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摸著石頭過河

2015-02-03 21:04:09
藝術評鑒 2015年1期
關鍵詞:音樂研究

筆者曾在《和云峰:納西學論集》一書的序言中初步了解了和老師的從學之路,這篇簡短的自序勾勒出他近乎傳奇的音樂人生。為了深入了解這位來自祖國西南邊陲的民族音樂學家,筆者曾數次邀約,終于在2014年即將結束之際,如愿采訪成功。

上世紀60年代初,和老師出生于云南省麗江一個軍人家庭,姓氏便足以印證他的納西族血統。據和老師回憶,他在那個“天更藍,水更清”的年代,度過了無邪的童年,那時唯一可做的事就是與大院中的孩子們嬉戲、瘋玩,什么豆腐塊、翻煙盒、玻璃蛋、賭杏胡、打群架、摘果子……恨不得上房揭瓦。12歲時,開始學習手風琴,這便是他最初的音樂啟蒙。

轉眼間,就到了中學時代,由于那時適逢讀書無用思想盛行,在和老師就讀的麗江一中,學生們流行“星期一三五,逃學獅子山”的說法,進出教室通常也是由課堂窗戶翻進翻出的,如入無人之境。記得當年時興為老師起綽號,閑暇之余挾同伴為幾乎所有任課老師送過外號,“某某種驢”、“某某青蛙”或“某某蝌蚪”。當時班主任曾多次在班上拍著胸脯起誓:“和云峰及其追隨者以后不進監獄我倒過來跟他們姓”。初中二年級時,和老師順利入選云南省體工足球二隊,正當前途看好之際,因有邑人檢舉他“逃避知青鍛煉”,而“榮歸”故里。然而,踢球導致他整整荒廢了一年學業,升學已是無望,于是提早結束了無知的中學時代,開始無畏的知青生涯。

在這段時期,和老師最大的興趣莫過于拉手風琴和讀書。當時常有查抄來的書籍需要集中銷毀,和老師作為監督人員,便悄悄將自己感興趣的藏起來,每當結束了一天的勞動,吃過晚飯他便捧起書本,閱讀速度高達每周2-3本,這樣三年下來,竟讀完了250多部國內外著名小說。和老師笑言:“那兩年,雖然經常餓肚子,但幾乎串遍全縣所有知青點以打發時光。下大雨時男女集體出動到農民自留地里‘借用蔬菜,白天勞動也是人與自然、動物的親密接觸:放馬、放牛、吃火鍋。現在想來甚為愜意!”

1978年,和老師應征入伍,來到西藏扎木,當上騎兵通信兵。不久,在林芝的戰友聽說和老師的手風琴拉得很好,就從林芝坐了一天汽車過來看他,為了滿足戰友的愿望,他借來一臺破破爛爛的手風琴拉奏起來,高超的演奏技巧使他迎來了軍營生活的第一次轉變。半年后,他從團部調到師部,進入文工團,成為拉手風琴專職演員。1981年,中央指示撤掉師級以下的文工團,所有戰士下放到連隊。正值西藏軍區體工隊組建足球隊,有著足球運動員功底的和老師又從林芝調到拉薩。由于足球隊只是為了參加慶典而臨時組建。訓練一年后,慶典結束,和老師又回到林芝,很快就從部隊復原了。

1983年初,復原回來的和老師第一志愿便是進入麗江地區歌舞團。但是,事與愿違,他被分到麗江地區水泥廠,成為燒爐車間的工人,負責燒水泥。造化弄人,水泥廠與當年做知青的村子直線距離500米左右。父親不斷鞭策他:“好男兒志在四方”。于是,和老師下定決心要走出麗江。沒過多久,便收到了云南藝術學院招生的消息,這對他來說無疑是喜從天降,但是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沒有讀過高中的他,數理化基礎薄弱。為了備考,他申請調職到不需要值夜班的礦砂車間工作,因為可以有更為充裕的時間用來復習。麗江人對儒家思想并不陌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這里,他結識很多支持他的工友,大家一致認為只有知識才能夠改變命運。好心的工友們分擔了他的工作,他每天上班就是在旁邊看書。終于不負眾望,當年8月考取了云南藝術學院,工人生涯宣告結束。但是,為了感謝工廠的支持與工友的幫助,收到錄取通知書后,他又回到水泥廠義務工作了一段時間。

事實上,和老師考上云南藝術學院絕非僥幸,他不僅夜以繼日地復習文化課,還在考學之前做了詳細的調研,了解到學校有位長號老師王本惠,曾是中央軍樂團一譜臺的首席,文革時期被下放回云南,于是便在考前學習了兩個月長號,并順利通過高考,成為云南藝術學院長號專業學生。大學期間先后擔任院學生會主席、系學生黨支部書記、團總支書記、黨總支委員、班主任等行政工作。

