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您好:最近在看《水滸全傳》,發現書首第二回和第三回,寫了兩個令讀者只聞其名、不識其面的人物———延安府的“老種經略相公”和渭州府的“小種經略相公”,這兩個人究竟是誰呢?訪客/景園
編輯回復:您好。據《宋史》和有關方志記載,“老種經略相公”是擔任“鄜延路經略副使”的宋代名將種世衡之子種諤。“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種世衡的孫子種師道。種世衡的兒子種諤和孫子種師道都在西北邊境出任經略安撫使,“相公”是對地方官員的稱呼,因此人們將兩人稱為“經略相公”。
種世衡(985-1045),字仲平。洛陽(今屬河南)人,重氣節,有才略,是有功于大宋的重臣,祖孫三代皆有將才,鎮守邊關,建功立業,時號“種家軍”,幾乎可以和“楊家將”媲美。《水滸》中的好多好漢都提到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像王進、魯智深、楊志等都在經略相公手下任過職,金錢豹子湯隆也以在老種經略相公手下打造過軍器為榮。可見,好漢們對鎮守邊關的功臣名將還是極為尊敬的。
編輯您好:日前,美國著名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攜帶《曹寅與康熙》等新書來華舉辦首發式,并在多所高校舉辦講座,所到之處既有諸多學者為其站臺,更有大批學生前來聽講,在學界和媒體引發一輪“漢學熱”。“漢學”和咱們通常說的“國學”是一回事嗎?
訪客/樂天派
編輯回復:“漢學”當熱,然不可將之混同為“國學”。漢學是外國尤其是歐美國家學者研究和介紹中華文化的學問。通過漢學,中華文化既能發現自己的優缺點、長短處,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態中的方位和價值。
然而,漢學雖有重要價值,但亦不可無限拔高。漢學在本質上是一種“西學”,是西方人用西方價值觀念、學術范式來研究中華文化的學問。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國學,是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脈,國人須對國學有一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感。否則,遺失國學就等于拋棄傳統,丟掉根本,整個國家和民族就會得歷史失憶癥和精神分裂癥。
編輯/少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