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摘要:普通高校的古箏教學作為古箏教育的高級階段,正日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筆者試從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實踐等方面對當前我國普通高校古箏教學進行梳理和分析。
關鍵詞:古箏教學 ?高校 ?教學方法 ?教學方式 ?教學內容 ?藝術實踐
近年來,古箏藝術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理論研究逐漸深入,優秀新作品不斷涌現,同時,學習古箏也掀起了一波波新的熱潮。隨著學習古箏人數的不斷增多,不僅是音樂學院,眾多師范類、綜合類大學也開設了古箏課程,這無疑對古箏人才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然而,規模與數量的提升更需要質的保障,當下高校在繁榮的表象之下,卻也有著教學方法不夠科學,教學形式不夠靈活,教學內容缺乏科學與嚴謹,對藝術實踐重視不足等問題。筆者借本文對當前高校古箏課程進行分析與研究,進而提出一些切合實際的建議,希望對當前高校古箏教學有所裨益。
一、高校古箏教學方法研究
在我國,長期以來,口傳心授都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傳承方式廣泛運用在器樂教學當中,不論是文人雅士、還是民間藝人,不論是宮廷音樂還是宗教儀式音樂。究其原因,樊祖蔭先生在他的《傳統音樂與學校音樂教育》一文中分析道:“盡管其中不少樂曲有著樂譜的記錄,但傳統的記譜法,如文字譜、減字譜、工尺譜等等,其樂譜只記錄曲調的骨干音,或樂器演奏的指法、音位,他們是非確定性和非精確性的”。管建華的《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一書中也說到,中國傳統音樂作品的曲譜“只是作為一個音樂的書面信息載體,給后人提供進行演奏、演唱的母體形式”。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口”與“心”將譜面的音符化作意韻并存的音樂傳授給學生,完成了音樂與文化的傳承。通過藝術家之間對音樂的不同理解與二度創作,音樂的傳承也呈現出了不同的流派與風格。所謂百家爭鳴,和而不同,就是這個意思。鑒于此,老師對學生進行口傳心授的教學就有了合理的解釋,口傳心授也就理所應當的成為了傳統音樂教學最有效的方式。古箏一直以來也是以這種方式延續著它的傳承與教學。
隨著古箏藝術發展的日益深入,古箏教學當中的標準化、統一化日漸成為一種新的風潮。這種風潮有以下幾種表現:首先,教材的規范化、系統化。古箏教材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人群進行有區分的針對性的編寫,使古箏的學習更有效率。尤其是古箏考級曲集的編寫及考級制度的確立,使得古箏教學日益規范化、系統化。其次,演奏方法、技巧的科學化、統一化。近年來古箏教學中融入了運動生理學的原理,順應客觀生理規律,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更加科學的掌握古箏的演奏技巧。再次,評估方式的標準化、統一化。采用較為統一的尺度對教學成果加以評價。
筆者認為,在當今高校的古箏教學中應該更加重視口傳心授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在學習傳統古箏作品的時候。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各個學科都在探索標準化的發展道路,古箏的教學也應該借鑒這一風潮,汲取其中有益之處。
二、高校古箏教學方式研究
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他的《多元智能》一書中強調:“每一門類的藝術,都有其最適當的教育形式?!痹诂F今的高校古箏課堂中,一對一的個別課是主要的授課方式。顯而易見,專業個別課有著因材施教、靈活性強的特點。這種上課方式教師能夠直接針對特定的學生進行輔導,針對性很強;課堂上教師的講解、示范環節也能夠做到清晰明了,效果顯著;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掌握程度有著最為直接的了解。然而,專業個別課也不是完美無缺,容易形成實踐鍛煉有余而理論學習不足,專業教師容易形成主觀隨意等問題。
在現今的高校古箏教學中,學生呈每年增多的趨勢,而專業老師卻少有增加;面對有限的學時,學生的專業水平卻普遍偏低,很多沒有從小學琴的“童子功”,更有相當一部分是零基礎的選修生,但高校的大學生卻有理解能力與接受能力的優勢。這就從客觀上要求一種比專業個別課更為有效率的授課方式,那便是集體授課。集體授課的優勢在于,首先,可以同時給四名或更多學生同時上課,因而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專業教師無謂的重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其次,集體授課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降低個別學生的緊張情緒;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提高學生對學習古箏的熱情與興趣。然而對于學生間程度的個體差異,以及教材的選擇及大綱的制定,還需要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
