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柳
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各項技術應用于各個領域,也促進了道橋施工技術創新和發展。在施工建設中,雖然取得一定成績、有一定建設水平,但還有不足,正因為有紕漏,導致了施工技術水平受制約、質量下降。文章著重對道橋施工的技術要點進行簡單分析,僅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道橋施工;施工技術;技術要點;道橋施工技術
引言
道橋建設是關乎國民生計、國家長遠發展的大工程,隨著經濟的發展,項目也在不斷增多,建設規模逐漸擴大,同時對道橋工程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可以說,道橋工程施工較為復雜,涉及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如何把握要點、發揮技術水平、確保工程質量是道橋建設的關鍵。
1 道橋工程施工的特點
1.1 道橋工程產品具有多重性
道橋工程的產品多樣、多重,各有特點和劃分,也就把路橋工程管理工作變得相對復雜和多變,在管理難度上進一步加大。一是在不同區域、不同的地理條件、不同生態環境下,即便是有著相同的使用功能和工程類型,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質量差異;二是工程產品的類型多樣,增加了不同的使用類型,施工方法方式則有很大不同。
1.2 道橋工程流動性大
道橋施工流動性大,施工人員不斷跨地域、地區作業,在生活上產生了巨大的不便,而且施工時常會在鄉村以及偏僻的野外作業,員工生活變得單調而乏味,大大降低了員工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很難提高生產效益。
1.3 道橋工程質量管理難度大
道橋工程的施工因為涉及面廣,往往造成質量管理不穩定,在這樣復雜而系統的工作中,常常會因為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水平有限,導致在進行質量管理時不能按標準進行。特別是道橋工程都有一個工期問題,多為公路配套工程,進度則由公路進度決定,建設任務重、工期緊、工藝技術復雜等問題,使得管理的專業化和系統化降低。
2 道橋施工技術要點
2.1 道橋施工技術中常見問題的原因分析
道橋施工雖然有一定規劃和方案,但實際施工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技術問題,特別是在特定條件、特定路段、特定區域的施工作業,意外的發生時常會對施工質量造成威脅,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2.1.1 地質上的固原。在勘察設計過程中,存在不合理,導致鉆探深度不達標或鉆探布控不足,形成軟基后造成理論與實際計算差,設計本身就沒有達標;施工單位為了趕進度和工期,回填松、厚度不夠、排水差;不均稱的下降使多數橋梁地基具有空隙率大、土質含水大、抗剪低的特點,長期內外荷載作用極易發生沉陷;實際施工中因道路與橋梁的施工順序造成橋涵兩端留存“面窄土多”的作業段,嚴重影響現場施工,給路基沉陷留下較多的質量隱患。
2.1.2 防水處理不當。有些施工作業,忽略了防水處理程序,水滲入混凝土銹蝕鋼筋導致水泥混凝土脹裂和道橋結構被破壞,大大減少道橋的使用壽命,這點在鋼箱式橋梁施工中尤為突出。
2.1.3 施工材料差。混凝土和鋼筋是最普遍的材料,這在許多施工單位都是被采用的。如果選用的混凝土質量不過關,就很容易導致道橋出現裂縫和破損。鋼筋選用不當,粗細選用不當容易降低或改變整體橋梁的受力和負荷,若防腐性能不高則增加道橋的脆性和不穩定因素;填料也是重要的一個部分,如果選用不當則易產生孔隙,使地基壓縮變形,從側面加速道橋的快速破損。
2.2 道橋施工要點
2.2.1 蜂窩麻面。在道橋施工中如果操作不當,就會形成混凝土橋梁表面蜂窩麻面,外觀上讓人看起來很不舒服,也影響著整體的美觀。在施工要求上,出現少量的蜂窩麻面難以避免,但當蜂窩麻面面積過大的,則說明道橋質量不高,存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
