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摘要】筆者就近期學校開展的靈動課堂研究為例,談一談對“為學而教” 路徑突破的一些做法與思考。
【關鍵詞】“為學而教”;閱讀教學;突破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地強調:“為學而教”,他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怎樣學,就需怎樣教。”當下,我們由重教轉向重學的教學改革,無疑是切近教育之根本的——學習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促進學習、改善學習、提升學習的品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了解學情,用好“兩個抓手”
(一)用好“自主學習單”
為學而教,一是要抓住基礎性資源。預習情況就是抓住學情的主要渠道,自主預習單是個比較好的抓手。如我校一青年老師執教的《望月》,首先要求學生進行基本標注,在書上標注特別要注意的讀音,描寫生字,解釋不懂的詞語,并寫出解決詞語使用的方法。在“提提真問題”環節,讓學生從“內容理解”和“寫作表達”兩個方面提提學習困惑。這些做法意在了解學生原有認知點、感知點、不同的閱讀初體驗,根據學生的“學”決定教學的起點。
(二)抓好“生成性資源”
學生在課堂動態生成了很多資源,這些恰恰是為學而教的基礎。如:《望月》中“作者賞月”部分文字精美,于是教師設計了學生對文本進行批注這一環節,以組織推進教學,引導學生在小組交流感受和批注,教師巡視捕捉預設點,及時捕捉課堂上學生出現的圈畫批注資源,指導學生提高圈畫批注的能力,達到有效的動態生成。
二、板塊推進,變“感悟”為“實踐”
課堂上的講讀感悟曾一度統領過我們的閱讀教學。該課堂為學生個性化地發表觀點、多元化解讀課文提供了平臺,但也暴露了教學結構不清、學生思維平面化,教學落點不明的弊端,尤其是缺少了學生在課堂上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導致課堂教學效率較低。
以板塊來推進教學過程,讓課堂給學生留下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深入思考、充分實踐,讓他們在參與中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需要教師把學習組織成一個個板塊式的實踐活動,以此來推進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如:《霧凇》一課,講讀感悟式的教學一般會展開這樣的過程:(1)讀文談感受:霧凇給你留下什么印象?(2)生:霧凇很美,是聞名全國的奇觀。(3)師:你們從課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4)交流相關的段落和重點句,學生談感受,教師指導有感情地朗讀。(5)回歸整體,小結寫法。
這樣采用演繹法來推進教學,讓學生讀出形象,然后從具體的詞句中交流感受,但缺少段落的整體,在對句子的零敲碎打中忽略了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由講讀感悟向板塊推進的言語實踐轉型,請看《霧凇》重點段的教學:
板塊一:學習第二小節,整體感知霧凇的形成過程。想一想霧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想一想霧凇的形成需要經歷幾個階段?板塊二:默讀第二小節思考:作者是怎樣具體寫出這個動態的變化過程的呢?(學法提示:圈畫霧凇形成過程充滿變化的詞語,批注;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所圈畫的詞語和感受,探究作者的寫作方法。)板塊三:學生讀——說——背,進而內化語言。
這個過程的調整,充分體現了“課堂是學生語言學習的場所”,通過一次次全體學生參與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習了段落結構,復述背誦,內化了語言。
三、展開過程,化“教過”成“學會”
文本涉及的教學內容繁雜,作為教師應學會從繁雜的文本內容里挑選出有價值的材料來展開教學,教學才能重點突出,事半功倍。有價值的教學內容的確立應該遵照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依據文本的言語表達特點,特別要立足學生的學情,才能讓教學有的放矢。確立核心的教學內容后,需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依據學習的特點,放慢教學節奏,細化學習的過程,使學生的學習經歷一個“感知——深化——遷移”的過程。
在教學《莫高窟》時,老師依照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文本特點,組織了學生這樣的學習過程:(1)聚焦課文第三段,感知莫高窟壁畫的宏偉瑰麗,批注重點詞句。(2)默讀第三段思考:作者是怎樣具體寫出莫高窟壁畫特點的呢?(3)遷移運用:運用“點”和“面”結合的方法,模仿第三段的寫法,嘗試寫出藏經洞的特點來。
學生在這節課的學習里,以內容為載體,感知深化了課文的語言表達形式,并在模仿中加以運用,真正觸類旁通,學以致用。這個“打樁機”式的教學過程,使學習目標變得明確、學習重點更集中、學習過程更扎實。
四、轉換視角,變“提問”為“活動”
一篇課文的教學,教師習慣于從提問來引導學生的學習。但我們的教學常態是教師在一節課中問了很多缺少思維含量的問題,無形中肢解了課文內容,造成課堂教學呈現“一問一答”的尷尬態勢,對目前班額還很大的課堂來講,明顯造成了高耗低效的局面。課堂上只有學生全員參與學習建構,學習才有效果。學生根據明確的學習要求,在課堂里自主地開展語文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充分思考,與伙伴間充分開展合作、交流,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這時他們的情緒被充分調動,積極參與學習,學習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如《云房子》一文3-4小節,介紹了小鳥們看到云房子后開心的表現。我組織了學生開展這樣的活動:師:現在你們就是一只只小鳥,來到云房子,你們會怎么做怎么說?生邊讀書邊思考。師:這個問題很簡單。老師想讓你們把文字變成畫面,敢挑戰嗎?學生放聲朗讀2-4小節,讀后小組排練。師:請大家評議一下剛才的小組表演。師小結:你們用調皮的動作、俏皮的語言表現了小鳥的快樂,真會讀書!把無聲的文字變成了優美的畫面。這可是一種很好的理解文字的方式!
這個教學片段,老師把教學的過程組織成學生的活動過程,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學生積極投入其中,興趣盎然。這樣用活動來代替教師提問的課文教學,讓課堂呈現出學生忙碌、教師悠閑的情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教師真正實現“為學而教”!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