和老師青年時代的經歷真可謂是跌宕起伏,那么,他是如何與民族音樂學結緣的呢?事情正是發生在他考入大學之后。那時,整所云南藝術學院僅有兩位教授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老師,而他本人作為西洋樂器演奏專業的學生,當時的他對民族音樂并無好感,甚至十分鄙視,更并不知“民族音樂學”為何物。完全是為了幫助父親圓夢,“誤打誤撞”進入了民族音樂學領域。

一天,和老師的父親告訴他,自己在童年時不慎引起一場火災,家族族譜在火災中被焚毀,自己也因此背井離鄉,這成為老人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于是,和老師開始替父親追溯源、尋族譜。納西族的每個村子都有負責記錄族譜的東巴,和老師回到父親兒時居住的村子,在采訪東巴的時候,發現東巴都是用唱的方式道出族譜上的名字。通過尋找族譜,他發現音樂可以記錄族譜,音樂對民族、民俗、家族有這樣的傳承作用。

此后,和老師對東巴的采訪持續了四年。錄制了大量錄音帶,他深知,如果沒有這些東巴唱腔,恢復族譜就純粹是天方夜譚。經過他的不懈努力,終于完成了族譜的恢復工作,不僅實現了父親多年來的心愿,還對納西族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四年間,每年回麗江他都要去納西大研古樂會。

就讀于云南藝術學院期間,和老師擔任學生會副主席、團委等職務,畢業后留校,做學生工作,還在紅河師范等學校教授樂理、視唱練耳等基礎課程。同時,他開始有意識地進行納西古樂調查,致力于古樂的恢復與重建,先后發表了《古王國之聲——納西族民歌淺析》、《納西族文化與上古羌人文化的相似性》、《納西族“窩熱熱”的圖騰痕跡》等多篇文章。

逐漸地,和老師發現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已經不夠用了,于是,萌生了考研的念頭,隨即向云南藝術學院提出申請自費考研。1989年,赴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主要課程進修班”學習。其間,先后從學伍國棟、黃翔鵬等大批學人。和老師回憶到,在藝術研究院的學習生活十分充實,不僅能夠學到音樂學知識,還常有機會聆聽電影、美術和舞蹈研究所的專業講座。在這里,他結識了他人生中第一位民族音樂學老師——伍國棟先生。和老師坦言,藝術研究院的學習氣氛很好,但是終日聽不到音樂之聲。他決定碩士報考音樂氣氛濃厚的中央音樂學院,伍國棟老師將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僅有的一架鋼琴特批給他使用。其間,他還先后赴民大、北大、北師大、社科院等學習或蹭課,內容涉及民族學、語言學、民俗學、宗教學、文獻學、歷史學等學科領域。半年后,和老師順利通過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考試,成為田聯韜先生的學生。

提起田聯韜先生,和老師至今仍心懷感恩之情,“那時考研尚不時興補課,但也需要獲得導師的認可。現在仍清楚記得,考前兩月才得以與同我后來的碩士、博士導師田聯韜教授見面。第一次大約20分鐘,第二次大約30分鐘,后一次老師開出了足足有32本的書單,書單目前仍然珍藏書齋,內容無所不包。好在先前幾乎全部讀過,為此也自得了好一陣子。碩、博期間,專業承蒙導師悉心指導與嚴格培養。”

多年后,田聯韜先生在和老師的博士論文《納西族音樂史》出版時為其撰寫序言曾提到:“和云峰是我帶過的第二個碩士和第一個博士研究生,當年他準備報考中央音院攻讀研究生學位,由楊民康陪著他頭一次到我住的新三樓403室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記得當時我為又有一位少數民族學生來應試,感到高興,但是當我了解到云峰青年時期的經歷……當時我想,專業豐富的生活經歷對個人的磨練,固然十分可貴,但也會對他的文化學習和音樂專業的基礎訓練有較大的不利影響。雖然當時他已畢業于云南藝術學院,留校任教,并已在刊物上發表了幾篇較有水平的民族音樂研究的論文;雖然從論文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祖屬民族——納西族的音樂,已做過比較深入的調查,有比較透徹的了解,并且已經表現出民族音樂研究能力的良好素質,但是我心里仍然為他有幾分擔心和疑慮,因為中央音樂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科目,除了國家統考的政治、外語之外,還有專業方面的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外音樂史、作品分析、和聲、鋼琴、口試,加起來足有九門課程,分量相當重,要求也比較嚴,是對每個考生一次全面的、嚴峻的考驗,對和云峰來說,困難會更多一些……但是,出乎我的預料,和云峰不但主科考試取得優秀成績,全部課程也都達到標準,順利地通過入學考試,開始了他在中央音院的生活。”

