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宇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追求高質量精神生活的期望越來越高。鋼琴這一曾經(jīng)遠離普通百姓的藝術形式正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本文對當今在鋼琴欣賞過程中的現(xiàn)狀及其原因進行了闡述。著重從三個方面對如何提高鋼琴欣賞能力進行了說明,即鋼琴文化的發(fā)展歷程、鋼琴曲目的民族特色以及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等,以期能對普通民眾的鋼琴欣賞能力提高有所幫助。
關鍵詞:鋼琴 ?欣賞 ?民族特色
隨著經(jīng)濟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衣食住行等必備生活條件得到滿足之后,人們對以鋼琴為代表的高雅藝術需求越來越多。欣賞交響樂或小范圍欣賞鋼琴獨奏或合奏的人越來越多。以往那種只在上層社會中上層傳播流行的貴族官僚文化,逐漸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另外,將鋼琴伴奏應用于影視背景音樂、舞蹈及多種曲藝形式,都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美妙藝術效果。鋼琴欣賞水平的提高,不但可以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觀點,還能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激發(fā)人們的求知欲,以及鍛煉提高人們的思維能力。
一、鋼琴欣賞在我國的發(fā)展歷程
鋼琴屬于西洋樂器,是舶來品,起源于歐洲。19世紀20年代開始傳入我國,從趙元任創(chuàng)作第一首鋼琴曲開始到建國前,是民族鋼琴曲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在我國逐步成型的階段。這個階段涌現(xiàn)出一大批諸如冼星海這樣的知名作曲家。解放后,《黃河鋼琴協(xié)奏曲》等與民族特色相融合的鋼琴曲問世后,鋼琴曲的發(fā)展逐漸被賦予了更多的民族色彩,但其創(chuàng)作仍然延續(xù)了西方浪漫主義格調。后來,民族的鋼琴曲開始從傳統(tǒng)民間樂曲向現(xiàn)代樂曲轉變,并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逐漸走向成熟。
我國的鋼琴創(chuàng)作和鋼琴演奏發(fā)展過程,是一個著重于個性與共性統(tǒng)一的過程,著重于理性與感性統(tǒng)一的過程,著重于情感與民族風格統(tǒng)一的過程,其目的就是將鋼琴音樂的意境和寓意完美地展示給觀眾。
二、鋼琴曲目的民族特色
我國的鋼琴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烙印。隨著我國近現(xiàn)代國情和國際國內環(huán)境的演變,鋼琴曲在吸收西方音樂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逐漸融入了更多的民族色彩。比如,抗戰(zhàn)時期的《血債》、《朝拜》、《早晨》等描繪了中華民族抗爭的歷史。再如,《梅花三弄》、《二泉映月》、《陽關白雪》等民族曲目,描繪了我國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點。其他一些著名的鋼琴曲目,比如,《黃河大合唱》、《流水》、《夕陽簫鼓》、《平湖秋月》、《二泉映月》、《百鳥朝鳳》、《梅花三弄》、《和平進行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等作品,無不與時代緊密相連,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中國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和時代號角。這些作品,或鼓舞人們的斗志,或陶冶人們的情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
三、鋼琴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
最初的鋼琴演奏是在音樂廳里進行的,人們欣賞鋼琴的地點也是在音樂廳里?,F(xiàn)在,欣賞鋼琴的途徑非常多,包括音樂廳欣賞,音視頻欣賞,影視劇中的鋼琴背景等。普通百姓鋼琴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聽。不管什么音樂形式,聽是接受的唯一途徑。只有多聽,才能逐步盡可能多的體會出鋼琴的意境和表現(xiàn)。首先,要學會如何聽。學會聽能使人們養(yǎng)成好的感受和感知能力。第二,多聽。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聽的機會和聽的條件。只有多聽,才能逐步培養(yǎng)出聽的能力,進一步促進音樂思維。第三,從旋律欣賞、體驗式欣賞、品位式欣賞、描繪性欣賞等不同層次對不同作品采用不同的欣賞方式。
(二)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一個人的情感和價值觀對其領悟音樂的內涵非常重要。針對同一部戲,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觀后感,對劇中人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三)興趣愛好培養(yǎng)。興趣和愛好是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生活質量和品位的落腳點。逐步培養(yǎng)受眾感知音樂本身美感的能力和喜好,通過音樂體會作品背后的人文、風土人情、地理地貌、哲理等。
(四)了解作品背景。一般民眾在欣賞某一鋼琴曲目前,應該對該鋼琴作品的背景資料、時代特點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以便在欣賞過程中有更深入的認識。例如,在聽《月光奏鳴曲》時,如果不了解背景資料,很難理解在第一、二樂章中能感受到“月光”,而在第三樂章感受不到“月光”的原因。
(五)音樂理論知識學習。包括樂理、調式、音樂體裁等在內的理論知識,是普通民眾讀懂音樂的基本條件。如果對音樂知識一竅不通,在鋼琴欣賞時容易出現(xiàn)對牛彈琴的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楊忠林,陳彥如.中外鋼琴作品審美意境初探[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12).
[2]石峰.中國古代的音樂養(yǎng)生與音樂治療—談音樂治療的民族傳統(tǒng)之一[J].中國自然醫(yī)學雜志,2000,(02).
[3]譚韻抒.中國鋼琴曲的藝術氣質及在跨文化音樂教育中的運用[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