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昊
《文言傳》是《十翼》之一,專釋《乾》《坤》二卦。文者,飾也,《文言》也就是文飾《乾》《坤》兩卦的意思。
乾文言
《乾卦》作為開篇第一卦,《文言傳》對其解說也可謂是詳盡之至。對于卦辭“元、亨、利、貞”,《乾文言》從“禮義”的角度將其釋為“善之長”“嘉之會”“義之和”“事之干”,并指出能施行“仁”“禮”“義”“正”的人就是君子。同時,還指出乾元“能創始萬物并使之亨通,具有有利、貞正的性情”,能夠“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概凡天下能永恒而崇高的事物,都是具有“美利利天下而不言所利”的德行吧!正如《老子》中“道”的德行———“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乾文言》對爻辭的解釋從人事和卦象出發,進一步談爻辭對君子做人的啟發。《乾文言》指出初九是比喻具有龍德而隱居的人,這樣的人即使處在地位低下的時期,也能不被濁世所污染,不迷戀于成就功名,逃離世俗也不會煩悶;九二是比喻具有龍德而立身中正的人,能夠在平常的言語中做到誠信,平常的行為中也謹慎有節,做出貢獻也不自夸,擁有廣博的道德并能感化天下。還提出君子處在九二的位置時,要靠學習來積累知識,靠發問來辨決疑難,要胸懷寬廣,施行仁愛,做到這些,就具備了“君德”;九三是譬喻君子要進德修業,要忠信誠實、修辭立誠,并能把握好事物發展的趨勢與尺度,做到“知至至之,知終終之”,在上位而不驕,居下位而不憂,這樣雖在險地,也能夠“無咎”;九四表明賢人、君子地位的上、下還不一定,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此時君子要注重“進德修業”,要懂得把握時機,“或之者,疑之也”,要多方考慮,審時度勢才能夠由量變達到質變;九五是君位,《乾文言》指出,居九五之位的“大人”能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何其明,與四時合其兇吉”,能夠做到這些的原因是能夠“奉天時”,即遵循規律;到了上九,已是亢極之位,《乾文言》深刻的指出,“亢龍有悔”的緣由是“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一味地進取而不知后退,最終會亢極而敗,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只有圣人才能真正“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乾文言》對我們的人生提出了一些十分具有現實意義的指導:要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定位,知道自己處在哪個階段并能夠審時度勢,做到“庸言之信,庸行之謹”、時刻“進德修業”,把握好時機,做到進退有度。做到這些,就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做到危而無咎。
坤文言
《坤文言》進一步明確闡釋了《坤》卦“順”的性質,《坤》卦的順是順“乾”之“順”,是“承天而時行”,秉承天的意志而順四時以運行得當。表面上看來,《坤》“順”似乎和《老子》強調的“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有一致之處,其實不然,《坤》是居于《乾》后,《坤》要順《乾》,而并非《老子》所提出的一切“不敢為天下先”。“乾”是獨立剛健的,它給予萬物以“始”,但是“坤”卻必須在“乾”的前提下給予萬物以“生”,只有這樣,才能“化生萬物”。《坤》“順”始終是《文言》強調的一個核心。
除了強調“順”以外,《坤文言》和《乾文言》一樣,從人事出發,對爻辭加以解釋,給予我們很多人生啟發。《坤文言》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雖然這里原意是強調“防微杜漸”,但同樣表達出了善惡有報的觀點,人的性格和社會的種種現象,一般都是由于慢慢積累而成,種種“善”或“不善”的做法都會影響個人乃至家族,“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觀點被后世廣泛引用。“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這里解釋的是六三爻辭,陰陽觀點表現得十分明確,“天”“夫”“君”均為陽,“地”“臣”均為陰,《坤》卦強調的就是陰要順陽,這也正說明《文言傳》產生的年代已經是男尊女卑的時代了。《坤文言》對上六爻辭的解釋,也闡發出上六所蘊含的陰極生陽,陰陽在矛盾沖突中變化發展的道理。“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天地之間閉塞不通,即社會昏暗,賢人就會隱退,這里表達出君子不居惡世的儒家觀點。“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美在其中”是含蓄的美德,內在有源頭活水,才會真誠而自動地擴及他的事業。
《系辭上》說:“一陰一陽謂之道。”《易經》發端于《乾》《坤》兩卦,充分表現了其陰陽辯證的關系,正是陰陽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促進了宇宙間事物的產生、發展與變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