在攻讀讀碩學位期間,和老師已經開始回報自己的民族。1993年9月,麗江大研古樂會應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央民族學院等9家單位的邀請,赴京進行學術展演。這場證明麗江洞經音樂學術成就與學術價值的“學術鑒定會”便是由和老師策劃。

1994年,和老師碩士畢業,中央音樂學院決定讓他留校任教。然而,作為云南藝術學院的委培研究生,他需要回到原單位。經過一番波折,和老師終于說服了云南藝術學院,留在了中央音樂學院。這時,田聯韜先生尚未獲得博導資格,朋友們建議和老師報考香港中文大學曹本冶先生的博士,經過再三思量,和老師決定等待田聯韜先生招收博士研究生之后繼續跟隨恩師攻博。

1996年,和老師如愿以償,成為田聯韜先生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從考博到讀博,一直都是兼任著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學工作。

1998年,和老師首開全院本科選修課《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賞析》。2000年,晉升為副教授,開始為研究生開選修課。2001年,袁靜芳老師請他到中央音樂學院現代遠程教育學院擔任教學部主任。三年后,學校便將他調到剛剛成立的藝術管理專業,2004年,藝術管理教研室成立,和老師連任兩屆教研室主任,同時兼任音樂學系副主任至今。2005年,被評為正高職稱。

和老師的教學工作,橫跨藝術管理與民族音樂學兩個領域,教授本科、碩士、博士,同時還是博士后合作導師。此外,每年還要帶兩、三位訪問學者。和老師感言:作為大學教師這20年,最深的體會就是教學相長、以學生為本。我曾一千次、一萬次在內心高呼:學生萬歲!因為是他們給予我教學的靈感與學習的動力,是他們令我學而不倦并充滿活力,是他們不能容我平庸與混世……。為了這一“碗”水,我將窮畢生之力掘滿一“桶”水,并使之常滿常新。

“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老話,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了和老師30余年的從學經歷:從知青、士兵、工人,再到大學,從學習表演、音樂學理論研究,到遠程音樂教育、音樂藝術管理等等,無一不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許多時候往往連石頭都沒有……

現在,和老師的研究領域已經從麗江逐漸輻射到整個西南地區,但是納西族音樂文化仍是他的立足點所在。多年來,他仍一直致力于納西族音樂研究,積極地為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貢獻力量。針對于此,筆者提出了一系列的相關問題。

音樂時空:您在《和云峰納西學論集》中提到,納西學起源于19世紀60年代,那么,納西音樂學研究是從何時開始的?

和云峰教授: 1958年,麗江本地學者綠豆在《人民音樂》發表了最早一篇關于納西族音樂的論文《納西族的耆老歌會》。1962年,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派毛繼增先生等人前往麗江,與當地工作人員組成白沙細樂調查組,采風歸來出版了《白沙細樂》(油印本)。這是第一次由中央委派的考察納西族音樂。

音樂時空:毛繼增先生可謂是納西族音樂研究的奠基人,對于他的貢獻您有何評價?

和云峰教授:我認為毛繼增先生在民族音樂學領域有著巨大的貢獻,他的《白沙細樂》(油印本)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客觀、最全面的納西族音樂研究之一。同時,他在其他民族音樂的研究領域同樣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親赴藏區進行實地考察,并出版了《西藏古典歌舞——囊瑪》、《西藏民間歌舞——堆謝》兩部著作。退休之后又開始調研維吾爾族音樂,擔任國家級課題《新疆傳統音樂文化實錄》項目負責人。此外,他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也是音樂理論屆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里面收錄了502種樂器,均有照片和詳細描述。

音樂時空:納西族音樂研究是否屬于區域音樂研究?

和云峰教授:納西族音樂研究起初屬于區域音樂研究,以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心理認同為核心。但是,眾所周知,納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麗江地區,從地理位置上看,與西藏、四川十分接近,周邊分部著藏、彝、白、漢四個民族,而納西族人口遠遠不及其中任何一個民族,它能夠頑強地生存下來,正是因為對周邊民族文化的包容與接納。如果拋開其他民族的影響,單就納西族進行研究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出區域音樂研究。正如我對納西族音樂史進行研究時,要與其他民族的音樂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并非音樂形態層面的,而是音樂背后的文化。但是,文化方面的東西是隱性的,并不是顯現。比如,有些東巴唱腔與彝族和藏族的古老唱腔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

事實上,所謂的區域研究只是相對的概念,相對于云南省,麗江是個區域;相對整個西南地區,云南省是個區域;相對整個中國,西南地區是個區域。

音樂時空:美國民族音樂學家提出了比較音樂學時期、現代民族音樂學時期、后現代民族音樂學時期的階段劃分。我國傳統音樂研究已經整體進入了后現代語境嗎?納西族音樂研究是否與整體同步?