比較專業個別課與集體授課,兩者各有優劣,專業個別課強調演奏技術的細致化提升,而集體授課對于初學或程度較淺的學生更為有益,也便于開展合奏與重奏的訓練??傊瑧摻Y合兩者的特點,形成優勢互補,取長補短,使古箏教學達到高效率、高質量。
三、高校古箏教學內容研究
自上世紀末以來,古箏藝術不斷朝著專業化,難度化發展。這集中體現在了新的箏樂作品當中。這一時期創作的新箏樂作品打破了傳統古箏五聲音階的定弦法,按照音樂發展的需要重新定弦。作品的調式調性有了大膽的創新,不僅有橫向的調式轉換,還進行了縱向雙調式的有益嘗試。同時,非對稱性的節奏運用也帶來了新的效果。新的演奏技法大量出現,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按、劃、顫、揉等技巧。這些新箏樂作品的問世,客觀上推動了古箏藝術的向前發展。然而在“新箏樂”作品繁榮的同時,傳統的古箏作品卻日益受到冷落。一些高校教師認為傳統箏曲技術簡單、曲調單一,學生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習過,所以就不重視傳統箏曲的教授,在學生看來,“新箏樂”作品較之傳統箏曲在難度上更有挑戰,旋律更具時代的特色,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更傾向于前者。
對我們高校古箏教學來說,這種重現代而輕傳統的現象應該引起警覺。首先,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文化。對于古箏教學來說,就是要重視傳統作品的學習。其次,傳統箏曲流派眾多,風格多樣,傳承久遠,比如純樸古雅的山東箏派,再如“曲高和寡,妙技難工”著稱的河南箏派,亦或是文靜含蓄的客家箏曲等等,都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具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加強傳統箏曲的學習,筆者認為應該有以下幾項舉措。首先,合理制定教學大綱。在教學大綱中加重傳統箏曲的分量,注重多樣風格,多種流派的學習。要按照難易程度合理安排傳統曲目的先后順序。同時,將傳統箏曲與“新箏樂”合理搭配。其次,建立合理的考試評價體系,通過制度化來促進傳統箏曲的學習。例如,可以在一二年級將考試曲目限定在傳統箏曲中,三四年級將傳統箏曲和“新箏樂”作品穿插考核。
四、重視高校古箏教學的第二課堂——藝術實踐
古箏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藝術實踐,也就是要展示在舞臺之上。藝術實踐對于高校古箏教學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藝術實踐是檢驗課堂教學最有效的手段。俗話說“練兵千日,用兵一時”,舞臺上的藝術實踐才能真正檢驗我們課堂教學的成果。其次,心里緊張與怯場是每個演奏者都會面臨的問題,而對于學習成長階段的大學生來說尤為突出。往往很多刻苦努力的同學在琴房練得很好,可一上臺就亂了陣腳,實力大打折扣。怎么才能克服緊張的心理障礙?唯一并且有效的辦法就是多上臺,多參加藝術實踐。如果在上學階段能夠注意這個問題并加強鍛煉,那么在找工作或是日后工作中就能游刃有余了。再次,通過藝術實踐,通過不同的舞臺展示,我們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舞臺的魅力,增強自信心,進而增加練琴學琴的興趣與熱情,形成良性循環。
如何有效增強高校古箏學生的藝術實踐,筆者認為,在校內要主動為學生創造出實踐機會。例如,開展古箏的合奏課與重奏課,絲弦五重奏,組建民族管弦樂團等多種形式,每學期舉行匯報演出。針對獨奏演出機會少的情況,學校還可創造專業匯報音樂會,每月或每兩月舉行一次,爭取讓每名古箏專業學生都上臺演出。在校外,要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型的比賽,獨奏、重奏均可。
綜上所述,古箏教學工作是一項復雜、系統卻有意義的事業,我們應該從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入手,重視藝術實踐,深入研究高校古箏教學,為培養出適應新時期優秀古箏人才努力,為古箏藝術的未來努力,為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努力。
參考文獻:
[1]樊祖蔭.傳統音樂與學校音樂教育[J].音樂研究,1996,(04).
[2]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
[3][美]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