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靚
摘 要:當前,如何能在保證路面使用不受影響的情況下,減少路面病害、延長路面的壽命、降低養護成本以及延緩早期病害的發展,成為相關人員的主要研討課題。
關鍵詞:瀝青路面;不同預養護方式;生態綠色評價
“綠色道路”是一類全新的概念,它最初是在2007年由美國一位叫馬丁的碩士研究生在論文中提出的,并在隨后被論證和研究。在2009年,美國出版了第一版《綠色道路手冊》,美國西圖公司就是這一理論執行的先驅者,其大大加強和推動了這一理念的研究工作。“綠色道路”對于我國來說,是能夠最大程度滿足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公路設計和施工評價系統,對于我國公路建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1]。
1 綠色養護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
1.1 綠色養護理論
可持續性發展最早是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1987年提出的,而我國開展可持續性發展也已經十余年了,這一理念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方向,同時也為各行各業解決了眾多資源浪費問題。“綠色養護”就是道路養護技術依托于可持續性發展理念下的產物,其主要是為社會建設更加安全、環保、舒適以及節約資源的“綠色”道路。在傳統的公路養護方法中,都是在公路已經發生較為明顯的損害時才進行修補措施,這是一種被動的工作方式,對公路養護工作起不到較大的影響。這種被動的工作方式很容易讓相關養護人員錯失公路的最佳養護時間,不但造成養護周期的延長,增加養護工作量,增加相關成本,同時還會對養護路段的交通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此,“綠色養護”這種具有預防性質的道路養護方式就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代公路的需求[2]。其主要工作就是在道路出現輕微損壞或病害的時候,立即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養護措施,將損壞或危害控制住,避免其進一步擴大,使路面保持良好的使用狀態。這樣做不僅能夠縮短工程周期,還可以減小養護成本和工作量,最重要的是對于交通的影響變小。
1.2 綠色道路評價系統和方法
綠色道路就是指在建筑過程中配合當地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減少尾氣排放以及減少對周圍自然環境的破壞,其核心目的是為了節約資源和能源。目前,在世界各國,綠色道路的建設已經成為各國家“可持續性發展”理念進展的標志。綠色道路評價系統指的就是道路從設計到施工方面是否能夠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的標準,而對于道路養護的綠色評價則是指其養護方法是否能夠滿足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該評價體系一共分為六個大類共54個評分項目,其中六個大類主要包括可持續性設計(共10分)、材料與資源(共11分)、雨水管理(共8分)、能源和環境(共10分)、施工活動(共9分)以及創新(共6分)。其中每項一分,共54分,認證標準為:19-25分為可以注冊;26-31分為銀獎品質;32-37分為金獎品質;38分及以上為常綠品質。
對評價方法進行確定的方法包括兩大類,分別是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其中主觀賦權法是定性分析方法的一種體現,其主要取決于決策者的個人偏好以及經驗對指標進行選擇,主要包括專家咨詢法、層次分析法以及環比分析法等;而客觀賦權法則是一種定量分析的方法,其不依賴于人的主觀判斷,通過對客觀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出選擇的指標。
2 瀝青路面不同的預防性養護技術及適用范圍
在對瀝青路面進行預養護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養護技術,針對于不同的路面情況,對施工技術、經濟條件以及施工地點環境等因素,選擇合理的預防性養護方法。目前,我國常用的預養護技術主要分為四大類,分別是表面封層類(稀漿封層、微表處理、霧封層以及符合封層等)、裂縫填封類(封縫、灌縫等)、薄層罩面類(超薄磨耗層、熱瀝青混合料薄層罩面等)、瀝青再生類(就地熱再生、瀝青再生處治)[3]。
3 路面不同病害類型的預養護對策
對于瀝青路面早期的各類病害要進行及時的預養護措施,所采取的具體養護方法要結合被養護路段的路面情況、交通流量以及公路級別等因素進行。另外,該項工作還需要滿足公路管理部門和公路使用者的要求。在公路實際使用中常見的病害類型包括瀝青路面裂縫、變形、松散、平整度不足以及防滑性不足等[4]。
其中裂縫類病害主要根據其裂開的方式進行分類,主要包括橫向、縱向、龜裂以及不規則裂縫,其中處理橫向和縱向裂縫時采用灌縫或封縫的方式,而對于龜裂和不規則裂縫則需要采用先微表處理,再進行薄層熱拌瀝青混凝土罩面和瀝青的再生處理。
而瀝青路面變形的主要原因則是由于車輛輪胎碾壓形成的車轍印,根據公路等級和車流量的不同,其采用的方式也不同。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一般采用先微表面處理,再進行薄層熱拌瀝青混凝土罩面和就地熱再生方法處理。而二、三、四級公路則需要采用稀漿封層、復合封層等方式進行處理。
瀝青路面出現松散病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路面積水時間過長,或者路面出現變形形成的水洼沒有及時進行處理,導致瀝青顆粒間作用力減小,顆粒脫落,形成松軟路面,極易出現坑洼不平的情況。其處理與變形處理方法相同。
路面平整度會直接影響車輛行駛的穩定性,對行車舒適度造成影響,同時對駕駛員的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脅。一般情況下將路面不平整度分為四個等級,根據不同等級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樣,高速公路和一級不平整路面采用的方法和路面變形處理方法相同;而二、三、四級不平整路面則需要采用在封層處理的基礎上進行超薄磨耗層處理和就地熱再生處理。
路面在施工期間所采用的施工工藝和材料直接影響著路面的抗滑性能,而路面的抗滑性則會影響到高速行駛汽車的安全性。一般情況下,將路面抗滑性不足的情況分為三個等級,所采用的處理方法與路面不平整處理方法一致。
4 瀝青路面綠色養護評價體系
瀝青路面的綠色養護評價體系是在充分考慮到可持續性發展原則的前提下建立起來的,其追求的核心目標為高效、低耗以及環保,其中以環保為最高目標。另外,在構建綠色預養護評價體系時需要考慮一些原則,其主要包括全面性、層次性、目標性、科學性、整體性、可操作性以及動態性[5]。
在構建瀝青路面綠色養護評價體系時需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首先需要對整個評價體系的目標進行確定;其次是對相關評價指標的預選集進行設置;第三步是對評價指標進行篩選,其篩選的主要依據就是評價體系構建的原則;第四步就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對評價體系進行構建。
5 結束語
對瀝青路面不同的預養護方式進行綠色評價有助于我國“綠色道路”理念的發展和創新,能夠為相關工作提供參考數據和指導方向,為我國更好地進行可持續性經濟發展理念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孫祖望.公路建設與“綠色道路”新概念[J].中國公路學會筑路機械學會2011年(19屆)學術年會會刊,2011.
[2]王朝輝,王麗君,白軍華,等.基于時段的瀝青路面預防性養護時機與對策一體優化研究[J].中國公路學報,2010(5).
[3]莫麗威.就地熱再生技術在高速公路瀝青路面預養護中的適應性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2.
[4]何衛華,車伍,楊正,等.城市綠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給水排水,2012(9).
[5]閻文.基于施工全過程的綠色施工評價體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