和云峰教授:“后現代”的表述應該是它的有出處的,所謂“后現代”需要有標示,需要明確概念。現在音樂學界有一些以玩概念顯示水平的不正之風,各種理論、各種主義和各種方法林立。其實做學問最難得是深入淺出,用簡單的語言將復雜的內容表述清楚。藝術的表現就是視覺、聽覺、觸覺三種方式,藝術的本質也無非是平面的、具象的和抽象的三點。音樂就屬于抽象藝術,如果音樂能觸摸,就變成了具象的藝術,那么還有什么意義呢?

目前的研究現狀值得深思,做民間音樂研究就要生于田野、死于田野,一切的一切都要以現存為原型。我國的民間音樂不同于西方藝術音樂,后者在200年前就已經定型,而我們的民族民間音樂現在仍有很多現存活態,沒有活態就沒有存在的根基。民族音樂學的核心是將音樂作為文化來研究,研究音樂文化背后的文化問題。

音樂學研究要做到普惠式,做到深入人心,富于生命力是很難的。因此這條路也就越來越難走,原因正是當今科技的發展使“做音樂”、“玩音樂”成為現實。而音樂理論除了論文、報告就是論著,永遠走不出理論框架。音樂很重要,第一你要知道自己想說什么,第二要知道怎么說,使專家和大眾都能看明白,研究的最后是要體現價值,不然就是廢紙一堆。

音樂時空:據您所知,國內學者對納西族音樂的研究重視程度如何?

和云峰教授:就現有研究成果來看,納西族音樂的研究可屬于上上層。當然,這是按照人口比例來說的,納西族是個僅有30萬人口的少數民族,但是國內外關于納西族音樂的研究專著數量還是不少的,據我統計現在已經出版有89部,其中我本人有34部。

2004年,我的《納西族音樂史》正式出版,成為我國第二部少數音樂史專著,第一部是烏蘭杰(扎木蘇)先生的《蒙古族音樂史》。事實上,作為博士論文,《納西族音樂史》早在1999年已經完成。

音樂時空:納西族音樂是否引起了國外學者的關注?

和云峰教授:放眼國外音樂學界,在納西族音樂研究領域最為權威的當屬美國加州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李海倫(Helen Rees)教授。她是英國人,畢業于牛津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曾經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兩年,專注江南絲竹音樂的研究,后在匹斯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0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博士論文《歷史的回聲——當代中國納西音樂》(Echoes of History—Naxi Music in Modern China)。她可謂“中國通”,漢語水平相當出色,為了研究納西古樂,她曾在麗江定居一年,研究成果具有相當的深度。

音樂時空:作為“局內人”,您在編纂《納西族音樂史》的過程中,是否具有與“局外人”身份學者所不同的音樂歷史觀?

和云峰教授:所謂的“局內”與“局外”是相對的。在研究納西族音樂方面,相對其他民族的學者,我是局內人,但是相對納西族東巴圈內人來說,我又是局外人,因為我還不能完整吟誦東巴祭文。東巴圈內也有“局內”和“局外”之分,東巴祭祀在職責上有分野。因此,在做學術研究時,不要迷信只有自己是“局內”,其他人都是“局外”。最好的方法是融入、跳出,帶出主位、客位,站在我的位置看你,站在你的位置看我。但是,現在有多少學者能夠真正做到融入?

融入,即能融入自己主觀的體驗;跳出,即能跳出周圍客觀的存在。我在攻讀博士的時候,寫文章經常會在無意之中流露出對自己民族的溢美之情,諸如“世界上最好的、最美的”等等。我的導師田聯韜先生對我說“作為學者,應該盡可能客觀。”打磨十來年,現在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已經客觀了很多。不能只看好的方面,也不能只看壞的方面。

音樂時空:《學者與學統: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科發展論壇暨田聯韜教授八十華誕慶典文集》有這樣一句話:“多元的文化必然需要多元的認知,單一的音樂教育理論顯然不能解決多樣的音樂教育問題。多年來,由于我國音樂教育界對民族地區音樂文化以及音樂教育的關注不足,使得我們在這方面的了解和認識與現實有一定差距。”在您看來,怎樣才能真正構建對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多元認知體系呢?

