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蘭 蘭瑞倫 秦敏 劉安鳳
孕婦使用催產素與新生兒黃疸關系的初探
——附387例資料分析
劉文蘭 蘭瑞倫 秦敏 劉安鳳
本文就孕婦使用催產素與新生兒黃疸的關系進行分析, 表明使用催產素發生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較比未使用者為高;其使用劑量越大, 黃染程度越深, 病理性黃疸發生率亦增加。
孕婦;催產素;新生兒黃疸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4年1~12月共收產婦387例, 為誘導或加強宮縮孕婦產前使用催產素劑量在5 U以上者32例為觀察組;其余未使用催產素者355例為對照組。兩組孕婦的年齡、孕周及新生兒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新生兒黃疸臨床觀察標準[2]生理性黃疸:出生后第2~3天出現黃疸, 進展慢, 黃疸輕, 在此期間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癥狀, 血清膽紅素<21.25 μmol/L。病理性黃疸:出生后24 h內出現黃疸或黃疸程度過重, 或黃疸進行性加重, 且合并精神萎靡、厭食、吸吮反射減弱及體溫改變等臨床表現, 血清膽紅素>21.25 μmol/L。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催產素與新生兒黃疸發生率的關系 387例新生兒有181例新生兒黃疸, 孕婦產前使用催產素伴有新生兒黃疸22例, 占觀察組68.8%, 其中生理性黃疸15例(46.9%), 病理性黃疸7例(21.9%); 對照組的新生兒黃疸140例(39.4%), 病理性黃疸19例(5.3%)。觀察組的新生兒黃疸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催產素劑量與新生兒黃疸的發生關系 孕婦產前不區分使用的時間, 按催產素使用劑量分為5~10 U, 10~20 U和>20 U三組, 結果發現三組生理性黃疸的發生率之比為11/21∶3/7∶1/4, 而病理性黃疸的發生率之比為3/21∶2/7∶2/4,見表2。

表1 兩組新生兒黃疸發生率比較(n, %)

表2 不同劑量催產素與新生兒黃疸關系比較(n, %)
催產素導致新生兒黃疸, 基本與以下病因有關[3-5]:①新生兒藥效活性低, 使得催產素轉化率不高;②催產素影響了膽紅素的代謝;③新生兒膽紅素代謝本身有4個特點易致黃疸:a.膽紅素產生過多:新生兒期都有一時性紅細胞急速破壞, 使肝細胞的膽紅素負荷增加;b.肝細胞攝取間接膽紅素能力差:在新生兒期肝細胞合成r蛋白相對不足, 使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運載過程減慢;c.肝臟酶系統的發育不完善, 新生兒肝細胞合成膽紅素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酸的功能不成熟, 以致肝臟不能充分酯化膽紅素, 此酸在出生1周開始增多;d.腸壁吸收膽紅素增加, 催產素是否更強化以上4個特點;④使用催產素不當使子宮收縮過強, 引起胎兒宮內的缺血缺氧, 使胎兒宮內窒息, 從而導致黃疸;⑤催產素使用往往在產程延長時(或過期產孕婦、妊高癥孕婦、頭盆不稱試產)等, 以上幾種均導致胎兒或新生兒缺氧缺血, 引起合并癥加重了黃染發生。
綜上所述, 作者認為婦產科醫生應用催產素時應全面考慮, 適時、適量使用催產素, 母嬰同室居住, 母乳喂養, 提倡早開奶, 使胎糞及早排出, 減少膽紅素的肝-腸循環, 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生理性黃疸的程度。常規開展口服糖水, 中西藥預防治療, 光照療法法加茵陳湯合用, 充分發揮了兩種單獨治療方法的特長, 使膽紅質氧化后從二便中排出, 盡早及時治療黃疸患兒, 預防核黃疸的發生, 保證產婦和嬰兒的安康。
[1]趙琴.產程全程陪護的探討 .中國實用醫藥, 2009, 4(12):220-221.
[2]蒙林,崔艷萍,董秋燕,等.游泳對新生兒膽紅素影響的臨床研究.贛南醫學院學報, 2005, 27(1):56-57.
[3]劉靜.新生兒黃疸與母乳喂養關系探討研究.中國醫學創新2011, 4(4):18-19.
[4]王新華, 刁成莉, 吳麗娟.新生兒黃疸與產前使用催產素的相關性探討.中國藥業, 2013, 22(23):89-90.
[5]黃安安, 徐敏,董敏.催產素產前使用劑量與產婦血清總膽汁酸含量及新生兒黃疸的相關性.中國生化藥物雜志, 2012 37(10):234-23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095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病之一, 分生理性及病理性黃疸, 且核黃疸可直接危及新生兒的健康與生命[1]。催產素是現代娩過程中最常用藥物之一, 本文將其對新生兒黃疸有無影響及相互關系作一初步分析及探討。現報告如下。
402260 重慶市江津區婦幼保健院(劉文蘭蘭瑞倫);重慶市江津區西湖衛生院(秦敏 劉安鳳)
蘭瑞倫
201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