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湛
《基列爾·康德拉辛:音樂中的生活》(Kirill Kondrashin: His Life in Music)
作者:格雷格·塔西(Gregor Tassie)Scarecrow Press出版社,2009年出版
基列爾·康德拉辛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蘇聯指揮家之一,也是肖斯塔科維奇、普羅科菲耶夫、柴科夫斯基與馬勒等作品的杰出詮釋者。
在書中,格雷格·塔西回溯了康德拉辛相對卑微的出身、從十七歲就開始從事指揮事業的原因以及后來二十年間在列寧格勒與莫斯科大彼得羅夫大劇院的往事。當然,后來他與大彼得羅夫大劇院的決裂緣由也被作了深度剖析。
1978年,離開莫斯科之后,康德拉辛有志于去其他劇院開拓更廣闊的交響音樂事業,誰料1981年他被一場意外的心臟病所擊倒。
作者塔西尋覓了來自蘇維埃歷史文獻中的一系列有關康德拉辛的資料,建立起了他完整的人生圖景,其中包括他為什么會成為第一位訪美、與艾森豪威爾會面的蘇聯指揮家,也包括之前很少披露過的他與吉列爾斯、克萊本、奧伊斯特拉赫、羅斯特羅波維奇等演奏家的關系等等。書中選用了二十來張照片,索引頁做得很詳盡,是了解康德拉辛的必備書籍。
《和萊尼的午餐:萊奧納德·伯恩斯坦最后的漫長訪談》
(Dinner with Lenny: The Last Long Interview with Leonard Bernstein)
作者:約納坦·庫特(Jonathan Cott)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萊奧納德·伯恩斯坦可謂是二十世紀音樂史中最具才華也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了。他身兼多職——指揮家、作曲家、鋼琴家、作家、教育家乃至人權活動積極者,以至于有人將他稱為當代的拜倫式英雄,不怕風險,能量巨大,敢于與陳規舊俗決裂。1989年11月,即去世前一年,伯恩斯坦邀請了本書作者庫特前往他在費爾菲爾德的鄉村住所,開展了這場長達十二個小時的漫長對話。這場對話的內容涉及了音樂、教育、政治、心理學等等領域,而伯恩斯坦手舉伏特加酒杯,一邊歌唱,一邊談論披頭士和瓦格納的場景,也被定格為了當代音樂評論中的一幅有趣畫面。自然,他們討論的重心依舊放在了指揮——伯恩斯坦會勸誡學生們“讀譜的時候把自己想象成作曲家,如果你在那一刻變成不了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或者斯特拉文斯基,那注定沒法促發一場偉大的演出”。自從1990年《滾石》雜志刊載了這次訪談的縮減版以后,無數音樂愛好者就對它的完整版倍加好奇了,甚至有專家預計它的發布將是“驚人的、啟示性的”,事實如何,期待你的驗證。
《長野健——一個新世紀的音樂》
(Kent Nagano - Musik für ein neues Jahrhundert)
作者:哈巴庫克·特拉伯(Habakuk Traber)德國Henschel Verlag出版社,2002年出版
作為今秋即將來滬演出的日本指揮家之一,長野健出生于美國,現任加拿大蒙特利爾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6年起),兼任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作者特拉伯精心梳理了長野健職業生涯的一生,寫出了這本德語傳記。該書的一個重點是引領了人們思考“古典音樂在今天是否仍然有價值?”長野健認為,首先是孩提時期的樂器學習,或者一位優秀音樂老師的指引,對人的一生都意義非凡;其次,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舉例,盡管古典音樂的處境已今非昔比,樂團也開始岌岌可危,但是人們對于靈感、幽默、深層次情感表達的渴望從未減弱過,音樂一直是可以跨越社會、階層和人種的有力工具,足以將世界帶向大同。真正的問題在于,它不該被暗示成一小部分精英人群的特殊癖好。有些讀者對本書記敘部分采用的、過于冷靜的筆法有些不滿,將其形容為“像是一板一眼描述長野健生平及擅長曲目的小冊子”。但或許正是這種冷處理的方式,吻合了長野健精準冷靜的指揮風格,從而與上一本伯恩斯坦的活潑大異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