和云峰教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從現在來說,應當是“一體多元”,而不是“多元一體”。要構建我國傳統音樂的多元認知體系,首先就要承認中華民族的一體,這是我們的立足點,在這一體的基礎上存在著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多元文化。

音樂時空:在您看來,納西族傳統音樂是否還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和云峰教授:納西古樂的發展、傳承、變異等方面均有待深入研究。我們不需要討論其變或未變,因為任何傳統文化都會隨著時間產生變化。我們要研究的是它究竟是如何變化甚至消亡的,觀察它為什么會走向絕境,再將研究得來的經驗置于其他文化中,盡管這樣有些殘忍,但是,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時間是永恒的流逝,歷史永遠是發展的過程,任何已經消亡的樂種都是無法重構的。盡管我們可以根據古譜進行恢復,但充其量也只是仿制品,因為逝去的東西不可能復活。我國傳統劇種曾經多達500有余,現在只剩下200種左右,如果沒有“非遺”的保護,更加所剩無幾。因此,依靠“非遺”工作適當地重構一些消失的樂種是必要的,但無需刻意追求復古。

音樂時空:正如《納西族音樂史》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納西族傳統音樂也在不斷變化,時至今日,一些儀式音樂已經失去了功能性,那么,我們應當將這些順應社會變革,任其自由發展?還是當作“活化石”一樣按照原貌代代傳承?

和云峰教授:學者個人的喜惡與傳統音樂發展沒有任何關系。還是要看當事人、局內人的想法。

音樂時空: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熱潮導致很多傳統樂種演變成為具有商業屬性的“旅游文化”,正如我們在麗江大研古城、束河古城和玉水寨等旅游景點都能看到所謂的“納西古樂”演出,您對這樣的現象有何看法?

和云峰教授:傳統不就是發展而來的么?傳統音樂的“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作為局內人的演奏者、傳承者能夠接受變化,別人有什么不能接受的?當然,局外人不喜歡這種變化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不能因為局外人不喜歡,局內就停止發展。

音樂時空:原生態納西古樂的傳承與保護前景如何?是否樂觀?

和云峰教授:民族音樂所謂的矛盾通通都歸結在你怎么來看待。客觀的態度是最科學的,沒有商榷、辯論。作為親歷者,音樂學者的任務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民族的發展、文化的變遷。理論永遠是灰色的,實踐才是長青的。音樂學并非是指導某一民族音樂的發展。現在“非遺”,亦不是專家在引領傳統的發展,只是在不斷地總結。

納西族能夠在漢、藏、白、彝四個強大民族的夾縫中生存至今,識時務便是民族生存之道。納西族的音樂生存之道亦是如此,它接受漢族影響,形成了麗江洞經音樂;接受普米族影響,形成了白沙細樂;其他民族的影響已無需贅言。麗江擁有世界三大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世界文化遺產大研古城、世界記憶遺產東巴文化,國家級、省級的遺產更是數不勝數,這正是因為有一部分中老年人在堅守傳統。在堅守傳統的過程中,背負的東西太多,可以適可而止。我取中間之途,兩條腿走路,一面保持原貌,一面加以發展。對于傳統音樂的發展,首先是給予肯定,要尊重別人的選擇,喜不喜歡都在其次。即使民族音樂的發展過頭,也應該由他們的民族自己來糾正。音樂學家只能盡己所能忠告“局內人”哪些應該丟棄,哪些應該保留。

做少數民族音樂研究要有兩種情懷,一是對未來的憧憬,一是對歷史的懷古。既不能疑古也不能擬古,對于古代的東西不可盡信,對于老祖宗留下的遺產,更不能坐吃山空,不僅砍樹還要種樹,通過文化產業來帶動經濟。

音樂時空:近期,您對納西族傳統音樂的研究將會側重哪些方面?

和云峰教授:對于東巴文化、麗江洞經音樂、藏傳佛教對納西族傳統音樂的影響,我都已經做過比較深入的研究,目前只差白沙細樂,這也將會是我未來的研究重點。

猜你喜歡
音樂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奇妙的“自然音樂”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音樂從哪里來?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6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音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中国毛片网| 99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女人天堂av免费|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啪啪啪亚洲无码|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理论片|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成人午夜久久|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伊人网址在线|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www.亚洲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国产青青草视频| 色视频国产|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色图欧美|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亚洲自拍另类|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9啪在线视频|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色噜噜在线观看|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一级|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