2.2.2 路床不平。路床是基礎,未經填埋壓實的路床,其路面結構等同于鋪筑在軟地基上,一經雨水、積水的滲透,軟土基中則大量含水,極易造成土基松軟,降低了穩定性,更談不上支撐路面結構,這時路面會出現不均勻沉淀,影響路面平整度,形成施工隱患。
2.2.3 道橋排水管道滲水。管材的質量如果較差,則容易導致裂縫或局部混凝土松散,道橋的抗滲能力就不高,產生漏水日積月累造成安全隱患,影響使用年限。
2.2.4 接縫處理不當。多條路段一起施工,最后合攏在一起,是道路工程中常用的辦法,這樣能夠加快工期。各部分施工質量不同,形成差異化,路面接縫是一項技術難題,如果處理不好,則會出現塌落,在使用中就出現跳車現象。
2.2.5 裂縫較多。道橋施工中混凝土裂縫不可避免,造成的原因較多。溫度、溫度、路基等都可能造成裂縫的產生。主要影響因素還是溫度,溫度包括混凝土自身澆筑時產生的反應熱,還有混凝土自身所處的環境溫度,特別是在北方高寒高熱地區,溫差大裂縫發生的概率更大些。
2.3 混凝土選用說明
2.3.1 水泥選用:水泥是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在選用時要嚴格按照國家的標準選用,具體為水泥細度不宜過細,早期強度不宜過高,不能選用質量不高,影響施工建設的水泥。
2.3.2 外加劑選用:外加劑可以根據需要有效控制混凝土凝結時間,對調整高低,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如果能合理匹配,那么就會使新拌的混凝土工作性能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
2.3.3 集料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高性能混凝土,一般情況下用水較少,集料的性能好壞對混凝土的強度和工作性能等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4 摻和料選用:硅酸鹽水泥混凝土存在許多技術性的問題,如混凝土工作性不強、力學性能不夠及混凝土內部組合不合理等,摻和料將會對混凝土結構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可以大幅度提高混凝土使用的耐久性,增加使用年限和道橋壽命。
2.4 選擇過渡段沉降的橋臺結構
在各類施工中,過渡段路堤在橋臺結構施工前需要填筑,這是需要提前完成的,這項工作不受任何影響,更不受施工作業面的限制,特別是現代施工企業均大型機械,可以隨時碾壓,并且能夠壓實,使全部受力面均勻。
2.5 對緩和過渡段要合理設置
橋梁主體一般采用剛性結構,沉陷的可能性不大,而路基填充土石,較為柔性,在環境變化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變形情況,所以說,剛性橋面與柔性路面的銜接必然會產生沉陷。對軟土地基處理時,各段不同強度之間就需要設置強度過渡段。
2.6 防水技術的合理運用
為了避免混凝土脹裂對路橋結構的影響和破壞,使得道橋工程壽命延長,就必須要加強和完善路基面的防水技術。防水技術對施工影響重大,一般情況下,在混凝土澆筑路橋路基后,都會進行相應的打毛處理,用來增加糙度,增強路基面和防水層的粘度,同時,還要結合路基面的復合防水材料的需要,進行嚴格的施工;道橋竣工后,通常會發現一些油浪、擁包、網紋以及車轍等,要將這些浮漿徹底清除干凈從而來提高道橋路基面的強度,起到良好的防止滲水的功能;道橋裂紋往往隱藏在浮漿中,細微的裂縫可通過打毛的方式進行處理,利用防水層的封堵和滲透作用,達到防水效果。
3 結束語
道橋的施工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只有通過實際操作,豐富施工,不斷加強技術嚳認知,對新工藝、新技術、新標準、新材料加強研究和運用,才能提高施工質量,同時加以利用現代管理方法,管控施工各環節和流程,才能在不斷的操作中創新完善各項技術,進一步保證道橋施工的高效率和高質量,為社會經濟發展奠定良性基礎。
參考文獻
[1]左增亮.道橋施工技術要點分析[J].投資與合作,2013(7):315-315.
[2]道橋施工技術要點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09(25):1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