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康百萬莊園寨上主宅區,第一個院內大廳正上方,懸掛著一塊木制“留余”匾。匾的造型別具一格,既像一面空中飄揚的旗幟,又像案上展開的書卷。該匾使用不同字體,主題突出,書寫流暢,呈現出高品位的藝術風格。匾文內容取自南宋進士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銘》,以及明萬歷進士高景逸、明萬歷舉人夏峰之名言,共174字。其中心意思是:凡事留有余地,忌盡忌滿,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不偏不倚,不事張揚,通篇體現出儒家學說中庸之道的理念。
“留余”匾
《四留銘》曰:“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這寥寥44個字,概括面寬,含義深刻,主張不論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要把福、祿、財都享盡,把它留給需要的人來分享。它從四個方面說明:不把技巧使盡,使之歸還造物主,即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不把俸祿用盡,歸還朝廷;不把財物占盡,以還百姓;不把富貴享盡,以留給子孫。總之,富裕之后不要只顧自己,要為朝廷盡忠,回報國家,回報百姓,這些康百萬家族數代人都做到了。匾中還引用明朝進士高景逸名言:“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明朝舉人夏峰名言:“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盡而已。”這些話把“留余”思想闡述得淋漓盡致,也道出了康百萬家族輝煌興盛400年的關鍵所在:凡事留有余地,忌盈忌滿。康家的創業者不只是把“留余”制成一塊別致的匾,作為一種裝飾供人欣賞,而是把它作為行動的指南付諸實踐,身體力行,代代傳承,這就是康百萬家族發達昌盛的秘籍。
康百萬家族自明朝初年遷移中原后,一直居住在洛河岸邊,距洛河與黃河交匯處10公里,該處是傳說中“河出圖,洛出書”及“伏羲氏畫八卦”的地方,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康百萬家族深受河洛文化的熏陶,歷來重視讀書,目的并非追求學而優則仕,而是為了更好地做人,不論將來走仕、農、工、商任何一條路,都必須先讀書受教育。康百萬家族最早以農耕為主,同時在洛河岸邊兼開店鋪。康百萬家族從經商創業起家,到發達輝煌鼎盛時期,最關鍵的人物有三位:十二世康大勇,十三世康云從,十四世康應魁。
仁愛為人
在康百萬家族興旺發達后,康應魁及族人一直遵守著“留余”這一家訓來為人處世,以實際行動報效國家,回報社會,造福百姓。莊園里現存的匾額、石碑等所記載的事跡,即是康氏家族幾代人尊奉、踐行“留余”原則的見證。
中華文化發源于中原,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留余”思想則是中原傳統文化的結晶,有著中華文化的貫通特點,無論是個人修養,為人處世,經世治國等等,皆一以貫之。“留余”內容豐富,包含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仁愛至誠思想,以及道家的無為而治、與世無爭的學說,哲理性強,且表達通俗。康百萬家族的奠基者借鑒古人“留余”這一至理名言,將其奉為思想和行動的準則,作為他們為人、處事、經商、治家的最高原則和行動指南,代代堅守相傳。“留余”像一座燈塔,在它的指引下,康百萬家族這條航行在茫茫江海中的大船,一次次戰勝狂風惡浪,避過暗礁險灘,駛向安全的港灣,輝煌興旺12代,長達400年,善始善終,創下了中國商業史上的奇跡!
(作者康素嬋系河洛康家第19代直系傳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