛藥也是常用藥物。肩手綜合征應注重早期預防,對急性腦卒中患者來說,保持正確的體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6],如仰臥時按良姿位擺放,坐位和立位時暫時懸吊上肢,活動時應健手和患手交叉,用健手帶動患手上舉,被動運動即在無痛范圍內輕柔地做各關節的被動活動,向心性纏繞手指、手腕。冰療也是常用的方法,物理康復還包括光療、溫熱磁場治療、超聲波療法、肌電反饋治療及早期使用矯形器等[7]。
本病從整體上辨證屬于“中風”范疇,而從局部辨證可歸屬于“痹癥”范疇[8]。中醫認為,中風后由于患側肢體麻木不仁,正氣虧虛,邪氣偏盛,氣血周流不暢,痰濁瘀血易聚集于患側肢體。痰濁之性黏滯,瘀血則重著不移,痰瘀互結,氣血更為不通,不通則痛。病久氣虛,辨證為氣虛血瘀。中藥內服以益氣活血、通絡止痛為主,外用可浸洗、熱敷。藥用桂枝、羌活、香附、地龍、桃仁、白芍、生甘草,水煎服,同時將藥渣敷在疼痛部位。中醫在中風病康復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但是由于中風發病機制的復雜性和臨床表現的多樣性,單一的干預措施難以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9]。中醫藥療法除了中藥內服及外敷外還可選用針刺療法。針刺療法包括傳統針刺、電針、刺絡放血和穴位注射等,主要選擇手陽明經穴為主,常選擇曲池、合谷、八邪等穴,均可改善癥狀。總之,在康復物理治療和西藥應用的基礎上,配合中藥、針刺等中醫藥療法,能更好地改善肩手綜合征的癥狀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也是中醫藥的優勢所在。
[1]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康復學組,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委員會辦公室.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 (2011完全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2,18(4):301-318
[2]繆鴻石,朱牅連.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6.178-179
[3]倪朝民.神經康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70
[4]蘇琦,陳慶法.間歇性氣壓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16):2539-2540
[5]陽初玉,陳秀瓊,林衛.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治療方法和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3):20-22
[6]宋艷玲.肩手綜合征的康復護理[J].中華臨床與衛生,2004,2(6):53
[7]楊偉紅,楊光褔,侯利軍.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的肩手綜合征進展[J].職業與健康,2011,27(14):1663-1664
[8]周霞,王興巨,莊慧魁.肩手復康散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4):432-433
[9]許錦錦,謝宜南,馬壯,等.中風病中醫綜合康復治療概況[J].中醫雜志,2013,54(2):163-166
R743.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1.019
201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